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總是在滑手機時感到自卑又不安?

我們為什麼總是在滑手機時感到自卑又不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我不太確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滑手機變成一種自我折磨的習慣。

也許是某個平常的早晨,也許是工作告一段落的午休,又或是夜深人靜、想逃避某種空虛感的時候。我只是像平常一樣點開IG,結果心情就慢慢下沉了下去。

朋友的早餐像美食節目擺盤,陽台綠植繁盛得像小森林,自拍的光線剛剛好,文字又有點深度……而我那天只吃了便利商店的飯糰,窗戶外灰灰的,沒特別想說話。

那種落差不是明說的,但在心裡就像靜靜地扎了一針。不是痛,只是突然很清楚地覺得,自己的生活好像有點遜色。

明明什麼事也沒發生,但我就這樣莫名地,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社群焦慮,很多時候是設計出來的感覺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慢慢看懂這種情緒從哪裡來。

它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單純的「羨慕別人」。它比較像是一種被設計好的心理軌道,我們只是剛好走在上面。

這些社群平台本來就不是中性的,它們其實早就決定了我們會看到什麼,會怎麼感受、甚至會怎麼懷疑自己。像是:

  • 我們看到的,幾乎都是他人生活中最亮眼的一瞬。這是演算法的選擇,它幫我們挑出最吸睛、互動數最高的內容給你看。所以我們很少看到別人加班崩潰的樣子,只看到他出國喝咖啡的照片。
  • 貼文的讚數、限時的回覆、訊息的已讀未回……它們都默默變成一種計分系統,像是在告訴你,你是不是夠被喜歡、夠值得被關注。
  • 限時動態24小時就消失了,通知又一直跳出來。我們變得焦躁,怕錯過什麼,怕不回就疏遠了誰,怕沉默就是不被理解。
  • 動態永遠滑不完。因為它們就是設計成這樣,讓你越待越久,但你越待越久,情緒反而越來越疲憊。

這些設計當然不是為了讓我們不開心,它們只是被優化成「讓你願意多待一點」的邏輯,但副作用就是,我們慢慢失去了判斷「什麼值得關注」的能力,只記得「要一直看下去」。

有些焦慮,不是真的自己的

我開始想,也許很多焦慮感,其實不是我們原本就有的,而是被推進來的。

當你每次滑到別人的生活看起來精緻得不像話,心裡不安起來的那一刻,也許你只是剛好忘了:那是他們的選擇性片段,不是他們的一天。

像朋友發的旅行照可能重拍了十次、寫的文案改了好幾回;有人的健身成果是半年來每天早起才有的結果;那張看似隨性的房間照,背後可能是整理一整個下午……但平台呈現的方式讓這一切看起來像是「很自然就發生的事」。

久了,會錯覺那才是「正常生活」,而我們的日子只是拖著過。

但說不定,這其實是種被設計過的落差。我們只是誤以為那是標準,然後一次次在不對等的比較裡懷疑起自己。

試著換一種方式使用社群,也許情緒會安定一點

我後來開始做一些小調整,比如把讚數隱藏、減少追蹤會讓我焦慮的帳號、吃飯不滑手機,或睡前一小時就關掉APP。這些不是什麼神奇的轉變,但它們讓我開始有機會觀察自己在滑社群時的節奏,注意到情緒起伏的時候,停一下。

還有一件事情我意外發現對情緒影響很大,就是網路品質。

以前我家的網路很不穩,打開限時動態老是載不出來、看影片會轉圈、回訊息也延遲,這些聽起來像小事,但在情緒很敏感的時候,那種卡住的煩躁會被放大。

所以我後來就乾脆換了網路,想說至少不要再因為「等不出來」而更心煩。結果還真的差很多。

現在用起來比較順、比較穩,不會一邊滑一邊想摔手機。滑社群的情緒也沒那麼緊繃,像是生活多了一點空間,呼吸順了一點。

我們不能完全掌控社群世界,但至少可以讓自己的使用狀態舒服一點,不那麼卡、不那麼急、不那麼想一直刷新什麼。

最後,其實只是想把注意力收回自己身上

這世界不會停止展示精彩,但我們可以試著選擇:要不要一直看、要看什麼、什麼時候該停下來。

我們不需要每一天都精彩、每一則限時都要回應什麼。有時候只是靜靜過日子,讓情緒有點空間、有點節奏,其實也不錯。

我想我們要的不一定是遠離社群,而是重新決定怎麼使用它。

如果說滑社群會讓人焦慮,那也許不是內容的錯,而是整個環境太緊繃了。

穩定一點的網路、慢一點的節奏、少一點比較,多一點自己,就會慢慢找回那種不被干擾的生活感。

參考資料與網路推薦

如果你剛好住在桃園南區(中壢區、楊梅區、平鎮區、龍潭區、觀音區、新屋區),最近也在考慮換網路,可以參考我用的這家(TBC南桃園有線電視),這裡是他們的懶人包整理:2025最新南桃園網路費用與優惠方案詳情懶人包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https://blog.udn.com/G_110561140926784236/article

https://matters.town/@notedrift


avatar-img
沈思通的沙龍
0會員
2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沈思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翻到舊相簿,看見那些戀愛時期的照片,兩個人隨便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滿滿的甜蜜。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心動的。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周圍開始有人低聲抱怨,說婚姻怎麼變得這麼累,感情也不像從前那麼簡單。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被一再提起。 但我心裡總覺得,事情也許沒這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愛的教育不是縱容」的討論,心裡突然浮出一些模糊不清但揮之不去的畫面,那些在公園裡情緒失控、任意打人的孩子,旁邊是尷尬但毫無動作的父母,或者在捷運上大聲喧嘩、踢椅子的學童,父母只是低聲勸說卻沒能阻止。我有時會懷疑,這些場面是不是「愛的教育」的產物,還是根本只是「不教」的結果? 但「
近年來,「2030雙語政策」成為教育界和社會輿論的熱點關鍵字。這項政策最早在2017年由行政院提出,主張在2030年前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讓英語不再只是語言科目,而是深入生活與學科的核心工具。儘管政策初衷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就業與薪資條件,但隨著推動過程的展開,也掀起了不少討論與
有時候翻到舊相簿,看見那些戀愛時期的照片,兩個人隨便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滿滿的甜蜜。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心動的。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周圍開始有人低聲抱怨,說婚姻怎麼變得這麼累,感情也不像從前那麼簡單。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被一再提起。 但我心裡總覺得,事情也許沒這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愛的教育不是縱容」的討論,心裡突然浮出一些模糊不清但揮之不去的畫面,那些在公園裡情緒失控、任意打人的孩子,旁邊是尷尬但毫無動作的父母,或者在捷運上大聲喧嘩、踢椅子的學童,父母只是低聲勸說卻沒能阻止。我有時會懷疑,這些場面是不是「愛的教育」的產物,還是根本只是「不教」的結果? 但「
近年來,「2030雙語政策」成為教育界和社會輿論的熱點關鍵字。這項政策最早在2017年由行政院提出,主張在2030年前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讓英語不再只是語言科目,而是深入生活與學科的核心工具。儘管政策初衷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就業與薪資條件,但隨著推動過程的展開,也掀起了不少討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