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門之「深」心 (象山慶’25.1.25)
深心乃佛法中常見之詞,卻有各種不同的詮釋及於其他品項之搭配,在淨土門,《觀經》如是宣說了三心: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而善導師《觀經四帖疏》對此三心(尤其「深心」)有獨特的的疏註與發揮。本文乃初步探討此深心之所以「深」的多種理解。
(一)
深心:此詞於佛典中之語義,頗有異解,
1.於佛果之勤求成就--《維摩經》佛國品:「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深心即是道場,增長功德故。」《觀無量壽經》淨影疏:「求心殷重,故曰深心。」天台疏:「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
2.於一切善行功德,深信,愛樂,修集。《維摩經.注》:「樹心眾德深固,故難拔,深心也。」《六十華嚴》卷24十種深心:「一淨心,二猛利心,三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無足心,九勝心,十大心。」
3.於佛法有真實之確信, 掃除各種猶疑不定。
4.凡夫於五欲之深固迷執。《法華經》方便品:「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方便力故,而為說法。」
前三為法(於佛法之深信與樂求),後一是機(於五欲之深愛與貪求)。《無量壽經》卷上:
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潤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
此處的「深心」,各家注疏或云「精進」,深求大乘,其心不撓,其心殷重無退屈,念念相續行於勤;或云「智慧」,悟入甚深法性之心:或云「禪定」,海印三昧、楞嚴大定;或云「菩提心」,住一切諸善法,歡喜做善功德,自利利他……。
(二)
善導大師《觀經疏》三心說的「深心」,解為「機法」二種深信:
深信之心也。一者決定深信,自己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生死,常隨生死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深信若乘彼佛願力,即得往生。
《往生禮讚》:
「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
也就是於機(煩惱具足生死流轉的凡夫)於法(弘願救度稱名往生的彌陀)的真實信心,這點出了主體的「信」,又就「人、行」二者而立信;卻未就字義上說「深」,若作為形容詞,與「至誠心」相配,則完整表述為「深信心」。至與深為極致、徹底,誠與信為真實、認同;至誠無妄(欺),深信不疑(悖),在中國儒學,特重此「誠」的涵養,《中庸》: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 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如神。……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爲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唯天下至誠,爲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三)
「信」之品項,《論語》中,有兩種意思:
1.信實不欺--《論語》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言忠信,行篤敬。」「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以「忠信」並提,是一體兩端,如《朱子語類.論語三》云:「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信者,忠之驗;忠只是盡己,因見於事而信」;「忠信只是一事,而相為內外始終本末:有於己為忠,見於物為信」;「發於心而自盡,則為忠;驗於理而不違,則為信。忠是信之本,信是忠之發」。也就是盡己之心無保留,且以實而言無欺妄,這是一種基本的自我涵養,而發之於言行(誠於中而形於外),待人處事皆能誠意正心而無虛偽,故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孟子》曰:「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信」為誠實不欺、恪守信用,是為君子之品、為政之要及交往之道,是一種自我要求與人際互動的基礎,適用於一切倫理德目。
