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透過目錄快速跳轉至 2024 精選和完整書單列表。
2024 年是這個專欄第一個完整走完的一年。從 2023 年 9 月 17 號分享了第一篇筆記《多少地才夠》開始,截至 2023 年度回顧時只累積了 16 篇閱讀筆記,2024 年則扎扎實實地累積了 51 篇,連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趁著新年的機會,重新瀏覽了過去一年的筆記,有些已經記不清是怎麼寫出來的,有些則是依然歷歷在目,就像是上個禮拜才剛寫完似的。不論在記憶中,是模糊還是深刻,這些文字都在記錄的當下,拋進了晦暗的時間洪流,作為微光閃爍的標記,指引了本該淹沒於遺忘之中的來時軌跡。這也提醒了我,一開始創立這個專欄的其中一個初衷:一個人一天能做的事情或許極其渺小,如果我們可以將自己託付給時間,時間會耐心地為我們拾集每一個細小如沙的片刻,堆積而成塔。
反思過去一年,發現自己因為這個專欄而產生了一些改變,想藉著這個機會,將這些對自我的觀察記錄下來,或能作為專欄讀者們的啟發參考。
閱讀習慣
一直以來,我都是紙本書的愛好者,但是在這兩年接觸了電子書之後,電子書確實擴展了我的閱讀場域。電子書不只輕巧方便,前光功能還可以為光線不均勻的空間補足光源,讓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用舒服的姿勢閱讀,而不必屈就環境的光線,維持一個不能久讀的姿勢。過去只有紙本書時,想要隨時隨地閱讀,唯一的方式就是在包包裡隨身帶著一本書。考慮到重量,出門在外通常不會想帶超過一本書,而且太厚的書也不適合隨手閱讀;回到家後,家中並非所有地方都有舒適的光源,又進一步將閱讀限縮於正襟危坐的書桌前,而無法作為臥室裡的睡前靜心例行;再加上一次只讀一本書的堅持,一旦受限於時間和環境,常常會因為無法收尾正在閱讀的書,使得整個閱讀習慣停擺。
電子書克服了時間和環境因素,讓我不再拘泥於一次只讀一本書的習慣,而是可以根據一天中各個時刻的狀態,選擇適合當下閱讀的載體,和符合心境的書籍。例如,早起在家時,精神最好,而且方便閱讀紙本書,我就會選擇閱讀需要思考,或是篇幅長的紙本書;捷運通勤時,電子書重量輕,不管站坐都方便閱讀,加上時間不長,可以選擇閱讀段落明確的書籍;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洗漱完已筋疲力盡,在臥室床上培養睡意時,可以使用電子書閱讀無需動腦的輕鬆小品。
為了維持一個禮拜一篇閱讀筆記的慣例,如果一次只能讀一本書,其實很難在一個禮拜之內讀完篇幅較長的作品,還整理出筆記。一次閱讀多本書的習慣,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些大部頭的作品,像是我很喜歡的《奧古斯都》(前前後後讀了六個月左右),或是《渺小一生》(只在通勤時間閱讀,總共花了 17 個小時,但是這部作品悲傷到可能沒辦法和大家分享)。
相比於一次只讀一本書,我也發現一次閱讀多本書更容易養成閱讀習慣。可以根據心境切換適合的讀物,不會被少數艱澀的書卡住,還能隨時加入新的感興趣的書,保持閱讀的新鮮感和動力。一次讀多本書,並不限於紙本書或電子書,只要能找到舒服的閱讀方式就好。想要培養閱讀習慣的讀者們,不妨可以嘗試看看。
關於閱讀思維,推薦 2024 年書單裡的《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和《不用讀完一本書》。
書店之外
在去年,我獲取書本的管道也有了新的改變。過去發掘新書的方式,都是透過遊覽大型的連鎖書店,現在它依然還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管道。然而,在開始使用電子書後,額外多了平台活動的推薦。以我使用的 kobo 為例,每個禮拜會有 7 本書 99 元的優惠,還有 10 本 85 折的精選優惠,以及不定時的主題精選。這些推薦非常有助於拓展閱讀領域,我也從中發掘到很多原本不太會涉略的作品。
上述兩個管道,更多著重在近幾年出版的書籍資訊,關於年代久遠、非暢銷類的作品,比較難接觸到。為了擴展自己閱讀的視野,從去年開始,我養成了逛圖書館和二手書店的習慣。
圖書館只能說是一個相見恨晚的公共設施。以前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並不懂得怎麼好好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蠻可惜的。圖書館的藏書橫跨各個時代,不以銷售為主要考量,每一次閒逛都會重新發現一些有趣的藏書,而且試錯的成本很低,可以完全憑直覺挑選可能有興趣的書。
二手書店則是克服了不接受書本有瑕疵的心魔後所多出來的管道,是一個非常值得的妥協。二手書店裡有更多年代久遠、甚至是絕版的書,每一次造訪都是一次挖寶的過程。二手書店的售價(標價通常會再打折)真的比主流書店便宜上許多,但也要考量自己對於書況的底線在哪。喜歡收藏紙本書的我,雖然對書況還是有一定的期待,但是能找到絕版的書已經是三生有幸,所有的痕跡都是歲月的證明,為書本增添經典的韻味。能這樣轉念去想,心裡果然踏實寬心許多。
