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慧(AI)寫作技術的發展引發了廣泛關注。各種 AI 寫作工具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宣稱能夠顛覆傳統寫作模式,甚至取代部分寫作者。然而,AI 寫作的實際應用效果是否真如宣傳般神奇?
最初,我也曾對 AI 寫作存有幻想,以為能夠借助其力量,在小說創作、影評撰寫等領域實現“一鍵成文”。然而,實際測試結果卻告訴我們:同志仍需努力。
在小說創作方面,儘管 AI 能夠生成流暢的文字,但其內容空洞乏味,人物形象刻板,情節缺乏邏輯,難以引起讀者共鳴。以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與 AI 充份討論主題、角色設定、角色關聯、定義寫作大綱(也設定了每節的情節重點)之後,在分章撰寫的過程中,經常發現 AI 總是以主角站在窗前思考來收尾。(哭) 在影評撰寫方面,AI 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其生成的影評往往是將網路現有資訊進行簡單拼湊,缺乏獨特的觀點、深刻的分析以及對電影細膩情感的捕捉。
不過,幸運的是,是有幾個方面仍能找到可用之處。
在財報分析方面,AI 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基於海量財務數據和行業背景資訊,生成一份簡潔明瞭的分析報告,涵蓋營收增長、利潤變化、資產負債結構等關鍵指標,並提出具有參考價值的投資建議。這種效率提升顯著優於人工分析。
在產品描述撰寫方面,AI 也能夠根據產品規格、功能及賣點,迅速生成一份詳細且具吸引力的描述文案。儘管仍需人工進行修改潤飾,但整體品質已達到較高水準,有效節省了時間成本。
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AI 鮮少能一次性產出令人滿意的作品。理想的 AI 寫作流程,是需要在“生成->修改->生成->修改”的反覆迭代中逐步完善。試圖透過指令式的回饋要求其調整寫作重點,很難達成令人滿意的結果。針對 AI 生成的文稿,寫作者需要進行細緻的修改潤飾,提升內容的準確性、可讀性和創造性,並且在必要處,調整其方向。接著,基於修改後的版本,再次要求 AI 進行生成,並繼續修改。這種迭代式的人機協作模式,才是 AI 寫作的常態。也因此,一個好的寫作流程平台,在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複製/剪貼的操作,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我們將迷失在大量生成的語海之中。同時,適度的留下編輯版本,以便進行可逆的操作也往往是必要的。
也因此,最終的成果,很難嚴格界定為純粹的“人類作品”或“AI 作品”,而更像是一個由人類智慧和AI算法共同塑造的結晶。(是的,也許中間會遺留 AI 生成的原始用句。) AI 在此過程中扮演的是助手、是協作者,但絕非是主導者。
綜上所述,我認為 AI 寫作仍處於嬰兒期階段,不過在特定領域倒已具備一些優勢。
AI最適合處理高度結構化、數據驅動、事實性的寫作題材,例如:
程式碼和技術文件: 自動生成程式碼片段、API 文檔、技術規格書等,提升開發效率。
新聞報導(基於數據和事實): 快速生成財經新聞、體育新聞、天氣預報等,滿足資訊時效性需求。
產品描述:高效生成商品描述文案,提高產品曝光率和銷售轉化率。
簡單的信件和郵件: 根據預設模板自動生成確認郵件、提醒郵件等,優化溝通流程。
AI的優勢在於數據處理能力、規則遵循能力以及效率提升能力。然而,對於需要創造性、情感表達、跳躍式敘述和批判性思考的寫作題材,AI 的能力仍存在明顯局限。
基於以上,我提出以下建議:
理性看待 AI 寫作的價值,避免過度依賴。將其定位為協作夥伴,積極參與 AI 寫作的迭代流程。
選擇適合AI發揮的寫作題材。 充分利用 AI 在數據處理和效率提升方面的優勢。
善用其記憶力。在小說、劇本的初期建構上,AI 以其優越的記憶力,倒是一個極佳的寫作助理。透過它來整理(偏向記錄)小說角色的設定及關係,能大大簡化人力的負擔。一切發想都是來自於人(當然可間或聽聽 AI 的想法),但在逐步添加的過程中,要求 AI 隨時整理討論結果,可以得到一份很精煉的筆記,並以其作為下一階段的討論起點。
當然,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批判性思維,嚴格把控內容品質。 對 AI 生成的內容進行審核與編輯,確保其準確性、可讀性及符合目標受眾的需求。
AI 寫作技術的發展為寫作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只有正確認識 AI 的優勢與局限,並積極參與人機協作,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除了提升寫作效率之外,更能創造更有價值的內容。在迎接AI寫作時代的同時,我們更應堅守人類寫作者的獨特價值,但也必須同時透過學習使用 AI(這也是一個人類適應與進化的過程),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創造力、情感表達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讓我們成為一個善用 AI 的 AI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