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閱讀筆記(十一):環境與食品中的汙染物,在破壞現代人的大腦健康〉2025-04-05
先前,我們花了不小的篇幅談論網路、社群平台與電子產品對現代人的影響,也初步提出了一些回應這一問題的方向。雖然這些科技確實在這個「喪失注意力」的大問題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時候,繼續來檢視其他面向的問題了。
根據書本原來的安排,海利接下來會像我們介紹壓力與焦慮的問題,並指出這些問題,很可能是我們之所以那麼容易被網路與電子設備「趁虛而入」的更深刻原因。但在這裡,我想要調整一下順序,先跳過這一章節以及後面關於工作日過長的討論。
之所以這樣選擇,不是因為這兩個章節不重要。而是因為我認為它們和書本最後的行動呼籲之間有更緊密的關係,所以我打算將它們重新梳理,做更具連貫性的討論。現在,先讓我們一起看看另外兩個使現代人難以維持專注的、容易被忽視的背景因素。
從羅徹斯特鎮的鉛汙染,到現代城市的「化學湯」
在先前關於「要求禁止科技大廠監控用戶」的討論中,作者使用了「含鉛油漆在美國被禁止」的歷史為例,說明了即便某個商品一開始被認為無害,且已經廣泛使用,仍然存在發現危害後完全禁止的可能性。
但問題是,在鉛被禁止的同時,愈來愈多其他的汙染源,開始瀰漫於我們呼吸的每一口空氣。事實上,空氣污然的問題不只影響我們的呼吸道,也傷害了現代人的大腦。
到羅徹斯特鎮研究鉛中毒的布魯斯.蘭菲爾指出,一個兒時就接觸到鉛的人,符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標準的可能性會比沒有接觸史的人高出2.5倍。如果與其他汙染物質結合,影響將會更大。
而在鉛被禁止之後,市售的殺蟲劑、塑化劑、阻燃劑與化妝品中,都經常含有對大腦(尤其是發育中大腦)有害的物質。以殺蟲劑為例,歐洲市場上銷售的兩百多種殺蟲劑中,大約有三分之二會影響大腦發育或甲狀腺激素的訊息傳遞。
英國蘭開斯特大學環境科學教授芭芭拉.瑪爾(Barbare Maher)指出,如果你住在大城市,每天都在吸入「化學湯」,而你的大腦並不擅長處理這些汙染物。光是生活在污染嚴重的城市,你就已經是在反覆傷害大腦。
根據污染的嚴重程度以及你的「遺傳易感受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你的神經細胞和神經元會受到程度不一的損傷,並會比住在其他地方的人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在嚴重失智之前,也有較高機率注意力缺失、甚至產生攻擊性。
使身體能量變化過快的精緻食物
除了吸進體內的空氣外,我們吃下肚的食物也是一個需要警惕的問題。與前述空氣汙染的情況類似,我們都知道現代食物中的高糖、高油、高熱量會增加我們罹患一些疾病的機率。但對於這類食物對注意力的影響,卻認識得不夠多。
營養學家戴爾.平諾克(Dale Pinnock)以「將洗髮精或火箭燃料倒入汽車發動機」作為類比,指出我們每天都在將「與人體燃料用途相去甚遠的物質」放入身體。導致身體故障、注意力受損幾乎是無可避免的後果。
這個問題發生的方式並不是「現代食物無法提供我們身體所需的能量」,而是,由於那些精緻化食物中,提供能量的葡糖糖會非常迅速地釋放出來,我們的血糖會一下子飆升,然後驟降。在這個能量陡降的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感受到注意力渙散。
另一方面,雖然這些食物提供了足夠(甚至過多)的熱量,但它們營養價值卻經常不如分量相當的原型食物。相反地,裡面添加了大量令人愉悅但可能有害的添加品。
我們並不是說「所有的」加工食物都有害,然而,隨著現代食物離原型食物的差距愈大,我們就愈不知道自己吃進去的到底是什麼。也愈有可能,無形中吃下了那些會傷害注意力並造成其他健康問題的、不該出現在食物中的過量化學元素。
面對可能的汙染物,我們需要改變預設值
布魯斯認為,我們當前對待這些每天會接觸到之物質的方式需要調整。首先,目前的狀況是:「人們假設化學物質是無害的,除非一項又一項研究證明它們有毒。」也就是說,當有人想要將某種物質加入商品時,他基本上想用什麼就可以直接用。科學家必須緊跟在後面,盡快了解這些物質是否安全。
顯然,這種方式幾乎無法讓我們在傷害造成之前就阻止,因為永遠是產業在發號施令。布魯斯認為,我們對待這些可能的汙染物,應該要像對待藥物一樣嚴格,在它們普遍流通之前,應該經過充分而嚴格的安全測驗。通過之後才能進入市場、以及你我的身體。
其次,在確認一種汙染物有害之後,公民社會必須立即團結起來,要求政府明文禁止。就像過去的科學家與倡議者在「鉛問題」上做過的事情一樣。我們需要立即停止它們,將傷害控制到最低。甚至更加主動地在汙染源種植可以吸收汙染物的樹木、推展乾淨能源。
這些事情都是急迫的。因為,在談論其他影響深遠的社會問題之前,每個人首先都是肉身,大腦健康顯然是不可逃避的「基礎建設」議題。而在接下來的討論裡,我們要切入另一個關於大腦健康的重要主題:現代生活中日漸增加的壓力。
前篇:
〈(一):我們的行為已經被科技產品給重塑〉
〈(二):我們應該停止依賴網路,卻又無法脫離〉
〈(三):閱讀能力、注意力與同理能力的缺失〉
〈(四):我們活在一個睡眠不足的時代〉
〈(九):對抗數位成癮,不只是個人習慣的問題〉
〈(十):改變制度與誘因,讓科技公司從用戶體驗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