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價值感

含有「自我價值感」共 5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只要你是你,就已經是非常美好的存在,足以照亮自己的世界,照亮很多人的世界。
Thumbnail
泰太-avatar-img
7 天前
這篇讀到眼眶泛淚,心疼你一直被比較的過去,因為我也有類似經驗,也同樣是在國中那三年裡感到很痛苦。 同樣地,在當了媽媽後,我也開始學著療癒自己,透過陪伴小孩成長的同時,回首自己的童年與過往,雖然有時候挖出來好難受好痛苦啊!但也因為把那些創傷的爛泥清理乾淨後,反而活得比較通透些了。 我對自己也不是很有自信,即便他人看我好像很OK,但那種因為被比較被看低的自卑感一直都在,我還在學習面對與共處中,寫文章和錄podcast算是我療癒自己的一種方式吧(笑~ 很開心在這一條路上遇見你,在網路上默默地陪伴著,是很美好的存在。也謝謝你願意傾吐和書寫出來,你本就很好,一直都很好,你在方格子的存在,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光,很溫暖的那種光喔!
亭安 Ann Lin -avatar-img
發文者
23 小時前
泰太 謝謝泰太好溫暖的留言,好感動❤️❤️❤️ 我寫了一篇自己不大想再重看的文章😅即使到了中年,即使做了那麼長年的功課,再看以前的傷口,也還是辛苦的。 但我相信,我們都是強大的,所以能把過去的經歷,化為養分,滋養自己、滋養自己的孩子,也滋養有緣的朋友。 最近正好在小紅書上看到,知名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個小短片,談「不含誘惑的深情」,講如何用深深的信任與深愛,對我們愛的人,愛他本來的樣子,靜待花開,很喜歡這個小短片,分享給泰太。 http://xhslink.com/a/Xd8xKOPmDsleb
從資本語氣、教育語氣到療癒語氣,本篇文章剖析了當代語言中隱藏的「語氣錯位」現象— 那些看似溫柔的語句,為何總讓人點頭,卻也加深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 這不是批評創作者,而是一次語氣的深度觀察: 語言可以是陪伴,也可能是包裹起來的要求。 重新學會用自己的語氣存在,也許是我們最難但最必要的修復練習。
當「見不得別人好」成為內心的陰影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時刻:當朋友分享升職的喜悅、同事展示新購的物品、社交媒體上充斥著他人的幸福生活時,內心卻泛起一絲不適,甚至不自覺地想要貶低對方的成就? 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情緒,並不罕見。它可能源自於內在的匱乏感、自我價值的動搖,甚至是過去未被療癒的創傷。而
Thumbnail
A solo lady says, with gratitude, “Thank you, extendable rod!” 🍀「可以幫我組裝一下這個櫃子嗎?」 🍀「可以幫我調整一下這塊隔板嗎?」 🍀「可以幫我換一下燈泡嗎?」 🍀在搬家、裝潢或住處日常維護時,這類的「請求」耳
0/5來談「心」吧!Mental Health Awareness Month
心18-avatar-img
2025/05/16
來時...一個人;低谷時...一個人;病苦時...最後...還是一個人;離開時...終究也只有自己一個人(大原則上是不會有人會自願跟你一同赴死)。所以,生命本質就是要我們獨自撐起自己一個人,而且,別忘了,天地初始「天」不也只是一個「人」(意識)嗎? 香草寶貝,好棒,棒到感受到真實的「道」。^^
當下的香草-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16
心18 👍🏻👍🏻👍🏻🥰🥰🥰🍀🍀🍀
一句話,扭曲了你的世界 小晴在公司例會上,只因老闆一句「這份報告格式再優化一下」就心跳加速,回家後徹夜失眠,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有能力勝任工作。你是否也曾因一點點批評,就開始否定自己、一整天心情低落?本篇文章帶你走進「對批評過度敏感」的心理迷宮,找回被童年陰影牽絆的自尊與安全感。 一、什麼叫「批
Thumbnail
「卡住的不是事,是混在一起的感受」我們不是太情緒化,而是把太多東西混在一起了。別人的反應、自己的想法、過去的經驗、做過的努力、感受到的情緒……通通擠在心裡,難怪會累。SPACE 是一個幫你理清思緒的好工具,從「這是我,還是別人?」「這我能控制嗎?」開始,慢慢抽出線頭,讓你喘口氣,重新做選擇。
Thumbnail
「你不是不想放鬆,而是無法放鬆」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放假時終於能躺在床上滑手機,卻莫名焦躁不安;下班後打開一部想看的影集,卻心裡像有什麼沒完成的事,無法專注;好不容易計劃了一場旅行,卻整趟旅程都覺得累,不知道在焦慮什麼。你明明做了很多「放鬆的事」,但內心與身體卻沒有真的放鬆下來。 你甚
Thumbnail
本篇文章以「酸鄰」為主題,描繪那些表面認識你、實則背後冷嘲熱諷的人,並探討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透過具體特徵與因應建議,提醒讀者學會劃清界線、建立心理防線,與真正理解與支持你的人同行,遠離有毒關係,守護內在平靜。
Thumbnail
在人類圖的設計中,與自我價值、自我認同相關聯的,是九大中心裡面一個叫做「意志力中心」。而世界上有60%的人是意志力中心沒有定義的(空白),換言之,世界上有60%的人,終其一生都會被「感受不到自我價值、覺得自己不夠好、如何才能證明自己」所困擾。
負向思考常常悄悄住進我們心裡,讓我們放大挫折、縮小成功。 這就是「負向內化」:把一次失誤當成自我定義,卻不肯接住正向經驗。 反內化不是假裝沒事,而是勇敢承認沒做好,也接納自己正在學習。 透過自我對話、正面回饋與小小肯定,我們能一點一點重建自我信任。 不是要你完美,而是練習相信:你其實已經在變好。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