《農夫哲學》(Gene Everlasting)

更新於 2024/12/22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金恩.洛格斯頓(Gene Logsdon,1931 - 2016)生前居住在俄亥俄州的上桑達斯基(Upper Sandusky)附近,並實踐他的農夫生活。他在生前經營的部落《翻轉農民》(Contrary Farmer)非常受到讀者喜愛,也為《農業雜誌》(Farming Magazine)、《新農場》(New Farm)、《瓊斯母親》(Mother Jones)、《有機園藝》(Organic Gardening)和《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許多報紙及雜誌專欄撰稿。除此之外,他也是一位多產的作家,一生出版的著作超過二十本,題材包含實用和哲學。他的非小說類作品包括 A Sanctuary of Trees, Holy Shit, Small-Scale Grain Raising 等書,小說作品則有 Pope Mary and the Church of Almighty Good Food 等四本。
《農夫哲學:關於自然、生死與永恆的沉思》(Gene Everlasting: A Contrary Farmer’s Thoughts on Living Forever,2020)

《農夫哲學:關於自然、生死與永恆的沉思》(Gene Everlasting: A Contrary Farmer’s Thoughts on Living Forever,2020)

《農夫哲學》這部作品的中文譯名,不得不說取得非常好,它為過路人開啟了一個充滿吸引力的遐想空間。在今天,農業幾乎已經是專業化以及規模化的產業,再加上台灣地狹人稠,不像美國的房子可以擁有自己的庭院,農耕和園藝已經脫離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在真的拿起這本書、看到書封的介紹概要之前,好奇心不斷膨脹著,究竟從農夫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獲得什麼樣獨特的哲學體悟呢?

這本書記錄的是作者金恩.洛格斯頓(Gene Logsdon),從自身的農耕經歷,以及和大自然共處的時光,感悟出對永生以及死亡的哲學思考。人們因為害怕面對死亡,總是想盡辦法發明新的科技和研究,只為了推遲死亡到來的時間。年紀漸大、罹患癌症的作者,原先也是一樣,對未知的死亡感到恐懼;一直到他在大自然的動植物身上,看見了生命的本質,才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學會坦然接受生命的一切必然。這些體會,融合成了獨一無二的農夫哲學。

自然界裡沒有什麼會真正死去。各種形式的生命體都在自我更新。相較於「死亡」,「更新」才是最適合用於描述生命進程的詞。

學習死亡

作者四歲的兒子傑瑞,和老貓喬姬是同舟共濟的患難姐弟,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有一天,傑瑞發現喬姬躺在穀倉的門邊上,一動也不動,他一臉驚恐地跑去找爸爸。傑瑞不是沒見過死的東西,只是還不知道死是什麼。

作者拿著鏟子,輕輕把喬姬鏟了起來,朝向樹林走去。傑瑞哭著跟隨過來,一路上向爸爸問著問題,而且個個問到重點,全是人類在死亡面前想知道卻找不到答案的問題。

「爸爸,牠還能看見我們嗎?牠知道自己現在在鏟子上嗎?」
「不,傑瑞,喬姬再也看不到我們了,牠動不了也沒感覺了。我們必須埋葬喬姬。」「什麼是埋葬?」
「我們先在地上挖個洞,再把喬姬放進去,最後用土把牠蓋上。」
「為什麼要埋葬?」
「我們要把喬姬埋在地下,這樣牠才不會受到打擾。」
「你可以做個籬笆把這裡圍起來嗎?那樣就沒人會踩到牠了。」

我想我明白墓地是怎麼來的了。

「放塊石頭在上面吧,這樣我們就知道牠埋在哪裡了。」他說。

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他不知道有墓碑這回事,可他心裡想的,無疑和全人類想的都一樣。

後來,傑瑞表面上好像沒在想喬姬,但他跟喬姬的小貓福瑞斯基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了。但是,福瑞斯基整整兩天都不肯吃東西,作者夫妻雖然故作平常安慰著傑瑞,心裡卻憂心著,如果連這隻小貓也死了,對一個四歲的小孩來說,會是多麽大的打擊。然而,到了第三天,福瑞斯基終於喝牛奶了。傑瑞喜悅地歡呼,目光炯炯有神、充滿希望 — 就是憑藉著這個希望,人類繁衍生息了不知幾百萬年。

