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們看到這個題目,可能會問:哪一個普朗克?
我並不是文學咖,所以我不清楚是不是有文學家「也」姓普朗克(Planck)。我說的普朗克原則(Planck's Principle),其實就是出自於那位物理學家Max Planck之口。普朗克在他的自傳中說:
「一個新的科學真理並不會透過說服對手,使他們看見光明而勝利,而是因為反對者最終逝去,而新的一代成長起來,對此已經習以為常。」(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nd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甚至可以用更精簡的方式來表示,就是:「科學進步來自葬禮(science advances one funeral at a time)」。
雖然不是所有的科學領域都這麼墨守成規,但有些領域(如普朗克所在的物理學領域),的確是這樣的。這大概也是為何他會有這種感嘆吧。
所以,文學(如小說)的更迭是否也遵循普朗克原則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從HathiTrust 數位圖書館 的 Novel TM 資料庫中收集了從1850–1940 年出版的 23,162 本小說。這些小說總共來自 6,177 名作者,他們記錄每位作者的生卒年份、作品發表年份,以分析世代變遷的影響。
可能會有讀者覺得,怎麼研究這麼舊的小說?應該是因為想要瞭解作者的死亡是否會對題材造成影響的關係,如果選最近這百年的小說,應該還有大量的作者還在人世,這樣要研究是否遵循普朗克原則就難了。
研究團隊結合自然語言處理(NLP)和分解分析(Price 方程式),將小說內容轉換為「主題」,研究主題的變化。除了探討新作者進入(Entrance effect)與舊作者退出(Exit effect),研究團隊還加入了第三個因子:作者生涯中的個人變化(Individual change)。
研究團隊發現,作者生涯中的個人變化(Individual Change)影響最大,占 43%,其次是新作者進入(38.4%),最後是舊作者退出(18.5%)。這意味著,文學主題的變遷並不是完全由世代更替驅動,個別作家在其職業生涯中的主題轉變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當然,如果把世代更替(新進+退出)合在一起看的話,那麼世代更替的總影響力較大(56.9% vs. 43%)。但若只看個別影響因素,作者生涯中的個人變化(43%)比新進作者(38.4%)更重要,僅次於世代整體影響。
什麼樣的作者生涯中的個人變化會對主題產生明顯的變化呢?在他們研究的區間中,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這造成「戰爭」相關的小說數量大幅增加;另外,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的美國「拓荒冒險小說」(Jack London、James Oliver Curwood 等)也相當多,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變化。
所以,文學的進步並不遵守普朗克原則「一場葬禮接著一場葬禮」,而是「一個新生命接著一個新生命」;也就是說,文學變遷主要來自新進作者的加入,而非舊作者的離去。新世代的文學風格驅動文學演變,但現有作家仍可適應變化。當然,如果發生了什麼影響全球的事件(如世界大戰),會對所有的作者都發生影響,造成特別多同類型的小說出現。
我在想,前兩年的疫情,好像也有相同的影響,不是嗎?
參考文獻:
Sobchuk Oleg and Beheim Bret 2025Does literature evolve one funeral at a time? Proc. R. Soc. B.29220242033 http://doi.org/10.1098/rspb.2024.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