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鳥》:一起幫助方形小鳥整隊回家

《方.鳥》:一起幫助方形小鳥整隊回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方.鳥》:一起幫助方形小鳥整隊回家〉2025-02-28

 

  這次想要介紹一款可愛的小品桌遊:《方.鳥》(CuBirds)。如同它的名字,在這款遊戲中,我們會看到各式各樣的鳥類,而且,牠們都長得方方的。根據遊戲的背景設定,這些鳥兒每天都會隨意地停在村子的籬笆上小憩。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牠們整隊,才能在天黑之前與自己的同伴一同飛回家。

  

raw-image


  遊戲的機制非常簡單,首先,我們會在場上隨機設置四列鳥類牌。每列各三張,且三張不能重複。設置完畢後,玩家需要輪流在任一列的最左或最右打出一種鳥類牌,直到任何玩家的手牌打完,則其他玩家丟掉剩餘手牌,全員重新補滿八張,從出光手牌的玩家繼續遊戲。

 

  這個出牌的動作,也就是讓鳥兒停在其中一個籬笆上(而手牌,也就是在天上盤旋)。如果我們打出的是該列本來就有的鳥類,所有「在牠們之間」的鳥類會拿回手牌。譬如說,如果這一列由左至右是「貓頭鷹」、「大嘴鳥」、「喜鵲」,你在最左邊打出大嘴鳥會拿回貓頭鷹、在最右邊打出大嘴鳥會拿回喜鵲,而如果在最右邊打出的是貓頭鷹,則需要把大嘴鳥和喜鵲一併拿回手中。假設該列只剩下一種鳥類,會從牌堆裡再翻一張牌,直到牠變成兩種。

 

  只要我們手上的鳥牌大於等於上面指定的數量,就可以在回合結束前,讓手上的一個鳥群飛回家。當任何一名玩家完成了七種不一樣的鳥群,或者完成兩種鳥群各三次,該玩家贏得勝利!

 

raw-image

 

  雖然說場上出現什麼牌、起手會有什麼牌都是運氣決定的,但這款遊戲還是有著不少可以做策略思考的地方。因為當我們出牌時,我們除了會拿回自己想要蒐集的鳥類外,也會使該列剩下的那種鳥類總數變多。尤其,我們打出的牌不是「一張」而是「一種」,為了拿到自己想要收集的鳥類,有時我們會一次打出很多張牌,讓其他玩家更容易完成那種鳥。

 

  而另一方面,每當我們出牌後沒有從場上得到鳥類時,可以選擇是否要從牌庫抽兩張牌。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思考自己有沒有機會比其他玩家更快出完手牌,多動一次。如果沒機會先出光,則可以多抽一點牌,以此來增加湊到鳥群的機會。

 

  雖然遊戲的節奏很快、動作也很單純,但實際玩下來,會發現自己每個行動都在取捨。雖然多次比賽下來,高手肯定還是能夠展現優勢,但遊戲中不算小的運氣成分,還是能讓新手有機會逆襲。尤其在多人遊戲中,當再一次輪到我們時,場面經常已經和先前完全不同,能做得規劃比較有限。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防守其他人聽牌目標」的角度規劃策略,而不至感覺勝負完全被運氣所決定。

 

 

  總的來說,我認為《方.鳥》是一款相當適合帶著桌遊新手一起玩的小品遊戲。除了規則幾句話就能說完、支援2~5人遊玩的人數彈性,遊戲過程中完全不要求文字閱讀,也是它很大的優勢。如果你也喜歡這種簡單又鮮明的美術風格的話,相當推薦一玩!



延伸閱讀:

〈《Betta》:將你的鬥魚以最美的方式展示出來〉

〈《碰撞機器人》:看看誰能最有效率地送小機器人回家!〉

〈大人小孩都好玩的桌遊推薦:《拔毛運動會》、《諾亞方舟》、《數字大格鬥》〉

〈小型桌遊體驗會(一):《Money》、《Moon leap》和《Kabuki Trick》〉

〈《Harmonies》:讓動物們自在棲息於你創造的和諧世界〉

〈不要翻船,要翻面--板塊放置遊戲《Captain Flip》〉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透過「士兵報導者」(soldier-reporter),官方將一種符合他們立場的視覺與聽覺透過媒體輸送到我們的感官。我們自然地採取了侵略者(殖民者)的觀看視角,去將畫面中的人類看作是被瞄準(被鏡頭、也被槍械瞄準)的敵人、可摧毀的目標。
  布魯斯認為,我們對待這些可能的汙染物,應該要像對待藥物一樣嚴格,在它們普遍流通之前,應該經過充分而嚴格的安全測驗。通過之後才能進入市場、以及你我的身體。其次,在確認一種汙染物有害之後,公民社會必須立即團結起來,要求政府明文禁止,將傷害控制到最低。
  然而,如果被攻擊與被殖民的一方也基於同樣的自我防衛理由展開還擊,卻會被立即認定為野蠻的、前現代的非理性暴力,並以此來加深對這些群體的殘暴屠戮。「保衛生命」於是弔詭地變成了毀滅生命的理由,只不過其中的一些生命被看作無論如何要守護的生命、另一些則從一開始就未曾真正活過。
  透過「士兵報導者」(soldier-reporter),官方將一種符合他們立場的視覺與聽覺透過媒體輸送到我們的感官。我們自然地採取了侵略者(殖民者)的觀看視角,去將畫面中的人類看作是被瞄準(被鏡頭、也被槍械瞄準)的敵人、可摧毀的目標。
  布魯斯認為,我們對待這些可能的汙染物,應該要像對待藥物一樣嚴格,在它們普遍流通之前,應該經過充分而嚴格的安全測驗。通過之後才能進入市場、以及你我的身體。其次,在確認一種汙染物有害之後,公民社會必須立即團結起來,要求政府明文禁止,將傷害控制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