2.信任可靠--《論語》云:「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但為了避免落於迷信盲從,必須以「義」為準,《論語》云:「主忠信,徙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若不以義為衡量、為依歸,而拘執于「信」不知變通,則如尾生之信,成了反面教材,如《論語》云「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孟子》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或是以古為典範、以學為制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免於天馬行空或枉受傷害。
如上所述,「信」的字義兼有信實與信任,也就是誠與信,因此在中國「誠、信」二字可合用或互訓,春秋《管子》:「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賢者,誠信以仁之」,「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許慎《說文解字》:「誠,信也。」「信,誠也。」
(四)
誠信之心有淺、深之層次
初信、正信(與無貪等三善根相應)、深信、證信。
1.解信,自明見理,心無疑慮;如鑿井已漸至泥,雖未見水,心知在近。
2.深信、仰信, 依事依人之信。如聞長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曾欺誑故即便諦受依行。
自發為自力信,依佛之大悲心而發為他力信。
印順法師:信是「心淨為性」,即內心純潔,不存主觀與私見,才能對佛法僧三寶虛心容受,從「信順」、「 信忍」、「信求」到「證信」。信順,是對三寶無私的領解,釋尊說:「我此甚深法,無信云何解?」依此而求深刻的理解,得明確的正見,即信忍(可)。由於見得真,信得切,發起這目標的追求,即信求。若證實了所信的不虛,自信不疑,即證信(淨),是淨心與正智的合一:信如鏡的明淨,智如鏡的照物。佛弟子對佛法的努力,一貫本於純潔無疵的淨信。這樣的信心,能使內心歸於清淨,喻為「如水清珠,自淨淨他」。
(五)
是故,善導師於至「誠」心與深(信)心的解釋,「至者真,誠者實」,是一致之行;「深心,即是真實信心」,是由衷之信;行與信皆以「真實」為體,故謂之至誠不虛、深信不疑;又說三心總攝於「深心」,淨土門以「信」為主,貫注於一切(安)心(起)行(作)業。《觀經義疏》:
誠心者,起行不虛,實心求去;深心者,信樂殷至,欲生彼國;迴向發願心者,直爾趣求,說之為願,挾善趣求,說為迴向。
《淨土論註》:
一、淳心,信心深厚也。二、一心,信心純一也。三、相續心,信心相續不雜餘念也。
善導師《往生禮讚偈》:
至誠心者,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讚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此三業必須真實;深心者,即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之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迴向發願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迴願往生。
此中有淺深二義:
1.忍許:信可、勝解(於境印可,審決而確定)—初,可也
2.愛樂:信求、樂欲(於法得樂,欲求而無厭)—深,未若
對淨土法有勝解確認,而起念佛的意樂,相續不斷。《成唯識論》卷6:「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深刻的安住於理而不動搖,並生起法的希求、欲望。日僧.了慧《無量壽經鈔》:
於忍許上起愛樂,具足信因(信受)與信果(願生),信心滿足,是名信樂,亦云深 心。聖道門人於淨土教有忍許而無礙樂,故不欣求往生,無信果也。
(六)
深心:疑易起(根本煩惱)而信難生,故須強調其「深」,乃能去疑,且三心以「信」為主;「信為道緣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五根五力信第一,善法十一「信」為首[1],五十二階信是基,信若不深(真),易被動搖、退轉(故須就人、就行而立信);信為能入,故名為「深」,若不入佛法,不得正智,就難以度脫生死,得正涅槃。反之,若因疑而起謗(五濁增時多疑謗),其罪業就更嚴重、其苦難就更無邊了。
因此,信必須深,乃能破根本煩惱之疑,入般若妙智之海;此「深」既非意識之比量,則在於第七識的順服、清淨、忍許,乃能貫徹於第六、八識而轉變業力煩惱,於生死而不退不失不改。唯佛有此功德力,直接植入念佛人心中,成為確定的認知與感受,如金剛信,不破壞、不動搖,信心決定,故謂之「深」;於己之罪(機)的自知自覺有多深,相對於法的肯定依靠就有多深,反之亦然,於法的體會有多深,相形於機之觀照也更深;兩者是互相比對、滲透而加強其深度。這既是理性的,也是經驗的,是真實(勝解)而非虛構(想像)。