圖書館的功能不只有供書,也是在地社群連結的樞紐,從《親愛的圖書館》中可以看見更多圖書館的可能性。
寫作
記錄閱讀筆記,也讓我重拾了寫作的興趣。遙想無名小站盛行的時代,當時因為特別喜歡某位作者的創作,所以就在個人的無名小站上,從日常生活汲取題材,模仿他的筆調寫出了很多好笑的無哩頭文章。只可惜沒有特別留下備份,這些過去就被淡漠於時空之中。
這個專欄,是我離開學生身份之後,第一件為自己做的事情。踏入社會,生活的重心似乎再自然不過地只剩下工作,所有時間都不假思索地投入在精進工作技能,好像唯有如此才能在人海之中定位出屬於自己的位置。其實,如果真的可以持續在工作的領域裡,獲得源源不絕的成就感和動力,那會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熱情投入的事情,正好是社會所需,就算被旁人貼上生活只剩下工作的標籤,反倒是一種榮譽的表彰,證明自己把生活過得完整。
可惜的是,一直以來的工作,雖然都是我擅長的領域,但是我並沒有在工作裡找到這樣的原動力,也讓工作成了只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作為。習慣了為他人而活,卻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許,閱讀在某種層面上,也是一種自己應對不由己的現實的抵抗。
還記得寫下第一篇筆記《多少地才夠》時,全憑著一股衝動,當天才決定要開始,就熬了整個夜把它趕出來。雖然後來有些禮拜也常為了趕出筆記而焦頭爛額,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是回過頭看,好像真的在這個世界,留下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個專欄還會持續多久?我不知道。未來是否有其他的規劃?我也不知道。現階段的我,只能選擇繼續相信閱讀和文字,不強求,也不設限,看看它們會把我帶往什麼地方。無論結局是否如願,是喜是悲,這些過程,都是真實活過的人生。
《多少地才夠》這本書是在二手書店發現的,雖然內頁有許多書斑,但是封面真的設計的太美,書中的故事也很好看,能成為全世界推崇的大作家果然有他獨特的魅力,促使我寫下了第一篇筆記。
結語
這個專欄,幫助到最多的可能是我自己。雖然不敢奢望,如果它也能讓偶爾駐足的你,獲得一些啟發,那就是再珍貴不過的緣份了。就像一年多前為這個專欄寫下的介紹:「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謝謝每一位曾經來過的讀者,更謝謝每一位願意留下感觸和我交流的讀者,這些點滴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支持。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裡,一切順心安好。
最後,想從去年的書單中,精選出幾本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在去年年初,原本設想年度回顧時只要挑出 top 3,但卻在年中的時候,發現已經有超過三本作品讓我想要特別推薦。因此,索性用類別稍作分類,幫助讀者更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領域。
2024 精選書單
社會科學
- 《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Gang Leader for a Day)
- 「計量統計」是社會學中主流的研究方法,但是冰冷的數字背後,忽視的是有血有淚的生命故事。作者採用「民族誌」的研究方法,親身參與芝加哥黑幫的生活,揭露出他們的甘苦與無奈,以及稍縱即逝的微弱希望。
-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
- 兩位作者在 2024 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能透過筆記參與這個歷史時刻,是一個非常難得的體驗。社會走向繁榮的關鍵,在於制度上是否能在經濟和政治方面,廣納多元的可能性。
- 《連結》(Nexus)
- 縱觀歷史,資訊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創造社會秩序的工具。繼 AI 科技崛起之後,它將會大大影響人類處理資訊的方式,並且在國家之間製造更多的對立和隔閡。
文學小說
- 《奧古斯都》(Augustus)
- 這部作品以獨特的書信體裁串連情節,透過多個人物的觀點,以及許多難為的決策,鮮明立體地書寫出羅馬開國皇帝屋大維的性格,令人動容。作者自述,如果這部小說有任何的真實性,那便是文學的真實性,而不是歷史的真實性。
- 《古騰堡的學徒》(Gutenberg’s Apprentice)
