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他者」——境外博物館的多元性別實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去年適逢臺灣通過《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五週年,並在有條件下完成了同婚版圖的最後一塊拼圖——中臺配偶合法化。事實上,所有國家邁向婚姻平權的路皆篳路藍縷。我們從去年陳昭如出版之《亞洲第一:尤美女和臺灣同婚法案的故事》中,便可略窺立法委員尤美女推動婚姻平權法案的艱辛。回望臺灣同志運動史,是2018年同婚公投前夕作家李屏瑤在接受滾動力傳媒公司專訪時提及的期盼。【註1】如今,雖然我們終於有能力逐漸梳理來時路,也不該忘卻2018年底有七百多萬選民同意「民法婚姻規定應限定在一男一女的結合」,【註2】無論他們心中真正對異性戀及非異性戀的婚姻位階排序為何,這表明多元性別族群在臺灣社會的「尋常化」進程仍在持續。

 

當同志運動團體和具人文關懷的立法者奮鬥於人權與歷史書寫時,肩負社會教育功能的博物館又能扮演什麼角色?本文以2020年出版之《Museums, Sexuality, and Gender Activism》的案例為起點,從理念到實踐一步步彙整書中博物館性別實踐的三大策略。

一、只有政策是不夠的,行動主義的思維需深植於個人


當我們在搜尋引擎輸入 「博物館名稱_性別平等」 時,映入眼簾的是臺灣各博物館依據行政院 2011 年頒布的《性別平等政策綱領》【註 3】 所設立的性別平等專區。這些專區內容包羅萬象,涵蓋性別議題展覽、教育活動參與人次、館內從業人員與志工的性別統計,以及相關研究報告。然而,仔細檢視便會發現,大部分的詮釋框架仍侷限於二元生理性別,即非男即女。在政策的推動下,或許正是博物館發揮行動主義的時刻,【註 4】積極引入更多元的性別觀點。讓我們一起看看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以下簡稱 V&A)LGBTQ 工作小組如何在館內發起改革!


現今,當讀者瀏覽 V&A 官網 的「藏品(Collections)」頁面時,可以找到「性別與性慾」(Gender & Sexuality)的分類辭條。點擊進入後,不僅所有簡介皆圍繞著藏品所折射出的多元性別意涵書寫,還可見一個導向 LGBTQ 工作小組 的分頁連結,其中關於該小組的簡介如下:


「V&A LGBTQ 工作小組由對館藏與性別、性取向及身份認同議題感興趣的館員組成,致力於發掘藏品中過往隱藏或未知的 LGBTQ 歷史,並通過研究、公眾節目、討論與辯論,促進對 LGBTQ 身份與歷史的理解。」【註 5】


這段敘述隱約傳遞出一個關鍵訊息:該小組自 2006 年成立以來,仍以非正式編制運行,由來自不同部門的館員在繁重的日常館務之外,自發性地推動相關業務。小組成員不限定 LGBTQ 館員,也無須公開自身性傾向,只要對在博物館內推動多元性別議題感興趣,皆可自由參與【註 6】。


儘管該小組沒有固定資金與成員,但正因為不受館務發展目標與績效指標的約束,【註 7】反而擁有更大的自主性,使這群行動者能夠靈活發揮,讓性別議題隨個人意識與專業默默滲透至不同部門的業務之中,最終匯聚成一股影響典藏、研究、展示與教育的洪流。這些努力不僅影響館內運作,透過策劃如性別視角導覽、多元性別族群之夜、LGBT 歷史月等教育推廣活動,他們一方面與館外性別運動團體建立緊密連結,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專業,進而受邀參與館內性別議題展覽或員工政策相關會議,甚至成為跨館組織「倫敦 LGBTQ 典藏」(London LGBTQ Collections)的指導委員【註 8】。


二、酷兒不只是名詞,更是動詞!酷兒化典藏的方法論


萬事起頭難,但當性別意識滲透至博物館業務,我們便已向實踐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接下來,則是按圖索驥——在借鑑他者經驗的同時,也標示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路徑【註 9】。讓我們從酷兒化典藏開始談起!


