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放棄,而是放過自己
孩子低著頭,盯著輸掉的棋盤,一動也不動。我坐在他身邊,沒說話,只聽得見他粗重的呼吸聲,像是在跟什麼東西拔河。「我不想輸。」
他終於開口,聲音小得像是在跟自己說。
「可是你已經輸了,對吧?」我輕輕問他。
他點點頭,眼眶開始泛紅:「可是我不想承認。」
我懂。
因為我也曾經這樣——拼了命想贏,卻輸給了自己那個放不下的執念。

我們都太怕「輸」了,像怕輸就會被否定整個人
從小到大,「不能輸」這件事被灌輸得太深太早。
成績、比賽、比較、表現——我們不只是在努力,更是在證明:「我不是輸的那個。」
輸,彷彿意味著不夠好、不夠努力、不夠值得被喜歡。
所以我們開始害怕,開始不甘,開始拚命撐住那些已經快散掉的自尊。
但沒有人告訴我們:有時候,真正的釋放,不是贏過對手,而是承認這一次,我輸了沒關係。
承認「輸了」,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夠成熟
那天,我對孩子說:
「你輸了沒錯,但你沒有失敗。
你只是遇到了一場對你來說還太難的挑戰。 也許今天你輸了,但你贏了什麼更重要的——你開始學會面對輸。 那不是軟弱,是勇氣。」
輸了,沒關係;
能夠說出「我輸了」,代表你開始放下對自己的苛求,也放下對勝負的執著。
真正讓人難受的,其實不是輸,而是不願承認自己會輸的那種緊繃與逞強。
「我不行」不代表「我沒有價值」
我們常以為「我做不好」,就是「我不好」。
但這兩件事,其實是可以分開來看的。
- 做不好,是某次經驗的結果;
- 我不好,是對自己整體的否定。
當孩子把這兩者混為一談,他輸的不只是比賽,而是信心。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叫他趕快振作,而是陪他看見:
「你這次輸了,
但你還是我眼中那個認真思考、勇敢挑戰、願意面對自己的你。」
這樣的孩子,值得被肯定,不是因為贏,而是因為他願意走進「輸」裡,然後不逃跑。
結語:人生不是永遠要贏,而是學會什麼時候該放
有時候,我們會輸給別人;
有時候,我們會輸給自己;
更多時候,我們會輸給那個不肯承認「我其實很累」的自己。
但當你願意說:「好吧,我輸了。」
你會發現,一種意想不到的輕盈,開始回到你心裡。
因為真正的釋然,不是贏過誰,而是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