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精神醫學:精神疾病的本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現代精神醫學


在了解精神疾病與人類的歷史之後,我們將回到現代,開始探討本專題的第二個部分。


在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問世之後,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持續對現有精神疾病進行分類,不斷更新被辨認的精神疾病,其種類高達400多種。撰文時至今已經更新到DSM-5-TR(2022年)。這本手冊會持續更新,根據臨床現況改變分類標準和診斷建議,仍是持續在改進的一本總指南。


要注意的是,裡面的內容大多都是統計研究得來,套用在個人上不一定準確。大數據統計出來的數據本身是結果,套回個人狀況通常都是失準的。故不用太糾結DSM的診斷內容、認為自己要符合所有症狀才需要就醫,其實不是這樣。


實際上,現代的精神科醫生,並不會要求病患必須完全符合DSM或ICD-10(國際疾病分類書)的標準,才做出診斷和開藥。臨床醫學上仍是針對症狀做處理。而DSM-5和ICD-10的部分診斷標準還是有差別。


換句話說,對於某些特殊的精神症狀或表現,到底算不算正式的精神疾病,其實在DSM和ICD上仍是有爭議的。不過,這都是少數。絕大多數主要常見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幾乎都只有小細節上的差別。在現實的臨床精神醫學上,這種小細節幾乎不影響醫生的判定和處置手段。


由於各種精神問題實在太多,要全部分析出來有現實上的困難,但大致上,被認定是嚴重精神問題的,屬於所謂的「第一軸臨床疾患」。被分到這一類的,主要是一些臨床上常見、會因為顯著的痛苦而導致病患主動就醫的一類。基本上就是現代精神醫學主力對付的目標。


其中包含了「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焦慮症」、「過動症」等。這些疾病被視為優先處理的對象,其他的精神疾病或多或少都具有以上五種疾病的部分特徵,臨床上有時可以視為以上五大類疾病中的部分症狀。


像這樣比較輕度、不是那麼嚴重、但卻很惱人的精神問題,有時會被分類在「精神官能症」這個類別。精神官能症通常都是一般人常見的輕度憂鬱、焦慮、緊張等等,俗稱神經衰弱。也就是歷史上出現過的「英國病」和「文明病」。


有一些不太有害的「癖好型」精神問題(也有很有害的,例如盜竊癖、縱火癖等,認真分起來各種怪癖多的是),則算是一種特殊的分類。


這種癖好問題,往往不是很好處理。但治療原則和主要精神疾病差距不大,都是藉由開藥或著進行「認知行為療法」改善。而那些不怎麼有害的、屬於個人特殊喜好的癖好,如果沒有嚴重影響個人的社會功能,基本上不太會被當成需要醫治的目標。


目前精神科的主力藥物,基本上是被設計來對付前述的五種主要疾病。


這些主力藥物,通常也適用其他與主要疾病類似的亞型,用途廣泛。而基於神經科學的理解,藥劑類的主要目標,不外乎是針對「多巴胺系統」、「去甲腎上腺素系統」、「血清素系統」等三大類別。


實際上人類的神經傳導物質還有很多種,但目前能有效針對的藥物大致上都是這三種類。


精神醫學的藥物自問世之後,已經被大量的研究,目前也演進了兩個世代。有些第一代的藥物已經離開了第一線,這些退下來的藥物就不會在以下的篇章太過著墨,有些基本上已經停產、或是後來發現有問題而禁用了,想拿也拿不到。


由於藥物研究的深入,現在的精神醫學系統,是以基於神經科學的藥物治療為主、心理諮商與認知行為療法為輔。而心理諮商沒有健保給付,但大多精神科都附有心理諮商的服務,多是要額外預約且不便宜,對於廣泛推行心理諮商,仍是有經濟能力上的門檻。


由於筆者是躁鬱症患者,對躁鬱症的了解比較深刻,且躁鬱症的症狀光譜橫跨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基本上如果了解躁鬱症的症狀,就可以很快理解思覺失調症和憂鬱症。在了解了這兩大疾病之後,對其他主要精神疾病也會比較有概念。


但在進入正篇之前,我們會先從科普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知識,才進入介紹五大類精神疾病。且會先以躁鬱症為主。


精神疾病的本質


精神病學的本質是什麼?這是精神病學最根本的問題,卻也是一個縱貫千古、懸而未決的大哉問。


就現代病理性的觀點而言,所謂的精神疾病,便是一種表現在生理及心理紊亂的諸多症狀。其中包含了常見的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焦慮、恐慌、失眠、人格違常等等。


而導致這些疾病的原因則有很多,不論是個人的生理狀況、思想信仰、神經生化因素、遺傳因子(尤其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的遺傳性很明顯)、家庭乃至社會環境等等,都有可能是引發精神疾病的重要關鍵因素。


而做為一種現代常見的文明病,事實上有許多的藥物應用與心理諮詢,都能夠起到緩解精神疾病、發揮治療的作用。在神經科學的進步下,我們已經知道,很多精神疾病跟神經系統的發育甚至先天設計有關,只要用正確的藥物刺激神經系統,就能夠起到治療的功效。


然而,精神疾病真的只是這麼簡單嗎?