在尚未有束胸的年代,繃帶曾是跨性別生理女性最好的夥伴。然而,物件不會開口說話——我們該如何讀取這條繃帶所隱含的性別視角?答案是:建立另類檔案(Alternative Archive)


同志藝術史學者 Patrik Steorn 透過個人生命經驗指出,男同志社群對西方藝術史中描繪健美裸身男性如聖賽巴斯提安(St. Sebastian)母題往往帶有情慾凝視,讓我們意識到,許多物件的使用方式可能已經脫離原初設計脈絡【註 10】。此外,「蒐藏」本身也是一種使用!因此,物件被收藏的原因多元且具有展演性(performative)【註 11】。隨著蒐藏的進行,物件所承載的意義也不斷被再創造,無論是來自機構或個人,抑或是政治或情慾的視角,典藏這一實踐本身即是一種展演


當博物館將典藏焦點設定於物件的設計意義,往往會在檔案建立時忽略其實際使用方式。但當我們將視角放寬,關注不同脈絡下的另類檔案,便能進一步反思:博物館的收藏標準,是否也受到異性戀目光的影響?是否有許多與主流美學標準相同,但不符合異性戀審美的作品,因而被拒之門外?以 20 世紀初的瑞典 為例,順性別藝術家 能輕易以浴女母題獲得藝術史上的典範地位,同志藝術家 Eugène Jansson 所描繪的「浴男」,卻只能被視為「奇作」,而非「傑作」【註 12】。

三、展覽要能讓人共感,先從館內外實質共創開始


透過展覽向多元性別社群徵集展品並建立另類檔案,是博物館常見的策展策略之一。然而,如何讓展覽真正引發觀者的共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下一個課題。


博物館學者 Bernadette Lynch2009 年進行博物館與社區互動研究 時,曾經歷一個有趣的場景:一位社區夥伴將博物館比喻為館員手中的蛋糕,而社區夥伴則是排隊領取蛋糕的人。另一位社區夥伴接著發問:「這究竟是誰的蛋糕?」【註 13】這句話直指問題核心——在許多展覽中,「社區策展人」的角色往往早已被館方劃定,最終淪為館方觀點的傳聲筒


為了避免這種單向模式,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Amsterdam Museum) 在策劃 《Transmission》 展覽時,採取了更具共創精神的方式。他們讓館外社群策展人主導展覽論述與展示設計,而館方則提供藏品、研究檔案的近用權,並負責策展技術支援與建議,以確保展覽真正來自社群的聲音【註 14】。


該展的最大亮點之一,是來自跨性別者聚會咖啡廳的桌椅。這套桌椅在展覽中通常被陳列於展台之上,但每週五下午兩點,桌椅會被移至展廳地面,並由館方提供茶水,邀請跨性別社群代表與觀眾對話,藉此重現咖啡廳的互動情境【註 15】。


或許正因為社群策展人不受博物館專業倫理的傳統框架束縛,他們才能構思出這樣的展示方式;也正因為館方對尊重、理解與認同的堅持,他們才願意打破既有模式,最大限度地配合與協調。我們更能從觀眾的回饋中看到,這些自願獻身/現身的策展模式,確實能夠提升觀眾對議題的理解與共感,讓展覽不只是觀看的場域,更成為對話與體驗的場域

結語


我們從政策的深植人心出發,依循博物館傳統的四大核心功能——典藏、研究、展示、教育,逐步梳理境外博物館在性別實踐上的作法。然而,上述三大策略並非線性或各自獨立的行動,它們可以在不同情境下交錯運用,彼此補充與強化。讓我們將這些概念內化於心,靈活組合應用,一起在臺灣的博物館實踐性別行動