尤其是在念佛中雙向體會,而更迫切、仰靠的念佛,也就是在相續念佛(行)中才成為內外、心行、生佛合一的真實「決定深信」。以「二種立信」來建立對於法的深信的信心。「就人立信」,是信靠佛語;「就行立信」,是念佛入信。從這二法入信,仰仗佛力,稱名必生。當我們自然的念佛,就是從「信機」走入「信法」,也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
此二機(根性)二法(方便)中,又以「專念往生」為最勝、最易,如倓虛大師《大乘起信論.講義》云:
七者因緣,兼四種成就,乃佛最勝方便也。「為示專念方便」者,謂「對治」成就,能令眾生得除妄想惡習之益也。「生於佛前」者,謂「世間」成就,能令眾生除苦、得歡喜之益也。「必定不退信心」者,謂「為各各人」成就,能令眾生得生善之益也。既有此專念、見佛、不退三種之利益、必得「第一義」成就之入理益也。這是說此法兼有四悉檀之利益。
憨山大師《大乘起信論.直解》云:「為劣根怯弱眾生,恐後報緣差成退,故令往生淨土,成不退也!」此《論》的修行信心分就是「四信(真如.佛.法.僧)、五行(施.戒.忍.進.止觀)」,防退失之他力門。善根微少的眾生,相當於十信的「初信」之機,不能以「自力觀心」而修行,乃教令「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則信心不退。《大乘起信論》云:
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 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觀經疏》:
此等因果及諸道理,不生疑/謗;若生疑/謗,即不成福行,世間果報尚不可得,何況得生淨土?……信雖間斷,於一切大乘,不得疑/謗。若起疑/謗者,縱使千佛遶身,無由可救也。……謗法與無信,八難及非人,斯等不受。斯乃朽林頑石,不可有生潤之期。此等眾生,必無受化之義。
前文論只說「驕慢.懈怠」之類的煩惱,難以信受「念佛往生」之法,這或許因為眾生於無明黮闇的六道「流浪」太久,於佛法與善知識疏遠而陌生,一時難以信受;是故,諸佛以各種方便開示,令彼釋「疑」棄「邪」,而心開意解,起信.發願.念佛,而順受「現當」二益。善導大師進而強調:五濁末法之時,多有十惡、五逆之人,於佛法妄生「疑、謗」,不只個人於佛說不信不行,更對他人修行起瞋破壞,這是極大極重的「疑、(邪)見」執,此種人本已「無可救」,亦「不得生淨土」;卻幸而唯有「阿彌陀佛」大悲本願,對此下品下生之輩,仍一貫的不棄不捨,平等救度;是故,釋尊於經中殷勤的宣說彌陀之功德與極樂之殊勝,更有十方諸佛「舒舌相,覆三千」的反覆勸請;能令此類極惡眾生,臨終苦逼,但稱十念,亦得滅罪而接引往生。
(九)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本乃「難信」之法,娑婆眾生又「煩惱」深重、「疑謗」成性,可說是機/法.能/所,皆不易信;因此,「釋疑起信、斷疑生信」的轉向,非凡夫自力所能及,全憑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佛力)的加持、攝受,也就是彌陀「光明名號」之遍照於念佛人身口意之中,漸次調熟其善根而得與彌陀感應道交,成辦「難信而能信」的往生之業。《思益梵天所問經》:「若有眾生,能見佛身,皆是如來威神之力。……若佛不加威神,眾生無有能見佛身,亦無能問。」因此,佛讚濁世之念佛人為「人中分陀利華」。淨土「難信」之法,「疑」為大忌;信願念佛,要能老實安分、如愚如魯,少用自力,全依佛力。如何起信、深信、決定信?不外乎善導大師的「機、法」二信:
機--如實認知「人身難得」「生死事大」,而娑婆苦境,無力自救。依此自覺而尋求出離之道,可多看(念佛感應)事例,可藉由眾生的共業性與同理心而觀摩、思齊其得救之經歷。
法—1.就人立信:「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佛之所說決定可信。2.就行立信:佛所預設的「念佛為往生正定業」之願,已圓滿實現,依而行之,必生彼國。依此多念佛,祈請佛力不可思議之加持。
一心專念(起行/作業),則無暇顧及其他(無間、無雜),不須另談「廢、立」(此乃判教與安心)
/機:自我處境的如實察覺
深—「信」乃情意智統合的接受、依靠,非一般意識之片面感想
\法:佛力救度的如理抉擇
結論是:阿彌陀佛大願業力回向,感發眾生本具的佛性而起的信心,才是真實而深密的信心;這或即是善導師《觀經疏》以「機法」二種「真實信心」來詮釋「深心」之義。
[1]於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信的內容有三:1.實有(於諸法實事之理中,甚深信忍)、2.有德(於三寶真淨之德中,甚深信樂)、3.有能(於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甚深信力);三者皆說「甚深」。緣起之智甚深極甚深,信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