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來就覺得會很痛苦的事,遇到了反而不會太難過。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本來認為沒這麼困難,但結果超乎預期,這樣就很慘了。
舉個爬山的例子,每次登百岳時,我都會收集一下該路線的難易度,讓自己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會合理的分配體力。
但上次爬山時高興的太早,以為困難的部份都已經完成,當心態鬆懈下來後,後面的路線就是種折磨;這已經「不單純是身體上的累,是連心理都感覺疲勞」,因為超過自己的預期範圍。
同樣地,當人慢慢有經驗判斷事情的難易程度時,大致上都能確認自己能完成到怎樣的程度,這部份有好有壞,好處是有自知之明,避免誤事;壞處是如果因為有自知之明就不願挑戰,那自身的能力就會被局限在一個範圍內。
所以保持競爭的關鍵在於讓人沒有後退的藉口,被迫不斷地挑戰自己的能力,從而提升至能應付當前問題的程度。
我認為在名校、大城市、新創公司或知名公司裡中生存,就是讓人身處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環境中,人的競爭力就會在痛苦的生存過程中慢慢提升起來。
別在該提升自己能力的時候,對自己太好,錯過了最好的時期,連原本能達到的能力峰值都辦不到,那就很可惜了。
人如果一直挑戰自己原本認為做不到的事,然後成功,就會慢慢的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跨越界限挑戰的方式,從而對自己越來越有自信,未來也不會懼怕自己陌生的事務,變成「良性循環」。
所以說尋找適合的競爭環境、適合自己的方法與應對挑戰的勇氣,都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經歷與學習。
本章節的重點摘要如下:
努力和進取是為自己保底,努力不一定有好結果,不努力則連差的結果都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