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過這樣的時候嗎?事情做不完、心卻更累了,想休息卻又充滿罪惡感——
「別人都做到那麼多了,我怎麼可以現在就停下來?」
「我明明有時間,卻沒用在『有生產力』的事情上,好內疚。」
「還是我滑個手機、追個劇休息一下好了。」
我想這個世代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怎麼休息。超過65%的上班族承認自己不懂得如何有效休息,這已成為現代生活的隱形壓力。
在這個追求效率、斜槓成就、KPI的世代裡,讓人誤以為「放鬆」也要很有效率,才不會浪費時間。身為自由工作者,明明一整天也在忙,卻總覺得:「好像還可以再做更多。」尤其當工作與生活界線模糊時,休息成了一場無止境的腦內消耗戰。強迫自己放下工作,腦袋裡依然轉著待辦清單。
又或是無法專注「休息」,以為自己正在休息,其實根本還在消耗自己的能量。典型的情況就是手機滑不停,不斷接收資訊,越滑越累。這種的狀態讓我們的大腦從未真正獲得休息。
為什麼會這樣?
這個社會不停放大「效率至上」的聲音,讓人容易誤以為—— 只有不停做、不停進步,才不會被落下,久而久之,即使身體累了,心也會害怕停下來。加上從小到大父母給予的框架中,讓我有種慣性思考模式:
「表現好,才值得被喜歡。」
「努力、不休息,才是有價值的人。」
我們習慣性地去看見自己比別人差的部分,卻忘了好好感謝自己付出了多少,忽略自己已經前進了多少,那才是我們真正該去關注的。
從小地方,開始練習真正的休息
「真正的休息」並不是滑手機滑到眼酸、也不是內耗自己,而是刻意為自己安排——無目的、無生產力、只為滋養能量的小小儀式。
我開始練習在我的行事曆上安排「休息方格」,像安排重要工作一樣,認真對待放鬆的時間。特別是經歷一小時的會議,更需要片刻的休息。
有一次我在一個小時後的會議後,強制自己休息半小時的空白,不滑手機、泡杯茶給自己,就這樣沒有目地的在陽台喝著熱茶、曬了半小時太陽,反而讓接下來的工作效率高非常多。
建立「真實休息」的儀式感,可以有效做到真正休息。
🔸 泡一杯溫熱的茶,曬曬陽光
🔸 沒有目地的創作/畫畫,或是簡單的書寫
🔸 聽一首溫柔的音樂,什麼也不想
🔸 走進大自然,享受當下感受,風吹的感受、陽光曬起來的溫度
🔸 摸摸你的毛寶貝,或是一起玩耍
關鍵在於專注於你當下的每個小事,即便沒有產能也沒有關係。
改變言語,是改變自己的開始
休息焦慮的本質,是對「不夠好」的深層恐懼。感謝身在這個擁有 AI 的世代裡,它成為了我的反思夥伴,用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當我開始意識到內心又開始批評自己時,我會練習換個角度思考:
「我今天完成一件事也很棒,因為我有自己的節奏,我值得用屬於自己的速度生活。」
「因為繁重的工作壓力我又偏頭痛了,我明白是我的身體告訴我需要慢下來,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