未來某一天我也會死,而他的孩子們還活著。到時候他就能體會我現在的感受:母親走了,但我還有傑瑞,於是她也活著。

永生

無論是科學家還是神學家,思考永生和無窮的方式都很相似。他們都相信幫助我們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在某個地方等著我們,只不過一個在外太空,一個在內心裡。對作者來說,這兩種追求永生的方式都不夠完美。科學的風險在於,如果我們不小心把科學搞砸了,像是核彈出了差錯,就再也沒有重來的機會了;神學用祈禱走向永生,雖然比冷藏軀體等待復活更經濟環保,但是這條祈禱之路也不是免費的,想獲得永生的保障,還得先掏錢做奉獻。

作者認為,接受自然的現實才是真正獲得永生的方式。我們或許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你愛的人總有一天會死,但是他們會永遠活在你的記憶裡,再也不受人世爭鬥與磨難的紛擾,也不必承受痛不堪忍的靈魂永生。我們的身體由化學物質和有機物質構成,這些全都不會飛上天空進入天堂,而是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變成腐植質靜靜地沉睡,以不同的形式,在食物鏈中永遠地活下去。

雖然每個人對生命有不同的體悟見解,但是在心靈深處對死亡的恐懼,卻是根深相同的。作者認為,任何想要克服死亡恐懼的嘗試,都有它的價值,都不應該被取笑。只要這些嘗試,能夠緩解死亡帶來的悲傷,而且不會為世界帶來殘忍與不公,任何思想體系都可以被接受。只是,假如人人都能打從心裡相信死亡背後就是永生,這個世界會不會因此變得更快樂呢?

如果真有一隻雙領鴴在親人的墳頭上築巢,我說,讓他以這種方式不朽,難道不是好上百千萬倍嗎?

生命的真諦

曾經罹患癌症的作者,拼了老命想要活下去,卻同時在新聞報導和生活圈裡,看見有人選擇自殺,提前為生命劃下句號。這兩種極端的矛盾現實,在作者的腦海裡激烈對撞,讓他對自殺這項議題進行了深度的探究和思考。

這個議題在生物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上都有過許多研究,不管是基因遺傳、社會壓力或是自我懷疑的因果解釋,作者都認為目前沒有充分的數據可以證明這些論點。年輕便結束自己生命的電腦天才亞倫.斯沃茨(Aaron Swartz)曾說過:「我感覺自己的存在對地球來說是種強加的負擔。」這個說法對作者來說,也是一個荒謬的結論。

作者認為,如果人們可以學習認知到,我們是自然界中食物鏈上流轉的一環,便能相信自己是永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作者也會因為生活中的挫敗,或是單單意識到時光飛逝,而感到萎靡和消沉;但是只要他在花園、森林等自然的環境裡忙碌,聽到喜愛的自然音樂,低落的情緒就會煙消雲散,也不會再去煩惱那些沒有答案的人生問題。

如果我們想得到心靈上的安寧和滿足,自然的方式遠比超自然的方式有效,因為超自然的東西只能存在於想像之中。如果我們相信,生命逝去後終將回歸於大自然的食物鏈,那麼真正的來生其實就在現在這個世界裡。學習到這件事,也許我們就能從活著的當下,得到足以安撫我們焦躁靈魂的慰藉與平靜。

假如我們人人都明白,唯有腳下的地球才可能埋藏著我們想要獲得的真正的滿足,也就是永恆生命的真諦,我們才會開始有心相信,這個世界也許能享有真正的太平。

在整理筆記時,忽然發現到一個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為之的小彩蛋。原文書名為《Gene Everlasting》,Gene 字面上的意思是基因,直譯過來就是書中所討論的永恆生命。有趣的是,作者的名字裡也有 Gene,似乎也在表示著,從這本書問世的那一刻起,作者的生命也被文字保存了下來,成為了永恆的存在。

因為科技進步,使得大多數人離農作越來越遠,儘管生活變得輕鬆便利,卻也因此喪失了某些啟發生命的途徑。當生活被滿滿的人造事物給填充時,就不再有機會接收到人類文明之外的刺激,只能在人類搭建的體制框架裡,訴諸科學或是宗教,緣木求魚地企求心靈的平靜。作者倚靠著與大自然的共處經驗,和執拗的理性思辨,特立獨行地跳脫出人類的社會框架,在原本就為所有生命共享的星球環境裡,發現最純粹的生命真諦。

