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過這種感覺嗎?在進行某一個計畫或想法時,如果你不主動推進,好像整個計畫就會停下來。特別是這個想法還沒成長到有足夠的能量自行前進的時候,如果可以自行前進,那就反過來,變成你會被推著要決策,讓計畫往前。
擔任一個舞台劇的製作人,在開案初期,我自己很常有這種感覺。特別是這個計畫是由我發起,感覺得到大家都在看我要去的地方是什麼,可以帶來什麼。我自己的理解是:我所重視的事物,別人不見得需要重視;計畫中的成員每個人,也有各種需要操煩的事情。因此訂定製作大表,便是讓我自己能回頭檢視進度,讓計畫往前的藍圖。也許製作人是建築設計師,腦海中的藍圖,要靠團隊才能完成一個高品質的演出製作。
製作大表上我會放什麼?
製作大表是讓合作的團隊明白,製作人在整個製作中預計要在哪些日期做什麼事,大家可以更好安排工作。因此會以團隊合作的事項為主,個人準備工作則留給各自去準備。我自己會試著在大表裡,放入各部門會碰在一起的重點事件,在這個重點事件之前大家應該準備好各自的工作。這幾年我會大致分為製作/創作/行銷三個組別,先瞻前顧後,再補足中間。也就是先把給表當下的幾個大事件填上,然後從演出週開始往前推定幾個必備的事件,再依實際擁有的時間把中間要做的事情補上。而這也是最簡單的編法,也有把各部門細分的大表,會在工作過程中漸次編列,就依每個劇組的習慣方式來進行了。

有做過這種日曆式的,比較有細節,但會比較長且瑣碎。

也做過這種周次式的,可以看出一些節點,但就比較粗略。
在編表前,我會儘可能確認大表期間內是否有會影響工作的事,把這些事放進表的備註。例如有演員或導演排練期間有別的演出,會有一週不在;或是遇到連假、特殊節日之類。
製作上,我目前會放的如下:
- 團隊簽約ー預計在這時間之前,要跟大家簽好合約。
- 製作會議ー主要跟錢及時間有關,人員跟設計會議高度重疊,常一起開。會開好幾次,到後期常會個別確認。
- 啟售ー一但開賣,就會開始跟觀眾有金錢上的往來,也開始有票房壓力了,啟售後要停下演出是件非常麻煩且困難的決定。
- 試裝ー讓演員試穿服裝,需保留修改時間,以便有問題需要調整。
- 製作發包ー舞台佈景、服裝製作、燈光/音響/影像設備租借、音樂製作等。要保留製作的時間還有容錯的時間,如果有些比較繁複的設計想先讓演員測試,那就要提早完成製作。不過提前發包的意思就是提前完成設計且提前把錢花下去。
- 技術協調ー與館方進行所有技術協調的時間,通常會在進館前2-3週。在這個時間點,舞台/燈光/音響/影像的圖面要完成,且需要有前後台規劃。
創作上,我目前會放的如下:
- 劇本完稿ー如果是既有劇本,則需要確認是否有要修改的地方。
- 讀本ー在開排前,召集演員們進行讀本,讀完後編劇跟導演還有機會修正內容。
- 設計會議ー初期會跟風格、概念有關,接著會逐漸讓想像成形。再來會依據製作會議的討論以及排練情況,進行修正。最後會假想實際演出情況做最後調整。會開很多次,到後期也很常是導演直接就零碎內容與設計討論,然後讓製作組知道,再由製作組傳達給其它設計,大家在群組零碎溝通。這樣的前提是前面一起開的設計會議有明確的共識。每個設計的工作節奏不太一樣,通常舞台會最先出,再來是服裝、音樂、影像。燈光最前期偏向概念,實際的設計要到排練比較成形後才會出現。
- 開排ー演員要開始長期花時間進排練場,各種瑣碎的細節也會陸續出現。這個階段開始,對我來說,製作組會從偏大方向進入偏細節。
- 整排ー或是順走,純演員部份,或許加上音樂,從頭到尾演過一次。會安排團隊成員來看排,以瞭解觀眾會看見什麼,而成員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什麼。
宣傳上,我目前會放的如下:
- 宣傳會議ー從最開始的討論方向、切角,到中後期的投放策略、宣傳活動露出、製作物等都會拉進來討論。啟售後最少一週一次,以製作人跟行銷統籌為主。
- 宣傳照拍攝ー很有可能是導演組第一次全員碰面,也是第一次這齣戲的風格定調。在這之前除了要找好攝影、視覺設計、場地外;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要拍什麼,要準備什麼道具。
- 宣傳啟動ー即便之前有各種小道消息,或是補助公告上有演出名稱,但直到宣傳啟動,第一次由官方發佈訊息,才算是正式公開。這個時間點是宣傳長跑的開始,接下來要持續關注票房了。
我的想像是所有觀眾看到的,應該都是宣傳的一部份,所以我還會另外做行銷大表,分為線上、線下及其它,也會在同一份表單不同頁面放上社群貼文安排,註明預計排程的貼文主題等。我想在腦袋比較有空間較不被瑣碎事情壓迫時,先把這些大方向安排好。
掉鏈了怎麼辦?
即使表排得看似完美,實際執行總是會有各種情況導致延宕或提前。提前還好,延宕的這種事無論誰要負責,總會發生的。這時我會做是判斷究竟是我當時評估錯誤,還是我當時錯誤評估,然後確認後續的影響,跟所有被影響的人調整工作時間。
通常前期都還有些容錯空間,進入中期時比較大的情況會是預算讓我苦惱很久,而後期如果有什麼沒做到,就會比較嚴重。還好進到中後期時,合作過的優秀團隊們通常不會讓我一直拉車,而是會敦促各種跟他們有關的事情讓製作往前進。

一開始如果就保留足夠的容錯率,在中後期就會很感謝當初的自己。而這些容錯率的來源,也是在初期比較有空時,就先把某些事情做完,或把後續會用到的資料準備好。
最後比較玄學的部份,我想應該是團隊裡面的幾個主事者,無論是製作人、導演、舞監還是設計,如果有人非常沉穩,即使他內心波濤洶湧,外表處變不驚的話,大家就會安心許多。安心不緊張了,很多事就比較好討論跟解決,也能比較快解決,更容易對事而不是對人。
從製作大表來看,也能呼應我之前提過的「多元宇宙」啊:製作人的時間感是多元宇宙 。
覺得已經簡單寫了,但還是2千字左右。下次試著講故事看看,講那些我曾經做過的製作,也許有些例子能觸動到現在正在製作中苦惱的人們。或是你們對製作有什麼想問或想提出來討論的,也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