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透過目錄快速跳轉至 2024 精選和完整書單列表。
2024 年是這個專欄第一個完整走完的一年。從 2023 年 9 月 17 號分享了第一篇筆記《多少地才夠》開始,截至 2023 年度回顧時只累積了 16 篇閱讀筆記,2024 年則扎扎實實地累積了 51 篇,連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議。趁著新年的機會,重新瀏覽了過去一年的筆記,有些已經記不清是怎麼寫出來的,有些則是依然歷歷在目,就像是上個禮拜才剛寫完似的。不論在記憶中,是模糊還是深刻,這些文字都在記錄的當下,拋進了晦暗的時間洪流,作為微光閃爍的標記,指引了本該淹沒於遺忘之中的來時軌跡。這也提醒了我,一開始創立這個專欄的其中一個初衷:一個人一天能做的事情或許極其渺小,如果我們可以將自己託付給時間,時間會耐心地為我們拾集每一個細小如沙的片刻,堆積而成塔。
反思過去一年,發現自己因為這個專欄而產生了一些改變,想藉著這個機會,將這些對自我的觀察記錄下來,或能作為專欄讀者們的啟發參考。
一直以來,我都是紙本書的愛好者,但是在這兩年接觸了電子書之後,電子書確實擴展了我的閱讀場域。電子書不只輕巧方便,前光功能還可以為光線不均勻的空間補足光源,讓我可以在任何地方,用舒服的姿勢閱讀,而不必屈就環境的光線,維持一個不能久讀的姿勢。
過去只有紙本書時,想要隨時隨地閱讀,唯一的方式就是在包包裡隨身帶著一本書。考慮到重量,出門在外通常不會想帶超過一本書,而且太厚的書也不適合隨手閱讀;回到家後,家中並非所有地方都有舒適的光源,又進一步將閱讀限縮於正襟危坐的書桌前,而無法作為臥室裡的睡前靜心例行;再加上一次只讀一本書的堅持,一旦受限於時間和環境,常常會因為無法收尾正在閱讀的書,使得整個閱讀習慣停擺。
電子書克服了時間和環境因素,讓我不再拘泥於一次只讀一本書的習慣,而是可以根據一天中各個時刻的狀態,選擇適合當下閱讀的載體,和符合心境的書籍。例如,早起在家時,精神最好,而且方便閱讀紙本書,我就會選擇閱讀需要思考,或是篇幅長的紙本書;捷運通勤時,電子書重量輕,不管站坐都方便閱讀,加上時間不長,可以選擇閱讀段落明確的書籍;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洗漱完已筋疲力盡,在臥室床上培養睡意時,可以使用電子書閱讀無需動腦的輕鬆小品。
為了維持一個禮拜一篇閱讀筆記的慣例,如果一次只能讀一本書,其實很難在一個禮拜之內讀完篇幅較長的作品,還整理出筆記。一次閱讀多本書的習慣,讓我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些大部頭的作品,像是我很喜歡的《奧古斯都》(前前後後讀了六個月左右),或是《渺小一生》(只在通勤時間閱讀,總共花了 17 個小時,但是這部作品悲傷到可能沒辦法和大家分享)。
相比於一次只讀一本書,我也發現一次閱讀多本書更容易養成閱讀習慣。可以根據心境切換適合的讀物,不會被少數艱澀的書卡住,還能隨時加入新的感興趣的書,保持閱讀的新鮮感和動力。一次讀多本書,並不限於紙本書或電子書,只要能找到舒服的閱讀方式就好。想要培養閱讀習慣的讀者們,不妨可以嘗試看看。
關於閱讀思維,推薦 2024 年書單裡的《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和《不用讀完一本書》。
在去年,我獲取書本的管道也有了新的改變。過去發掘新書的方式,都是透過遊覽大型的連鎖書店,現在它依然還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管道。然而,在開始使用電子書後,額外多了平台活動的推薦。以我使用的 kobo 為例,每個禮拜會有 7 本書 99 元的優惠,還有 10 本 85 折的精選優惠,以及不定時的主題精選。這些推薦非常有助於拓展閱讀領域,我也從中發掘到很多原本不太會涉略的作品。
上述兩個管道,更多著重在近幾年出版的書籍資訊,關於年代久遠、非暢銷類的作品,比較難接觸到。為了擴展自己閱讀的視野,從去年開始,我養成了逛圖書館和二手書店的習慣。
