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開張以來,我收到很多的訊息和留言詢問我考國考的事情,我很願意回答任何問題,畢竟分享經驗,本來就是我寫作的初衷。
但是有時遇到某種情況,總是讓我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
我想這應該是心理諮商範疇的問題了,我不是專業人員,這對我來說真的很難解。舉個例子: (A是私訊我的讀者)
A:我想詢問,有哪種國考比較容易錄取的嗎?
我:你可以看看自己有沒有學過哪些科目,有學過的科目通常比較好上手。
A:可是我已經畢業很久了啊
我:畢業很久也沒關係,如果真的不知道,就找自己有興趣的
A:我對行政法很有興趣啊,可是我沒學過,不知道讀不讀得起來
我:你可以先買簡單的入門書看看
A:可是大家都說行政法很難,行政學也很難,如果我買書讀了但是還是不會怎麼辦?
我:那你可以考慮補習
A:可是補習要花很多錢,我沒錢,也沒時間,還有小孩要照顧....
我:......
面對每個問題的「可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繼續回答下去,而且感覺心有點累。
人生,會遇到卡關很正常,但是遇到「可是」很多的人,我真的也給不出什麼好建議。
坦白說,我會覺得很喜歡說「可是」的人,有兩種原因:
(一)動力不足但是又不想承認:
其實自己很清楚自己缺乏動力,但把自己無法行動的原因歸咎給現實的客觀因素,不是我不想,是因為OOXX...
(二)習慣性逃避
不管我提供怎樣具體的建議,對方都能快速找到理由否定這些策略,就是不願意嘗試看看,不想採取任何行動去改變現實。
以上兩種原因,我覺得都顯示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心。
也許,考上國考能夠改變現實生活的困境,但是必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要克服許多的困難,每天過著減少娛樂、平淡又乏味,日復一日的讀書生活,直到考上的那天。
兼職考生要克服下班後的疲勞;全職考生要冒著沒有收入、職涯空白的風險;有小孩的父母更得同時扮演照顧者與奮鬥者的角色,不管是什麼身分都不輕鬆,不管選哪條路都背負一定程度的痛苦。
但是逃避問題所帶來的痛苦,也是一種痛苦。
因為當我們逃避,不付出努力改變現狀,問題會一直存在沒辦法解決,雖然可以不斷的說「可是」,找各種理由不去面對問題,而不去改變的結果就是被問題困住。
我比較喜歡另一種痛苦,也就是直接面對困難的挑戰帶來的痛苦。
很多人會害怕,努力過後,如果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例如落榜),那不也是問題沒有解決,不又是另一種痛苦嗎?
的確是,但是,「積極的痛苦」表示你開始行動,開始接受挑戰,雖然過程中跌跌撞撞,在過程中必須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但你會在過程中持續地「學到和得到」經驗和體悟,你所花費的心血和時間會讓你成長,你的能力會因此增長,你會越來越強大。
在任何領域中成功的人,只有極少數是天賦異稟,老天爺賞飯吃的天之驕子,
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是從零開始,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的。
當你不再用「可是」困住自己,每一次的嘗試和努力,都會讓你往成功更靠進一步。
我認為考上國考並不是那麼需要靠天賦的事,需要的就是比別人多一點「堅持」和「毅力」就夠了。
更重要的是,在準備國考的過程中,學會了時間管理、讀書和記憶的技巧、面對情緒和排解壓力的方法,這些東西,不會因一次考試的成敗而消失,這會是受用一輩子的能力。
面對這兩種痛苦,你要選擇哪一種呢?
是要面對累積焦慮的痛苦,還是要面對挑戰帶來的痛苦呢?
你是有選擇權的,而我,一直都是選擇後者。
我常說,即使面對陌生的考科,我也是一開始就開始寫考古題。
因為我要認識考題,國考就是一場遊戲,我要從反覆打怪中提升自己的戰鬥力。
一開始錯得一蹋糊塗也沒關係(這本來就是正常的),但是當一個考題我看過3遍、5遍,我就慢慢認識它了。
準備考試不難,時間就是要花在提升自己的應考能力,而不是「我還沒準備好」的自我安慰中。
如果說快速上榜有甚麼訣竅,對我來說就是「反覆的犯錯,反覆的檢討」。
從錯誤中成長是成功的捷徑,這是我總結我的國考經驗的真心話。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考上,不要有那麼多「可是」,
從現在開始,勇於犯錯,勇於檢討就對了。
祝福備考順利
更多的備考方法
我的專頁,歡迎追蹤 可收到最新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2H1k5stm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