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眾生得安樂,勇於忍辱,勇於布施,因此修得智慧,不妨以佛陀弟子中公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為例。
舍利弗本來修的是小乘,有一天忽然省悟只求一己了生脫死不足,轉而發心改學大乘「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薩道,因此感通天神,天神遂下凡試道。
天神化作人身,在路旁嚎啕大哭。路過的舍利弗連忙上前撫慰,承諾自己一定全力幫襯。
哭者連連搖頭,這事不是人力可及,不必多問。舍利弗不死心,再三保證這忙一定幫到底。那人這才抽抽噎噎地說是母親罹患絕症,好不容易求得良醫診治,醫生開的藥引卻大異尋常,不但要人的眼睛,而且一定要修行人的眼睛。
舍利弗想起佛陀的教示:成佛必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而且必須不惜棄捨頭目腦髓。當下慨然承諾,隨即挖下自己的左眼遞給孝子。
不想孝子悍然拒絕。說醫生指定的是右眼,不是左眼。
舍利弗心下涼了半截,但隨即又想,既然發了行菩薩道的願力,救人當然救到底,伸手探向眼眶,忍著巨痛挖出右眼。
舍利弗挖出眼珠,痛得死去活來。那個弄走他雙眼的孝子居然又狠狠地在他心上劃下一刀:「哎呀!這眼睛怎麼腥味這樣重呀!」好像擔心傷人的力量不夠,這年輕人又補了一句:「都說修行人的眼睛很香,你這眼睛腥得嚇人,哪裡入得了我母親的口?」
雙目已盲的舍利弗先是聽見他把自己的眼睛往地上摔,又聽見他使勁踩踏,宛若同時聽見自己的心碎裂的聲響。當下喟嘆:眾生如此難渡,我還當什麼菩薩?還是回來修我的小乘,自了生死算了!
這個故事有一個喜劇收尾。試道的天人現出原形,讚嘆舍利弗的慈悲心之外,瞬間復原他的雙目。
舍利弗因此不改初衷,繼續菩薩道的修證之路。
愚頑如我,拜讀如是的佛典故事不禁毛骨悚然。大修行者的棄捨身命即使是象徵,終究是高標,遠非我這般凡夫所能企及。相較之下,淨空法師的教誨就親民許多。
他在習學佛法之初,就有幸拜會密宗的章嘉大師。大名鼎鼎的大師難得一見,淨空法師趕忙向前請益入門的捷徑。大師聽完年輕學子的提問,一句話也不說,只是盯著他看,這一看,足足看了半個小時,方才吐出一個字來:「有。」然後呢?又等了五分鐘,終於吐出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
請問大師:如何入手?
這一問又等足二十分鐘,答案只有兩個字:「布施。」
年輕的淨空法師臨行之際,章嘉大師送了出來,又補了兩句話:「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好好去做六年。」
那是一個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布施對於生活本來就清苦的淨空法師,痛苦程度直逼割肉。但大師既然有言在先,他便乖乖照做。先是自己不愛的舊物,一、二年後,喜歡的也捨得了。再進一步,剛剛到手的新品,見到別人欠缺,也可以布施得歡歡喜喜。
如此六年過去,布施得乾淨徹底。隨身之物,僅剩換洗衣物與睡覺的鋪蓋。出家因緣也就在此時成熟。
初學布施,對象通常只限身外之物。菩薩布施的真正功夫,還在心上,把內心種種煩惱放下。
淨空法師說:那才是布施的真實義諦。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72 釋「若得如是,即覺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