圖書館只能說是一個相見恨晚的公共設施。以前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並不懂得怎麼好好利用圖書館的資源,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蠻可惜的。圖書館的藏書橫跨各個時代,不以銷售為主要考量,每一次閒逛都會重新發現一些有趣的藏書,而且試錯的成本很低,可以完全憑直覺挑選可能有興趣的書。
二手書店則是克服了不接受書本有瑕疵的心魔後所多出來的管道,是一個非常值得的妥協。二手書店裡有更多年代久遠、甚至是絕版的書,每一次造訪都是一次挖寶的過程。二手書店的售價(標價通常會再打折)真的比主流書店便宜上許多,但也要考量自己對於書況的底線在哪。喜歡收藏紙本書的我,雖然對書況還是有一定的期待,但是能找到絕版的書已經是三生有幸,所有的痕跡都是歲月的證明,為書本增添經典的韻味。能這樣轉念去想,心裡果然踏實寬心許多。
圖書館的功能不只有供書,也是在地社群連結的樞紐,從《親愛的圖書館》中可以看見更多圖書館的可能性。
記錄閱讀筆記,也讓我重拾了寫作的興趣。遙想無名小站盛行的時代,當時因為特別喜歡某位作者的創作,所以就在個人的無名小站上,從日常生活汲取題材,模仿他的筆調寫出了很多好笑的無哩頭文章。只可惜沒有特別留下備份,這些過去就被淡漠於時空之中。
這個專欄,是我離開學生身份之後,第一件為自己做的事情。踏入社會,生活的重心似乎再自然不過地只剩下工作,所有時間都不假思索地投入在精進工作技能,好像唯有如此才能在人海之中定位出屬於自己的位置。其實,如果真的可以持續在工作的領域裡,獲得源源不絕的成就感和動力,那會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熱情投入的事情,正好是社會所需,就算被旁人貼上生活只剩下工作的標籤,反倒是一種榮譽的表彰,證明自己把生活過得完整。
可惜的是,一直以來的工作,雖然都是我擅長的領域,但是我並沒有在工作裡找到這樣的原動力,也讓工作成了只是為了生活而不得不的作為。習慣了為他人而活,卻沒有認真思考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或許,閱讀在某種層面上,也是一種自己應對不由己的現實的抵抗。
還記得寫下第一篇筆記《多少地才夠》時,全憑著一股衝動,當天才決定要開始,就熬了整個夜把它趕出來。雖然後來有些禮拜也常為了趕出筆記而焦頭爛額,也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是回過頭看,好像真的在這個世界,留下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
這個專欄還會持續多久?我不知道。未來是否有其他的規劃?我也不知道。現階段的我,只能選擇繼續相信閱讀和文字,不強求,也不設限,看看它們會把我帶往什麼地方。無論結局是否如願,是喜是悲,這些過程,都是真實活過的人生。
《多少地才夠》這本書是在二手書店發現的,雖然內頁有許多書斑,但是封面真的設計的太美,書中的故事也很好看,能成為全世界推崇的大作家果然有他獨特的魅力,促使我寫下了第一篇筆記。
這個專欄,幫助到最多的可能是我自己。雖然不敢奢望,如果它也能讓偶爾駐足的你,獲得一些啟發,那就是再珍貴不過的緣份了。就像一年多前為這個專欄寫下的介紹:「記錄看過的書,以及從中體會到的感悟,並期盼透過這些記錄,能讓你偶然於此邂逅觸動共鳴的書。」謝謝每一位曾經來過的讀者,更謝謝每一位願意留下感觸和我交流的讀者,這些點滴對我來說都是莫大的支持。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裡,一切順心安好。
最後,想從去年的書單中,精選出幾本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在去年年初,原本設想年度回顧時只要挑出 top 3,但卻在年中的時候,發現已經有超過三本作品讓我想要特別推薦。因此,索性用類別稍作分類,幫助讀者更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領域。
封面圖片版,可以右轉至 Facebook 專頁的相簿: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122163778694048548&typ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