- 這部作品基於史料,高程度地還原古騰堡當時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經過。古騰堡創立活字印刷事業的過程,幾乎和今日的創業毫無二致。對歷史或是創業有涉略的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不少感觸。
- 《巴黎侍者》(A Waiter in Paris)
- 這部作品記錄的是作者在巴黎餐酒館擔任服務生的經歷,他的文字直指的是光鮮亮麗的巴黎背後,一段段為生活掙扎著的真實人生。書中的每一個人都懷抱著夢想,在期盼的同時,也在現實裡越陷越深。
生死哲學
- 《巴黎墓園的秘密生活》(La Vie Secrète d’un Cimetière)
- 墓園埋葬死亡的同時,也孕育著新生。作者身為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的管理員,用文字和照片記錄了墓園的日常,在生與死共存的交界,啟發對於生命的思考。
閱讀思維
- 《不用讀完一本書》(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 這部作品給了我很多從沒想過的閱讀思維,裡面最引起我深思的是關於王爾德所提出的「閱讀的危險性」的想法 — 閱讀過多別人的東西,會讓自己遠離自身的原創性。
2024 完整書單
封面圖片版,可以右轉至 Facebook 專頁的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22163778694048548&type=3
1 月
2 月
- 《爺爺和我》(The Old Man and the Boy)
- 《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綻放》(모든꽃이봄에피지는않는다)
- 《深時遠見》(The Long View)
- 《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Gang Leader for a Day)
3 月
-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Why Nations Fail)
-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 《憤怒日記》(악인론)
- 《傍晚五點十五分》
- 《是花季的關係》
4 月
5 月
- 《儀式感》
- 《老派工作是潮的》(Masters of Craft)
-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ss)
- 《舊日廚房》
6 月
- 《行走的人》(Marcher la vie)
- 《牆》(LE MUR)
- 《尋琴者》
- 《古騰堡的學徒》(Gutenberg’s Apprentice)
-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自分の頭で考える読書)
7 月
- 《反正競賽還很長》(어차피 레이스는 길다)
- 《遙遠的公路》
- 《不安到受不了時,念念佛洛姆》(참을 수 없이 불안할 때 에리히 프롬)
- 《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
8 月
- 《如何聆聽爵士樂》(How to Listen to Jazz)
- 《觀察的藝術》(The Art of Noticing)
- 《旅行與咖啡》
- 《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對壞事容忍?》(Look Again)
9 月
- 《馬可瓦多》(Marcovaldo)
- 《不用讀完一本書》(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
- 《奧古斯都》(Augustus)
- 《親愛的圖書館》(The Library Book)
- 《死線已是十天前》
10 月
- 《巴黎墓園的秘密生活》(La Vie Secrète d’un Cimetière)
- 《在加勒比海遇見馬奎斯》(가르시아 마르케스 카리브해에서 만난 20세기 최고의 이야기꾼)
- 《匠人》(The Craftsman)
- 《幸運之人》(A Fortunate Man)
11 月
- 《陪你讀下去》(Reading with Patrick)
- 《連結》(Nexus)
- 《街頭的哲學》(Filosofía en la calle)
- 《聊天紀錄》(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12 月
- 《你願意,人生就會值得》
- 《早知道就待在家》
- 《博物館與它的產地》
- 《農夫哲學》(Gene Everlasting)
- 《烏托邦的日常》(Better Than 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