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2個糟糕的故事:
1.有僧人問香林院澄遠禪師:
「問:如何是衲衣下事?
(香林院澄遠)師曰:臘月火燒山。」~~《續指月錄》
意思是說:
問:「你僧袍下面是什麼?」
香林禪師答:「那就像是臘月的火燒山一樣熱啊!」
2.維根斯坦當羅素學生的時候,有次被老師罵:
「羅素責備他(維根斯坦)往往不將得到結論的推理過程寫下來。
維根斯坦大聲問道:
『如果我要送你玫瑰花,是不是連花根也要一起給你?』」~~《悖論簡史》
這,不用翻譯……
好的,這真是糟糕唉!
怎麼會有學生問老師「你僧袍下面是什麼?」
然後老師說什麼火山……
又怎麼會有學生說「我要送你玫瑰花」……
××××××
但看到這個,我不是要說腐的。
而是想到,這就是為什麼我之前規定小朋友,
寫考卷時不准用譬喻啊!
因為小朋友不會把理論講清楚,只是講個譬喻當答案。
譬如說吧,
為什麼「白馬非馬」?
小朋友竟然不解釋,
只說「這就跟蛋的料理,除了蛋餅還有蛋糕一樣」。
荀子說的性跟孟子有什麼不同呢?
小朋友也不解釋,
只說「舉例來說,孟子說屁股就是屁股,但荀子會說連著大腿才是屁股」。
到底你是要講什麼啦!
所以啊,我之前強迫小朋友,一定要用論證的方式寫,
就是這個原因啊!
不過,現在我已經把燙手山芋交出去了,開心。
所以可以稍微講一下。
也就是說,其實,很有可能,
在所有問題論證的最後,
是不是都只能是非對象式的、只能用譬喻表現的東西呢?
這個我也覺得有所猶豫。
不過,這個先不管,
要求學生禁用譬喻,
要求他們先放下「文學腦」,練習把理論說清楚,還是必要的。
只是事實上,古人們其實還是很愛常用譬喻啊,
只不過他們「通常」也會有論證,譬喻只不過是輔助。
像是最近不是發心讀《大智度論》嗎?
之前讀到卷5,都忘了,於是重頭來過。
今天正好讀到這段經文的釋論:
「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
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
經文就是滿滿的譬喻啊!
然後,釋論解釋時,用了更多譬喻來解釋譬喻。
只不過他當然會有論理。
譬喻,
就像左手一樣,「左手是輔助」。
××××××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嘛!
你看,
羅素跟我一樣,叫學生要寫論證,
維根斯坦竟然嗆說:
「我要送你玫瑰花!」
然後禪宗更是,根本不講武德,
直接就說什麼「僧袍下面是臘月的火山」。
真的是糟糕至極。
嘿嘿,還好,現在不用上必修課了,開心。
××××××
講到僧袍。
我研究室抽屜裡,不就有3件僧袍嗎!
是說,之前小朋友問:
「老師你最近怎麼不穿僧袍來上課?」
「太熱啦。」
「老師,你僧袍下面可以不要穿啊!」
這樣是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