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吳爾芙與《自己的房間》:女性、寫作與自由的百年對話

雜記|吳爾芙與《自己的房間》:女性、寫作與自由的百年對話

mute.-avatar-img
發佈於茶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

吳爾芙這句話已太知名。返鄉在家閱讀吳爾芙的《自己的房間》,想想我失去過去自己的房間也快十年了,但讀書離家,我也有過自己的房間,以及至少有自己賺的錢。

(左)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漫遊者文化;(右)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George Charles Beresford拍攝於1902,現存於英國倫敦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左)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漫遊者文化;(右)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George Charles Beresford拍攝於1902,現存於英國倫敦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這本彙集1928年於劍橋女性學院演講的散文集,點出了許多當時女性不平等的問題,以及忽略維繫家庭的女性重要之處,和在過去社會環境壓迫下,根本無能為力的局面,第三章虛構莎士比亞的姐妹比喻,看著實在感慨,百年過去平權還很漫長。

女性參政權才短短一百多年罷了,而「從夫理論」下已婚女性原本僅是丈夫名下的附屬品,則從11世紀就已被規範。

這些在現代會激起性別對立的理所當然,吳爾芙的文字充滿對當時現況的質疑,也正因為她於那個時代提出這樣的反動,才有如今我們談論平權的根基。

「世人對寫作的男性說的是:好啊,你愛寫就寫,於我無妨。世人對寫作的女性就是哄笑一聲,說:啊!寫作?妳能寫出個什麼名堂!」如今我們理所當然的書寫,是她將女性與寫作連接起來,提醒著這是我們的權利。

如她所言:「我的大腦可沒有門,沒有鎖,沒有門,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你箝制我心靈的自由。」

寫完前述文字後兩天都還在消化看完吳爾芙《自己的房間》的餘韻,剛好很貼切於當時有人在討論有些書本雷不雷的問題。

「無論如何,就書而言,硬要為書貼上好壞的標籤、還要貼得牢牢的不掉下來,這件事之困難可是出了名的。難道現今文學的評論不就一直在說明評價有多困難的麼?『這本傑作』,『這本一文不值』;同樣一本書可以同時戴上相反的帽子。毀也罷,譽也罷,一概不值一顧。」

這位用詞快意的女子後面理所當然直率地稱此無聊了一番,但也說了句很踏實的話,這些寫作的人「要寫就要寫出想寫的東西,這才是重要的事;至於寫出來後是重要了幾百年還是幾天,沒人說得準。」

書寫是極為孤獨漫長的路,她於1929年寫說,期待百年後的我們可以「培養出自由的習性,以及切實寫出心中所想的勇氣」,一本書對誰無用,只要忠於自己,是必有人欣賞。看著熱絡的討論,我想吳爾芙其實會很適應現在這個時代的。


《自己的房間》是今年閱讀的第一本電子書,其實去年曾經讀到一半沒有讀完,今年反而因為返鄉的心情而進入了這本書的文字。

其實這本將講稿匯集而成的書並不能說是好讀,因爲吳爾芙自己的閱讀量很足,也很擅長引述和譬喻,字句中穿插反諷和富有節奏感,將那些我們熟悉、不熟悉的作家的關係串起,來揭露她所發現的真實,這是需要非常深厚的底蘊的(而且紀錄這本書的內容時,她已經出版過幾本書、有錢和自己的房間了)。

所以本書的出版和翻譯尚需補充當中的註釋和引用提及的作家介紹才能讓如今的我們可以順利進入吳爾芙的世界,實在很令人敬佩,也因此可以認識許多原本不知道的女性作家,例如,新堡公爵夫人Margaret Cavendish所寫的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說The Blazing World。


最後送上一句吳爾芙的名言,「忠於自己遠比任何事情都還要重要。」
(It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o be oneself than anything else.)


