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經專家謝金河針對三星電子的衰退發表評論,指出這一現象值得台灣企業深思。三星市值由過去與台積電並駕齊驅,跌落至僅剩台積電的四分之一,突顯其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劣勢。謝金河剖析了三星衰退的四大主因,並強調這是對台灣企業的重大警示。
三星在半導體先進製程上顯著落後於台積電。台積電的3奈米製程良率已達約63%,而三星僅介於10%-30%之間。此外,台積電積極推進2奈米製程,預計2025年量產並達到80%以上的良率;反觀三星在2奈米製程上仍面臨技術挑戰。EUV(極紫外光)設備的運用也顯示出差距,台積電擁有全球約65%的EUV機台,三星僅不到20%,並需分配部分設備給記憶體生產,進一步限制了其晶圓代工產能。
三星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佔有率從2005年的30%銳減至如今的0.3%。這主要歸因於中國品牌(如華為、小米、OPPO、VIVO)的崛起,它們憑藉價格優勢、行銷創新及技術更新快速佔領市場。此外,三星未能有效吸引年輕消費者,行銷策略與產品定位未能緊貼市場需求,加上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讓三星在中國市場的地位進一步下滑。
在非洲與東協市場,三星同樣面臨中國品牌的強力挑戰。非洲市場上,傳音(Transsion)透過專為當地市場設計的中低階手機奪得50%的市佔率,小米、OPPO和VIVO也以高性價比產品搶占市場份額。三星依賴傳統經銷商和大型零售商,未能像中國品牌一樣靈活運用社群媒體和本地化行銷策略,導致市佔率不斷萎縮。
三星早於2015年轉向OLED面板,逐步退出LCD市場。然而,中國京東方(BOE)在LCD市場的崛起對三星造成巨大壓力。京東方透過低成本和快速升級的技術策略擊敗三星,使其在LCD市場失去競爭優勢。雖然三星在OLED技術上仍有優勢,但高昂的生產成本與激烈競爭讓其壓力倍增。
謝金河引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名言「全球化已死」,強調全球局勢正在劇變。中美科技戰、供應鏈重組與貿易保護主義,使全球市場競爭變得更激烈。三星的衰退,不僅反映了企業在全球化挑戰下的脆弱性,也為台灣企業敲響了警鐘。
全球化的終結與地緣政治風險將成為企業營運的常態。三星的失利提醒台灣企業,唯有不斷創新、靈活應變,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未來,台灣企業需更審慎規劃全球布局,把握新興市場機遇,提升競爭力,才能在變局中穩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