也許將來的某位詞源學家會發現,原來古老的《聖經》一直都沒翻譯對,諾亞建造的也許並不是一艘方舟,而是一片長年牧草豐美的高地。

延伸閱讀

  • 《巴黎墓園的秘密生活》(La Vie Secrète d’un Cimetière,2024)by Benoît Gallot
    • 墓園總是帶給人死亡的意象,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事實上,墓園不只關於死,也關於生。許多生命不間歇地在墓園裡抽芽新生,生死相互孕育著彼此。就如同《農夫哲學》所述,自然界沒有死亡,只有更新。
  • 《爺爺和我》(The Old Man and The Boy,2023)by Robert Ruark
    • 1957 年出版至今,從未絕版的經典之作。
    • 與大自然共生共榮,讓筆者想起了這本書。爺爺以身作責地教誨著當時還是男孩的作者,在大自然裡學習到指引一生的準則。
avatar-img
23會員
67內容數
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yan Salon 的其他內容
《博物館與它的產地》雖然被出版社歸類在「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知識輕閱讀」的叢書系列,但是它也非常適合想認識博物館的大人來閱讀。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郭怡汝引領著讀者們,一起環遊了座落在世界各地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簡潔扼要地介紹了它們的成立歷史,以及每位觀賞者最想朝聖的,專屬於每一座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
《早知道就待在家》這部作品,是作者謝哲青在累積了無數次旅行經歷之後,回首這些身處異地的旅行時光,所做的深度反思記錄。旅行帶來的欣慰,可能是旅途中看到的風景,可能是旅途中遇到的人,可能是旅途中克服的困難,這些苦樂片段相互交映,最終投射出來的,不過是一個平安返家的平凡想望。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這本書非常在乎「感覺」:你對生活的感覺、你對人的感覺、你對自己的感覺。因為感覺是一切。⋯⋯讓這本書陪你一起、一點一滴地恢復對感覺的在乎,那才可能談得上「對自己好」、才可能談得上「對生活的愛」。
《聊天紀錄》建構的是一段四角關係的故事。四位主要角色浸沒於彼此的言語攻防,他們之間情感的流轉,彷彿高掛夜空的月亮,時而圓滿,時而缺殘,卻沒有任何規律可言。在故事的中後段,透過主角法蘭希絲在故事裡創作的作品,耐人尋味地點出同樣代表著這部作品的核心概念 — 這個故事談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配。
《街頭的哲學》這部作品,列舉出許多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集結歷史上知名哲學家的論述,交叉辯論這些生命中的叩問。本書的目的,在於回歸哲學最初的本質,引領讀者進行思考練習,來應對生活中切身相關的問題,趨向更理想的生活。
這部作品關注於「資訊」之於人類社會的意義,循序漸進地和讀者們再一次走過歷史,最終連結到當今社會正在如火如荼發展的 AI 科技,如何改變著千年以來資訊的交換方式。在歷史的基礎之上,哈拉瑞提出對於 AI 科技的隱憂,向世人拋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觀點,是理解 AI 將會如何改變人類社會,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
《博物館與它的產地》雖然被出版社歸類在「專為青少年設計的知識輕閱讀」的叢書系列,但是它也非常適合想認識博物館的大人來閱讀。在這部作品中,作者郭怡汝引領著讀者們,一起環遊了座落在世界各地最負盛名的博物館,簡潔扼要地介紹了它們的成立歷史,以及每位觀賞者最想朝聖的,專屬於每一座博物館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
《早知道就待在家》這部作品,是作者謝哲青在累積了無數次旅行經歷之後,回首這些身處異地的旅行時光,所做的深度反思記錄。旅行帶來的欣慰,可能是旅途中看到的風景,可能是旅途中遇到的人,可能是旅途中克服的困難,這些苦樂片段相互交映,最終投射出來的,不過是一個平安返家的平凡想望。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這本書非常在乎「感覺」:你對生活的感覺、你對人的感覺、你對自己的感覺。因為感覺是一切。⋯⋯讓這本書陪你一起、一點一滴地恢復對感覺的在乎,那才可能談得上「對自己好」、才可能談得上「對生活的愛」。
《聊天紀錄》建構的是一段四角關係的故事。四位主要角色浸沒於彼此的言語攻防,他們之間情感的流轉,彷彿高掛夜空的月亮,時而圓滿,時而缺殘,卻沒有任何規律可言。在故事的中後段,透過主角法蘭希絲在故事裡創作的作品,耐人尋味地點出同樣代表著這部作品的核心概念 — 這個故事談討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配。
《街頭的哲學》這部作品,列舉出許多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集結歷史上知名哲學家的論述,交叉辯論這些生命中的叩問。本書的目的,在於回歸哲學最初的本質,引領讀者進行思考練習,來應對生活中切身相關的問題,趨向更理想的生活。
這部作品關注於「資訊」之於人類社會的意義,循序漸進地和讀者們再一次走過歷史,最終連結到當今社會正在如火如荼發展的 AI 科技,如何改變著千年以來資訊的交換方式。在歷史的基礎之上,哈拉瑞提出對於 AI 科技的隱憂,向世人拋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觀點,是理解 AI 將會如何改變人類社會,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主要的內容作者是比約恩•那提科•林德布勞分享他自己從作為經濟學家,擁有好的社經地位卻仍然不快樂,最後突然某一天心中浮現一個「去出家吧」的念頭,因此毅然走進佛教修行之路的故事。