P.S.這本書翻譯版本許多,每本都各有優點。我看的是漫遊者文化出版,宋偉航翻譯的版本,是譯註版為重的版本。


2025.01.30 閱
2025.01.30+02.01 記 threads
2025.02.22 彙 vocus

《自己的房間 A Room of One’s Own》

作者: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譯者:宋偉航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年:2023
ISBN:9789864897698
頁數:248
閱讀平台:市圖電子書借閱,亦有實體書

內容總結
自己的房間
5
/5
avatar-img
✺ Morning Room 閱讀室 ✺
28會員
54內容數
每次讀完書,若沒有記下想法、心情,最後就只連茶渣一般的東西都沒留下,雖然只是最後留下之物,但還是想留下個紀錄,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5/5人類時代
「人類本身對自己從來就不是透明的。」 韓炳哲的《透明社會》就像丟到池子裡的石頭,向這個標榜公開透明的社會提出質問。受制在可以被計算、引導,甚至監視的控制裡,社會因而透明,因此在這樣的運作裡,排除了否定性,並加深了群體大眾化,造成了透明社會成為「肯定社會」的局面。
5/5透明社會
把停滯有點久的《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一堂關於品格的哲學思辨課》看完,雖然看到最後的章節用宗教收尾並不喜歡,或許僅用信仰,對我而言會更有認同感,但因為這個章節想講的重點應該是放在群體達到正面意義,但對我來說,反而造成了反效果。多少還是紀錄一下觀看後的想法和收穫的部分。
本書為樋口清之《梅乾與武士刀》的讀後心得,探討日本文化,反思臺灣文化認同,並從中擷取對生活有啟發的段落。
5/5梅乾與武士刀
本書介紹酒井順子《裡日本的幸福:酒井順子的陰翳巡禮》一書,從書中探討「表裡日本」的概念出發,反思臺灣在地文化與觀光旅遊的關係。分享閱讀心得,並將書中對於日本海地區的描述,與自身在富山的旅行經驗連結,呼應書中提及的「裡日本」的寧靜之美,以及人們在繁華之外所體會到的幸福感受。
5/5裏日本的幸福
原廣司在今年的1月3日離世,或許是為了感懷一下對大師的敬意,所以借了《聚落的100則教誨》(集落の教え100),記錄一下這本1998年出版,彙集超過20年多來走訪聚落的思想篇章。
5/5聚落的100則教誨
黛安.艾克曼的《人類時代》一書,描繪了一個我們正在經歷的世代,即使是如今已經過10年,書中描述的情境,看起來許多仍然科幻到不真實。現今和過去時代的生活相比,躍進的巨變是如此顯著,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不容忽視,我們未曾停止尋找與地球共存的方法。
5/5人類時代
「人類本身對自己從來就不是透明的。」 韓炳哲的《透明社會》就像丟到池子裡的石頭,向這個標榜公開透明的社會提出質問。受制在可以被計算、引導,甚至監視的控制裡,社會因而透明,因此在這樣的運作裡,排除了否定性,並加深了群體大眾化,造成了透明社會成為「肯定社會」的局面。
5/5透明社會
把停滯有點久的《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一堂關於品格的哲學思辨課》看完,雖然看到最後的章節用宗教收尾並不喜歡,或許僅用信仰,對我而言會更有認同感,但因為這個章節想講的重點應該是放在群體達到正面意義,但對我來說,反而造成了反效果。多少還是紀錄一下觀看後的想法和收穫的部分。
本書為樋口清之《梅乾與武士刀》的讀後心得,探討日本文化,反思臺灣文化認同,並從中擷取對生活有啟發的段落。
5/5梅乾與武士刀
本書介紹酒井順子《裡日本的幸福:酒井順子的陰翳巡禮》一書,從書中探討「表裡日本」的概念出發,反思臺灣在地文化與觀光旅遊的關係。分享閱讀心得,並將書中對於日本海地區的描述,與自身在富山的旅行經驗連結,呼應書中提及的「裡日本」的寧靜之美,以及人們在繁華之外所體會到的幸福感受。
5/5裏日本的幸福
原廣司在今年的1月3日離世,或許是為了感懷一下對大師的敬意,所以借了《聚落的100則教誨》(集落の教え100),記錄一下這本1998年出版,彙集超過20年多來走訪聚落的思想篇章。
5/5聚落的100則教誨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讀者提問:我覺得自己最大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事、做什麼會開心。 以前以為自己找到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又覺得自己沒那麼喜歡,所以我一直很羨慕其他人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發現我從小時候欣賞的人們都是因為他們很專注在某個領域(我覺得這樣的人自帶光芒,就算不是超厲害)。 長大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