回顧上一章的精神文明史,在見過了精神疾病的歷史之後,我們會發現,每個年代對於精神疾病的見解與詮釋,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別。對古代來說,精神疾病就是一種天譴、惡魔等神祕主義的產物,是人類遭受超自然力量影響了靈魂或著心智的表現。


而對於近現代來說,精神疾病是一種源自於人類生物本質的一種疾病,同時也是一種會遺傳的惡性退化,曾被認為是粗鄙之人才會得到的疾病。然而到了現代,精神疾病卻是一種難以捉摸,既有生物本質的問題、又有遺傳上的關係,同時也與心理狀況、社會環境與宗教文化等多個面向的、無法被單一解釋的複雜問題。


回歸人類的本質,我們似乎無法將精神疾病簡單歸咎於單一問題。許多精神疾病的判定,無法和其他醫學專科一樣,對疾病的診斷一刀切、涇渭分明。


面對那些嚴重的精神疾患,我們似乎無法排除人類複雜多元的生物因素,要是否認了精神疾病在生物學上的基礎,似乎就無法解釋嚴重的精神疾病從何而來、而所謂的治療又該如何而去;而面對那些比較世俗化的神經質與焦慮性格,我們又無法將社會與心理因素從診斷之中排除出去。


說到底人類本身就是複雜的文明產物,以生物為基礎的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受到來自外在的影響,面對那些不同的世俗與社會文化,我們不斷的思考著,同時也不斷的激勵我們的大腦去演化、去適應這個世界。


說穿了,人類的精神活動一直以來都是同時具有生物因子和社會文化特性,並一直在兩者的影響下,隨著時間形塑而成。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無法簡單的將精神疾病的根源給找出來,並且正確的回答這根本的問題,至少現在還不行。


然而,即便仍未尋找出正確的答案、縱使千古以來有這麼多人飽受精神異常的折磨,人類依然堅毅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為了找到這個終極的解答,不斷的前進著。


探討精神問題,是一種綜合了人類的生物特質、社會文化、心理狀態等諸多人性面向。不只是一種伴隨著人類的文明橫越了千古,時至今日從未平息過的精神戰爭,也是人類對於文明進步的反思及自省。


其中包含太多因素,不只是生物性的,而是更人性、更社會化、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形而上的世界裡,這甚至是一種哲學、同時也顯現了人類對於靈性的追尋。至今,精神問題,往往也還是和宗教信仰扯的上關係、並未完全被分割開來。


