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困境時,你是選擇抱怨還是自省?🧐
想必很多人都是選擇抱怨而不自知。
以我觀察周遭的人所發生的事來舉例🔍
有一個家庭在10多年前因為房價上漲,自己的房子又位在一個高級學區,
當時賣掉房子的價格超過了原本購入的兩倍多,
於是一家人商量下決定賣掉房子來償還家裡剩餘的房貸,
並打算用剩餘的錢做為頭期款另買一個價格合宜,房貸負擔不那麼重的房子。
但在看了一輪房子後,決定先將這筆頭期款存下,改為租房,
一方面可以先感受一下租房地區的附近生活機能是否符合需求,
也能慢慢看房不衝動購入。
原先這想法看起來是好的,
而為了好好的守住這筆頗豐的頭期款,他們也請朋友做了資產規劃,
將一大部份金額轉存為保本的六年期儲蓄保單,另一小部份嘗試股票投資。
最後選到了一間月租只要兩萬以下的透天房子,住得下一家大小三代同堂,
這間房子位處熱鬧地段,生活機能都非常好,通勤也很方便,
這就樣這家人滿心歡喜的住在這裡10年多,這中間也曾想過要買房,
但隨著房價近年飆漲,加上生活中總有遇到需要動用到存款的部分,
於是又陸陸續續做了幾次保單借款。
某天要跟房東簽隔年的續租合約時,
房東突然說房子另有用處,沒辦法再租給他們,
給他們半年以上的時間找尋其他房子。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一家人想著在這裡生活得很好,
想跟房東商量購下這個房子,於是大家坐下檢視存款,
可計算後沒想到剩餘的存款連當初要做為頭期款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這下大家突然愁雲慘霧了起來...。
著急尋找下一個租屋點的他,時常說:
「欸,我這樣算一算我們租這間房的時間,都幫他繳了多少貸款了,他當初買下這間房的時候也才多少錢...」(實際上租屋該花的錢跟房東房貸該繳的錢,並不能這樣混為一談呀😅)
「我們把這間房買下來,這間當初才買多少,我出這樣應該已經很夠了,他竟然還要開到多少...」(怎麼沒想到自己當初賣房時,也是得益於房價上漲才賣到一筆頗豐的收入)
「這間房其實也很破爛了,漏水、門框傾斜、水電也有問題、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我買下來也還要花很多錢整理欸,這些年我們幫他顧得多好,房東應該要優惠給我們的...」(維持房子的良好應該是每個租客應盡的責任,至於舊屋修繕的部分就是個人考量了)
「齁,房東這樣我真的很困擾,我們根本沒錢啊...」(可旁人看到是,這家人天天買宵夜、喝咖啡、啤酒、不定時出門旅遊,每週末都分享去吃了哪間新餐廳,但這時候才發現沒錢?)
以這個例子來說,生活中總有很多人口中說著自己沒有錢,
但絕大多數的人都忘了平常是如何享受生活的,
或者說在他們認知中自己平常的消費行為稱不上「享受」生活,
這只是他們維持所謂的「生活品質」的日常而已,
等到真的需要用錢時,才來檢討後悔當初,
但挺過艱難後,便又忘了教訓,開始一樣的循環。

再舉一個例子好了🔎
一個人換了大概10幾個工作,
大部分的工作大概都做一年以內,或幾個月,
每次的工作都是差不多的理由結束的。
「誰誰誰東西都亂丟,用得亂七八糟,我要找都找不到😤」
「誰誰誰每天都只會念,都不自己下來做,我在這裡做得要死要活😫」
「誰誰誰都做得很慢,做錯了也不敢承認,老闆都沒說什麼,我這麼認真,老闆怎麼都沒對我示好😡」
「誰誰誰以前很勤快的,怎麼現在叫他做事都拖拖拉拉,不要做就走人🤬」
「誰誰誰看我不順眼,可以直接跟我說阿,怎麼都不告訴我💥」
上述這些抱怨內容看起來,確實這些同事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但這個抱怨的人脾氣一直都蠻不好的,
一生起氣來,口不擇言,髒話連篇,也會大力甩門、摔東西,
其實同事們都挺害怕他,擔心惹火他,一直都戰戰兢兢與他共事,
他到每個單位上班,幾乎都可以找到讓他抱怨的對象,進而以此為理由離職。
雖然他工作確實勤快,但不是認真的人就有理由可以隨意對他人發脾氣,
沒有任何人願意上班總是被罵,也沒有人必要承受這些。
其實這樣的行為也是挺自私的,
他工作盡職、勤快,但只要看到有人不合自己的標準就開罵,
算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做的盡善盡美,沒有人比得上他,
完全沒有認為自己有不對的地方,
為什麼覺得對方有做不好或不對的地方,不能用緩和的語氣來說?
在職場上,要面對的人百百種,
不可能每個人你都喜歡,也不可能每個人都喜歡你,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忍受,有的人不能忍受?
當面對問題時,首先應該要自省,是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
因為往往人最難看到的就是自己的錯誤,
所以都會先以抱怨作為原諒自己的藉口,
願我們都能改掉這個壞習慣,做一個時常自省的人吧!
每天睡前反省今日所做一切行為,
是帶給人快樂了?還是給人帶來痛苦了?
做錯了,就趕緊懺悔,做改正。
畫面內容來源:We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