註釋


  1. 李屏瑤在訪談時提到:「今年年底的公投議題,我很希望這件事情可以趕快推到下一個階段。當我們對於怎麼對待人,怎麼對待同志族群這件事情可以走到下一階段的話,其實就可以站在歷史的另外一個位置來回看,我們這幾年到底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
    滾動力ROLLOR。(2021年2月25日)。向光人生|改變,從撕除標籤開始吧|作家 李屏瑤|完整版 [Video]. YouTube. Retrieved from https://youtu.be/9dPWdmCXEXY?si=pPJ7TFGWlMvdncqp
  2. 傑夫蕭。(2019年5月29日)。都已經公投700萬票反對,為什麼同性還是可以結婚? 陪爸媽看新聞。Retrieved from Medium
  3.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性別平等政策綱領。Retrieved from https://gec.ey.gov.tw/Page/FD420B6572C922EA
  4. 博物館學者 Elizabeth Wood 和 Sarah A. Cole 在其〈Growing an Activist Museum Professional〉中,透過研究生修習公民參與課程前後的對照,強調出博物館從業人員必須意識到自己在成為館員之前,先是社會的一份子,並對所服務的社群有歸屬感,進而主動參與社會議題的重要性,充分闡述何謂博物館行動主義的精神須落實於個人之上。請參見 Wood, E., & Cole, S. A. (2019). Growing an Activist Museum Professional. In R. R. Janes & R. Sandell (Eds.), Museum Activism (pp. 58-6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5.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GBTQ Working Group. Retrieved from https://www.vam.ac.uk/info/lgbtq#lgbtq-working-group
  6. Clayton, Z., & Hoskin, D. (2020). Activists on the Inside: 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GBTQ Working Group. In J. G. Adair & A. K. Levin (Eds.), Museums, Sexuality, and Gender Activism (p. 58).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7. 同註 6
  8. 同註 6, p. 66
  9. 此概念出自音樂評論家焦元溥對「歷史的重要與限制」之闡述。請參見 焦元溥(2014)。《樂之本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86。
  10. Steorn, P. (2008). Queer in the Museum: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n Doing Queer in Museum Collections. Lambda Nordica, 15(3-4), 124-125.
  11. Steorn, P. (2008). Queer in the Museum: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on Doing Queer in Museum Collections. Lambda Nordica, 15(3-4), 128-129.
  12. 同註 10
  13. Lynch, B. (2011). Whose Cake is it Anyway?: A Collaborative Investigation Into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12 Museums and Galleries in the UK. London: Paul Hamlyn Foundation, p. 5.
  14. Sneeuwloper, M., Levin, A. K., Horstink, C., & Vas Dias, Y. M. (2020). Never a Small Project: Welcoming Transgender Communities into the Museum. In J. G. Adair & A. K. Levin (Eds.), Museums, Sexuality, and Gender Activism (pp. 272-27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5. 同註 14, pp. 269-270.