在沒有目的的看書時,曾經看到中藥的理論,其中君臣佐使的觀念,影響我蠻深的! 如今在分析事情及作企畫時,一定會照著這樣的分類來進行。獨木不成林,而不是森林,則無飛禽走獸。生態是無法完整的。 一切終究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事物本來就要這樣的,人力真的主導不了太多!這不是宿命論,反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論調
Thumbnail
作者原是經濟學家,為了尋找人生答案,遠赴泰國出家修行17年,體悟到人生智慧,使他能平靜面對漸凍人之苦。
謝謝病人送的茶葉和觀音拿鐵茶包 感恩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03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Thumbnail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事業成就達到頂峰時,發現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他的成功沒有帶來相等的心靈富足,因而開始了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作者把它記錄下來,集結成《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村莊裡,有一位被人們尊稱為老道的智者。他以智慧和神秘的形象存在著,常坐在小山坡上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並以自身的經驗為世人解惑。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原文:The Practicing Stoic) 副標題:跟著塞內卡、西賽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哲學家,學習面對不確定性年代的生命智慧(A Pholisophical User's Manual) 作者:沃德 • 法恩沃斯(Ward Farnswort
Thumbnail
從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人,再到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人生故事。透過個人經歷,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克服困難、並達到內心的平靜。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主要的內容作者是比約恩•那提科•林德布勞分享他自己從作為經濟學家,擁有好的社經地位卻仍然不快樂,最後突然某一天心中浮現一個「去出家吧」的念頭,因此毅然走進佛教修行之路的故事。
在沒有目的的看書時,曾經看到中藥的理論,其中君臣佐使的觀念,影響我蠻深的! 如今在分析事情及作企畫時,一定會照著這樣的分類來進行。獨木不成林,而不是森林,則無飛禽走獸。生態是無法完整的。 一切終究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事物本來就要這樣的,人力真的主導不了太多!這不是宿命論,反而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論調
Thumbnail
作者原是經濟學家,為了尋找人生答案,遠赴泰國出家修行17年,體悟到人生智慧,使他能平靜面對漸凍人之苦。
謝謝病人送的茶葉和觀音拿鐵茶包 感恩 -------------------------------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03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規格:256頁
Thumbnail
隱居山林的經濟學家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事業成就達到頂峰時,發現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他的成功沒有帶來相等的心靈富足,因而開始了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後的憂鬱巨浪、與漸凍症並肩走向死亡的日子,作者把它記錄下來,集結成《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這本書。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在一個古老的村莊裡,有一位被人們尊稱為老道的智者。他以智慧和神秘的形象存在著,常坐在小山坡上觀察天地萬物的變化。並以自身的經驗為世人解惑。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 (原文:The Practicing Stoic) 副標題:跟著塞內卡、西賽羅、叔本華等10位斯多葛哲學家,學習面對不確定性年代的生命智慧(A Pholisophical User's Manual) 作者:沃德 • 法恩沃斯(Ward Farnswort
Thumbnail
從成功的經濟學家到森林僧人,再到與憂鬱症和漸凍症抗爭的人生故事。透過個人經歷,分享如何面對人生的低谷、克服困難、並達到內心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