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德經-第八十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1. 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2. 白話文


理想的社會是國土狹小、人口稀少的。即使擁有先進的器具,也不去使用;使百姓珍惜生命,不輕易遠行遷徙。雖然有船車,卻無人乘坐;雖然有武器,卻無需陳列作戰。讓人們回歸簡樸,使用最原始的結繩記事方式。這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人們滿足於自己的食物,欣賞自己的衣服,安居於自己的家園,享受自己的風俗。鄰近的國家可以互相看見,雞犬的聲音彼此可聞,但人們即使終其一生,也不會彼此往來。



3. 解釋


這段話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的藍圖,即「小國寡民」的世界。在這個社會裡,人民過著簡樸而自足的生活,不受物欲驅使,不為權勢所困,也沒有戰爭與侵略的威脅。這種社會模式與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形成鮮明對比,因此也常被視為一種「返璞歸真」的理想狀態。


老子強調「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擁有各種先進的工具,也不去過度使用,這並不是要人們拒絕技術,而是要避免科技發展帶來的過度依賴與對自然的破壞。這與現代社會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追求不謀而合。當社會過度依賴物質與科技,人們往往會忽略最根本的快樂——來自內心的滿足與安定。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意味著人們珍惜生命,不輕易冒險遠行遷徙。這反映了老子對「安土重遷」的推崇,他認為當人們安於當下、無所匱乏,就不會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而流離失所。現代社會的流動性極高,人們為了工作、升遷、發展而四處奔波,但往往因此失去了對「家」的歸屬感,導致精神上的空虛與焦慮。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進一步描繪了一個無爭、無戰的社會。人們擁有交通工具,卻無須遠行;擁有武器,卻無須戰鬥。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簡樸,更是一種心靈上的寧靜與和平。當社會不以征服、競爭為目標,人們自然能夠共存共榮,而不必因權力或利益而相互爭鬥。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指的是回歸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以結繩記事,象徵著去除複雜與回歸純樸。在現代社會,資訊過載與數位科技的發展讓人類獲取知識的方式越來越依賴外物,但這也帶來了大量的焦慮與困擾。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少即是多」,回歸簡單,反而能夠獲得真正的快樂。


最後,「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描繪了一種與世無爭、各自安好的生活方式。這並不是說人們完全不能交流,而是強調每個人都能安於自己的土地,不受外界干擾,過上真正自主、自由的生活。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的幸福不依賴於外在世界,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滿足與安定。


這段話並非主張完全退回原始社會,而是提醒我們要思考「發展」的真正意義。我們追求的文明,是否真的讓人更快樂?我們發展的科技,是否真的帶來自由?在當代,人們面對高壓社會、信息爆炸、物質主義的困擾時,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提供了一種值得反思的生活態度——簡單即幸福,順應自然,才能真正得到內心的平靜與滿足。

avatar-img
3會員
10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雷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
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1. 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2. 白話文 與人化解大怨時,必然還會留下殘餘的怨恨。若以德報怨,真的能稱為善行嗎?因此,聖人持左契而不苛責於人。有德之人主持契約,會遵守信義;無德之人則只知道催逼索討。
1.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2. 白話文 天下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然而當它衝擊堅硬強固之物時,卻無物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能取代
1.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2. 白話文 天地運行的法則,就像拉弓一樣嗎?當弓弦過高,就會將它壓低;當弓弦過低,就會
1.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2. 白話文 人活著的時候是柔軟而脆弱的,死後則變得堅硬僵直。草木在生長時也是柔嫩而易折的,但枯死後卻變得乾硬脆裂。因此,剛硬強勢的屬於死亡的道路
1. 原文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2. 白話文 百姓之所以挨餓,是因為統治者徵收的賦稅過重,所以百姓才會饑餓。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統治者過度干預和操控,所以治理才
1.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2. 白話文 如果百姓已經不怕死亡,那麼用死亡來威脅他們又有什麼用呢?如果讓百姓都敬畏死亡,而有人違法亂紀,我就可以將他逮捕處死,那麼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一段講的是有是無,無是有;有與無,無與有;有跟無,相輔相成。今天有,明天無。今年有,明年無。所以要時時想著無,才會有。   這幾天和方格子格友討論:南懷瑾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上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環境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一段講的是有是無,無是有;有與無,無與有;有跟無,相輔相成。今天有,明天無。今年有,明年無。所以要時時想著無,才會有。   這幾天和方格子格友討論:南懷瑾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學習大自然的無為來行事,慢慢回歸簡單清淨,面對一切機緣都能靜定的消化吸收,靜待轉化著,慢慢學習對外也能展現出與大自然一致的美與善。而這需要慢慢的學習、反思、體悟,在回歸道中,也能慢慢成為自然的一份子,回歸原始。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得智擇仁處 勢利亡心目 喻義危授命 細人唯息姑 *智者選擇有仁風之居所;心存勢利者丟喪了心與見識;通曉義理者見危願付出生命;見識短淺者毫無原則只知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