avatar-img
1會員
5內容數
主要書寫關於提琴、藝術史與音樂的書摘譯介和個人淺見,有時混入性別雜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enchie6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提琴的顏色、輪廓、f 孔、琴頭、漆面等細節,蘊含著其歷史與製作背景。製琴師 John Dilworth 提出鑑賞方法,透過觀察細節,判斷提琴的年代、學派與製琴師。他強調,標籤並非唯一依據,真正的線索藏在工藝與材料。隨著仿古技術的發展,辨識提琴更加複雜,但透過有系統的觀察與比較,仍能按圖索驥!
仿製名琴,真的能還原音色嗎? 製琴師 Sam Zygmuntowicz 在 Strad 3D 計畫中分析三把傳世名琴的結構與聲學特徵,並運用頻譜分析,將聲音視覺化,建立低頻、中頻、高頻的詞彙來描述音色。結果顯示,仿製琴雖趨近原作,但製琴師的選擇與個人風格,仍讓音色留下獨特印記。
英國製琴師John Dilworth以超過四千次製作琴橋的經驗,分享製作琴橋的訣竅,包含:選擇鋒利的刀具、橋腳需完全貼合面板拱形以確保穩固、弦距需考量琴絃、演奏風格、琴弓等因素調整、以及透過調整琴橋重心(高重心:明亮音色;低重心:豐厚音色)來平衡音質。
提琴的顏色、輪廓、f 孔、琴頭、漆面等細節,蘊含著其歷史與製作背景。製琴師 John Dilworth 提出鑑賞方法,透過觀察細節,判斷提琴的年代、學派與製琴師。他強調,標籤並非唯一依據,真正的線索藏在工藝與材料。隨著仿古技術的發展,辨識提琴更加複雜,但透過有系統的觀察與比較,仍能按圖索驥!
仿製名琴,真的能還原音色嗎? 製琴師 Sam Zygmuntowicz 在 Strad 3D 計畫中分析三把傳世名琴的結構與聲學特徵,並運用頻譜分析,將聲音視覺化,建立低頻、中頻、高頻的詞彙來描述音色。結果顯示,仿製琴雖趨近原作,但製琴師的選擇與個人風格,仍讓音色留下獨特印記。
英國製琴師John Dilworth以超過四千次製作琴橋的經驗,分享製作琴橋的訣竅,包含:選擇鋒利的刀具、橋腳需完全貼合面板拱形以確保穩固、弦距需考量琴絃、演奏風格、琴弓等因素調整、以及透過調整琴橋重心(高重心:明亮音色;低重心:豐厚音色)來平衡音質。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想像中的臺北書展,一個充滿異世界冒險、無障礙沉浸式體驗和365天閱讀日常的奇妙旅程。本文以豐富的想像力,探討閱讀的無限可能,並反思書展的未來樣貌,以及如何讓更多人平等參與閱讀的盛會。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花蓮參加多羅滿賞鯨的經歷,描述了與弗氏海豚和飛旋海豚的近距離接觸,以及對抹香鯨的嚮往。文章並呼籲讀者關注海洋保育,從自身做起,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態旅遊,共同守護海洋生態。
想像中的臺北書展,一個充滿異世界冒險、無障礙沉浸式體驗和365天閱讀日常的奇妙旅程。本文以豐富的想像力,探討閱讀的無限可能,並反思書展的未來樣貌,以及如何讓更多人平等參與閱讀的盛會。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花蓮參加多羅滿賞鯨的經歷,描述了與弗氏海豚和飛旋海豚的近距離接觸,以及對抹香鯨的嚮往。文章並呼籲讀者關注海洋保育,從自身做起,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態旅遊,共同守護海洋生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針對人工生殖法以及其中的代孕生殖,本系系學會過去一學年共進行了四次讀書會,從法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與醫學等面向探討及反思該議題。與此同時,歷經數次修法公聽會與公民論壇,我國衛服部於2024年5月公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
Thumbnail
2019年5月17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又稱同婚專法)三讀通過,5月24日正式施行,婚姻平權終於露出了曙光。作為亞洲第一,台灣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但仍有未盡完善之處:專法將同性結婚之收養限於繼親收養,共同收養被排除於規定外。
Thumbnail
112年1月19日,內政部拍板定案,通過台內戶字第1120240466號函釋,擴大跨國同性婚姻的認定範圍,造福許多跨國同性伴侶。然而,這對於臺灣的跨國同性婚姻而言,絕非終點。雖然認定範圍擴大,仍有19個國家的伴侶入境臺灣時需要進行面談;由兩岸人民組成的同性伴侶甚至被排除在外,無法在臺灣進行結婚登記。
Thumbnail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上路後,台灣成為了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然而,同性伴侶的許多權利仍未受到充分的保障。近年來,立法院陸續修法,讓同性配偶得共同收養無血緣之子女;內政部也透過函釋,開放了跨國同婚,讓婚姻平權跨出一大步。
Thumbnail
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傳統喪葬習俗上,同志伴侶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喪禮時可能面臨家人和親屬的不諒解,和無法實現殯葬自主等問題。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Thumbnail
