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6、7年來,你為自己安排做過什麼?」心理師問我。
這個問題一時回答不上來,卻在下次與心理師見面前的這些日子,不斷迴盪在我心裡。
成為二寶媽後第二年的母親節,我想了好多。
身為母親的我,還依然是我自己嗎?
一直以來,我以為我有照顧自己。上著喜歡的瑜伽課、喝著喜歡的淺焙咖啡、閱讀喜歡的書,包含,最近重新上鋼琴課。
但為何我總覺得內心像被淘空了。
忙著帶孩子上早療課程、參觀各類型安親班跟才藝教室,只為了找到適合高敏+亞斯特質兒子的環境。而眼看著距離兒子幼兒園畢業的時間越來越近,我內心的焦慮感也隨之增加,這讓我冥想時一點兒都靜不下心。
於是,開始練琴後,我把早晨的冥想改成練琴。
在練琴時,我感覺特別能專注在當下,不想別的,就只在琴鍵上,與音符一起呼吸,這樣的靜心特別平靜。
看見自己的脆弱,而不是責怪自己不夠堅強
在母親節前一個如往常練琴的上午,彈著彈著,滿滿的情緒像往已被裝滿的杯中不停注入的水,不斷溢出。「這次我是為自己彈琴、我正在為自己做一件事」的感受是如此強烈。
照顧自己,不是要做什麼看起來很厲害的事,而是只需要在日常中留意自己、溫柔地接住自己。
成為母親之後,我跟許多人一樣,總是想當一百分的媽媽,以及能扛住一切的大人,卻忘了,媽媽也是需要被照顧的那個人。當我願意坦承「我其實很累,我也很想被理解」,那一刻,反而更靠近了那個真實的自己。
照顧自己,也包含勇敢地承認:我是脆弱的。
有時候,你不需要證明什麼,只需要允許自己喘口氣。
「我發現孩子跟我討愛,我也在跟他討愛,」我邊落淚邊說,「我想要從他身上證明我是一個好媽媽。」
「我看到你給孩子的愛,給的好用力,」心理師說,「但是你有沒有看到,即使不用那麼用力,愛就在哪裡。」
我突然明白了什麼,就像正念觀察呼吸一樣。
不用特別用力呼吸,呼吸本來就在進行著。
愛,也一樣。
我以為孩子要的,是安排好的資源、是幫助他適應上小學的一切。但原來,他需要的不過是——媽媽的愛與陪伴。
而這些原本就在,只是被我巨大的焦慮給蒙上了陰影,一時看不清楚。
母親節的這天,喝著昨天臨時去101當觀光客買回來的咖啡,兩個孩子陪伴著彼此一起玩耍,也陪伴著我。
想拍張照,被女兒發現而亂入,療癒且美好。

女兒在我拍照時亂入
先把自己放進愛裡
我想將這些日子,在照顧自己特別有感觸的部分,分享給跟我一樣很用力愛孩子,卻常常忘了自己的媽媽們:
- 允許自己有情緒,讓情緒流動,是自我照顧的第一步
那天練琴時落淚的我,意識到原來讓眼淚流下來,並不是脆弱,而是身體在幫我釋放那些壓抑太久沒說出口的疲累。允許情緒存在,是學會溫柔對待自己的開始。 - 為自己安排一段「不被打擾」的時間
哪怕只是每天早上十分鐘,為自己泡一杯喜歡的咖啡、練琴、靜心或甚至什麼都不做,都是一種與自己相處的練習。 - 喜歡的事,做給自己看,而不是為了讓誰看見
我發現到,當我為自己彈琴的時候,那份平靜和喜悅是完全不同的。這不是為了做給孩子看,也不是為了證明什麼,就純粹是為了自己。
母親不只是一個角色,更是一個每天都在練習做自己、愛自己的女人。
我們會疲憊、會焦慮、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但在這樣的日子裡,若能記得為自己停下來、抱抱自己,就像我一樣,哪怕只是喝一小口喜歡的咖啡,或是一次練琴時的深呼吸,都是在說:「我值得被好好對待。」
媽媽的自我照顧,不是犒賞,而是讓愛繼續流動的方式。因此,並不是等有空才來照顧自己,而是因為我想撐出更多空間來愛孩子,才選擇先把自己放進愛裡。
在母親節,不只是因為生了孩子而慶祝,在這個日子更值得為自己慶祝。因為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