顯然,面對那些歷經千古仍纏繞在我們周圍陰魂不散的眾多精神困擾,人們至今還未曾放棄尋找著、那個可能深藏在人性之中的、終極的解答。


avatar-img
0會員
24內容數
寫一些有的沒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eit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綜觀千古,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之後,精神醫學一路顛簸的,終於走到了今天。 然而,對於精神疾病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千古未解的謎團。 回顧過往的一切,我們只能夠知道,精神疾病是深植於人類文明之中的一部分,且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離開人類社會。 或許,精神疾病,就是人類文明進步時,非得擁抱的原罪。
20世紀末期,為了世俗對於統合精神病學的需要,一本對精神病學界至關重要的書--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應運而生。 而DSM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的走向,並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
在兩次大戰期間,各種麻藥和興奮劑大量應用,以應對大量的傷者與精神不濟的士兵。這些藥物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讓全世界失去理智,世界陷入了集體瘋狂。 即便藥物在兩次大戰期間有諸多革新,精神醫學界卻從未等到可以對應重大精神疾病的藥物到來。就在醫界心灰意冷之際,那劃破黑暗的一道曙光,即將出現。
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至此,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開始席捲了歐美世界。
有鑑於醫學界對於瘋癲的判定越來越寬鬆,到了19世紀末期,神經衰弱與歇斯底里已經變成了精神醫學界的主流疾病。而對於如何治療重大精神疾病,當時的醫生們反而不是很有興趣。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橫空出世之後,傳統精神醫學受到了挑戰,而後續引起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大幅影響了精神醫學的發展。
就某些層面來看,至19世紀為止,西方醫學對於精神失常的診斷,其實還是停留在一個相對匱乏、且缺乏扎實理論根基的狀態。 突破了信仰年代之後、神經學的出現一度讓精神醫學的前途露出曙光,然而在多年的醫學理論革新之後,精神醫學終究回到了原點。在19世紀的末期,精神醫學正面臨抉擇的十字路口,重新思索瘋狂的根源
綜觀千古,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之後,精神醫學一路顛簸的,終於走到了今天。 然而,對於精神疾病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千古未解的謎團。 回顧過往的一切,我們只能夠知道,精神疾病是深植於人類文明之中的一部分,且很可能永遠也不會離開人類社會。 或許,精神疾病,就是人類文明進步時,非得擁抱的原罪。
20世紀末期,為了世俗對於統合精神病學的需要,一本對精神病學界至關重要的書--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應運而生。 而DSM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精神醫學的走向,並成為了現代精神醫學的基礎。
在兩次大戰期間,各種麻藥和興奮劑大量應用,以應對大量的傷者與精神不濟的士兵。這些藥物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讓全世界失去理智,世界陷入了集體瘋狂。 即便藥物在兩次大戰期間有諸多革新,精神醫學界卻從未等到可以對應重大精神疾病的藥物到來。就在醫界心灰意冷之際,那劃破黑暗的一道曙光,即將出現。
在20世紀初期燃起的各種生理實驗熱潮退去之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似乎逐漸在精神醫學之中找到自己的立基點。 在經過了世界大戰的洗禮、以及見識到了戰爭如何使健康的人類走向崩潰的邊緣之後,以創傷和壓抑引起各種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開始被認真的探討起來。 至此,以精神分析為主的心理治療,開始席捲了歐美世界。
有鑑於醫學界對於瘋癲的判定越來越寬鬆,到了19世紀末期,神經衰弱與歇斯底里已經變成了精神醫學界的主流疾病。而對於如何治療重大精神疾病,當時的醫生們反而不是很有興趣。 在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橫空出世之後,傳統精神醫學受到了挑戰,而後續引起的兩次世界大戰,更是大幅影響了精神醫學的發展。
就某些層面來看,至19世紀為止,西方醫學對於精神失常的診斷,其實還是停留在一個相對匱乏、且缺乏扎實理論根基的狀態。 突破了信仰年代之後、神經學的出現一度讓精神醫學的前途露出曙光,然而在多年的醫學理論革新之後,精神醫學終究回到了原點。在19世紀的末期,精神醫學正面臨抉擇的十字路口,重新思索瘋狂的根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焦慮絕對正常,而且複雜得迷人,它更是許多當代尖端心理學研究與臨床實務的焦點。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焦慮本質的權威性指南,更是引領你認識這種人類最普遍,也最重要情緒的入門讀本。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
1.專門研究精神疾病(指思覺失調症) 2.變得不愛乾淨、不愛社交、不愛活動 3.有時穿著不合季節的服裝 4.感覺自己被監控、感覺別人都在討論自己 5.治療方法為:多玩樂或吃藥或打針(多玩樂的這個治療方法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6.幻想自己是偉人 7.覺得自己似乎沒有隱私可言 8.喜歡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作者自己的精神疾病種類,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選擇性緘默症、想殺人的人格等疾病。文章描述了作者對這些疾病的看診紀錄和自我察覺症狀的經歷。
Thumbnail
憂鬱症,已有愈來愈多文獻證實,是生理病。 因「大腦化學物質失調」。 而在我看來,他既是心理、也是生理病。 畢竟,身心也是相連。 他還是有著根源(種子),需要找出並對峙。 然而,通常,還是經歷過的人最清楚, 那個身體的「狀態」。 甚至看過有些案例:
Thumbnail
《心理學的法則》 ★反思精神疾病、翻轉生活難題,用心理學視野認識自己。
Thumbnail
焦慮絕對正常,而且複雜得迷人,它更是許多當代尖端心理學研究與臨床實務的焦點。這不只是一本關於焦慮本質的權威性指南,更是引領你認識這種人類最普遍,也最重要情緒的入門讀本。
Thumbnail
當我們踏入身心靈領域,不同的派別和觀點確實讓人眼花繚亂。有人強烈主張必須施行嚴格的隔絕自己再內觀中心、避免外界干擾,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然而,也有人鼓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認為這才是有效的幫助。 面對這麼多不同的建議,作為身心靈初學者的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矛盾。在時間和金錢都有限,無法一一學習所有的派
Thumbnail
很多身體的病症其實都源自於不舒服的心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一定是醫師的配方,而是好好觀照自己的那顆心。
Thumbnail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大家的生活面臨著各式不同的壓力與挑戰,而受到精神疾病所苦的人們也不在少數,但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瞭解卻還是不夠全面,仍然有太多的誤解與負面標籤,...或許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仍可以用正向的態度成為照耀身處黑暗深淵患者的溫暖曙光。
1.專門研究精神疾病(指思覺失調症) 2.變得不愛乾淨、不愛社交、不愛活動 3.有時穿著不合季節的服裝 4.感覺自己被監控、感覺別人都在討論自己 5.治療方法為:多玩樂或吃藥或打針(多玩樂的這個治療方法通常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6.幻想自己是偉人 7.覺得自己似乎沒有隱私可言 8.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