臺灣在性別平等上取得了很多進展,但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落實這個目標。瞭解性別平等的過程讓作者體會到反身性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然而,作者認為階級與環境因素仍然是影響性別平等的重要關鍵。文章以作者的觀察和親身經歷著重於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重新找回快樂和自信 乳暈紋繡助美麗再塑。2019年5月17日台灣成為亞洲首個同婚合法國家,這一進步象徵著對兩性平等、尊重和社會進步的巨大承諾,同志伴侶除了享有法律的保障,越來越多同志朋友也更勇敢面對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Thumbnail
臺灣在2020年5月的時候,大法官做出釋字791號解釋,宣告刑法第239條的規定違憲,也就是通姦正式除罪化。許多人都在討論,外遇無罪以後,是否再也拿婚姻出軌者沒皮條。 不過,最近在新聞中看到有法官不承認配偶權,導致正宮吞敗的事件。到底法律上有沒有「配偶權」?難道背棄婚姻誓言的外遇者,都沒事嗎?
三月與四月,春暖花開,雨季還沒到來,似乎是結婚的好時光。 這一天,東台灣搶盡了新聞的版面,不僅是國內的新聞,還有國際新聞媒體前來採訪。這塊土地在執政者與人民的努力下,讓同婚合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更前衛的地方是,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之下,讓民法婚姻成立的條件是兩人的合意,保障多元性別的婚姻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Thumbnail
針對人工生殖法以及其中的代孕生殖,本系系學會過去一學年共進行了四次讀書會,從法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與醫學等面向探討及反思該議題。與此同時,歷經數次修法公聽會與公民論壇,我國衛服部於2024年5月公告「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
Thumbnail
2019年5月17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又稱同婚專法)三讀通過,5月24日正式施行,婚姻平權終於露出了曙光。作為亞洲第一,台灣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但仍有未盡完善之處:專法將同性結婚之收養限於繼親收養,共同收養被排除於規定外。
Thumbnail
112年1月19日,內政部拍板定案,通過台內戶字第1120240466號函釋,擴大跨國同性婚姻的認定範圍,造福許多跨國同性伴侶。然而,這對於臺灣的跨國同性婚姻而言,絕非終點。雖然認定範圍擴大,仍有19個國家的伴侶入境臺灣時需要進行面談;由兩岸人民組成的同性伴侶甚至被排除在外,無法在臺灣進行結婚登記。
Thumbnail
《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上路後,台灣成為了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然而,同性伴侶的許多權利仍未受到充分的保障。近年來,立法院陸續修法,讓同性配偶得共同收養無血緣之子女;內政部也透過函釋,開放了跨國同婚,讓婚姻平權跨出一大步。
Thumbnail
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傳統喪葬習俗上,同志伴侶面臨著許多挑戰。在喪禮時可能面臨家人和親屬的不諒解,和無法實現殯葬自主等問題。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Thumbnail
臺灣在性別平等上取得了很多進展,但仍然需要透過不同的策略落實這個目標。瞭解性別平等的過程讓作者體會到反身性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了更多包容與理解。然而,作者認為階級與環境因素仍然是影響性別平等的重要關鍵。文章以作者的觀察和親身經歷著重於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重新找回快樂和自信 乳暈紋繡助美麗再塑。2019年5月17日台灣成為亞洲首個同婚合法國家,這一進步象徵著對兩性平等、尊重和社會進步的巨大承諾,同志伴侶除了享有法律的保障,越來越多同志朋友也更勇敢面對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Thumbnail
臺灣在2020年5月的時候,大法官做出釋字791號解釋,宣告刑法第239條的規定違憲,也就是通姦正式除罪化。許多人都在討論,外遇無罪以後,是否再也拿婚姻出軌者沒皮條。 不過,最近在新聞中看到有法官不承認配偶權,導致正宮吞敗的事件。到底法律上有沒有「配偶權」?難道背棄婚姻誓言的外遇者,都沒事嗎?
三月與四月,春暖花開,雨季還沒到來,似乎是結婚的好時光。 這一天,東台灣搶盡了新聞的版面,不僅是國內的新聞,還有國際新聞媒體前來採訪。這塊土地在執政者與人民的努力下,讓同婚合法,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的國家。更前衛的地方是,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之下,讓民法婚姻成立的條件是兩人的合意,保障多元性別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