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困惑:明明對某個人格外友善,對方卻反而越來越得寸進尺?
想像這樣的場景:你主動幫同事代班,本想展現團隊合作精神,沒想到對方開始把你當成萬能救火隊,有事沒事就找你頂替。你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還有人理所當然地說:「你幫我處理一下這個,你比較細心。」朋友開口借錢時,你心軟答應,誰知道一次變兩次,當你提到還款時,對方還皺眉抱怨:「你怎麼這麼計較?」
我們總以為溫柔體貼能換來理解與尊重,事實上,很多時候只是讓對方習慣了不對等的付出。善意的陷阱:好心不等於好結果
最近聽朋友A分享她與高中好友決裂的故事。她說,對方大學時經濟困難,她主動借錢;對方失戀時,她徹夜陪伴;對方工作卡關時,她幫忙修改履歷、介紹人脈。A從不覺得委屈,她真心把對方當作摯友。
然而,在A生日那天,兩人約好共進晚餐。對方卻在最後一刻傳訊息:「我很忙,下次補慶祝吧!」連一句道歉都沒有。
A說她那一刻突然清醒:「我如此重視的人,似乎從來沒認真對待過我。」回想過去,她發現這段關係並非互相扶持,而是單向的情感輸出。
她開始反思:「我那麼願意幫助他,是因為真的無怨無悔?還是我害怕拒絕?害怕失去這段關係?」
我們很多時候過度善良,其實不是天生聖人,而是下意識地在逃避衝突、渴望被認同。我們害怕說「不」會讓自己看起來不夠好、不夠值得被喜歡。
但你給出去的,不是善意,而是情緒債務。
習慣效應:被慣壞的不是他們,是我們的底線
人際互動中存在一種「習慣效應」。當你第一次幫對方解圍,他可能心存感激;第二次,他開始認為你就是個可靠的後援;第三次,他就會在安排事情時,預設你會幫他收拾後果。
不知不覺中,你從幫助者變成了備胎。
很多時候,並非對方惡意利用你,而是因為你從來沒明確表示:「這樣不合適。」
我曾聽一位同事抱怨,她婆婆總是把她當免費看護使喚。每次她想拒絕,老公就說:「媽媽覺得你比較貼心。」久而久之,她不只害怕見到婆婆,連老公也開始讓她覺得陌生。
這種「被慣壞的關係」不分角色,家人、戀人、主管、朋友都可能發生。只要你一次次讓出底線,關係就會逐漸變質,最後變成你無法承受的樣子。
界線的真義:不是拒絕愛,而是保護愛的方式
我們常把「界線」視為冷漠的象徵,彷彿不肯讓步就是自私。但實際上,界線不是為了阻隔人群,而是為了讓關係有空間呼吸。
有界線的人,不是不愛你,而是他明白怎樣的距離,才不會讓彼此窒息。
人際關係中最健康的狀態,不是無條件的接受,而是彼此心裡都清楚:「對方對我好,是因為願意,不是應該。」
這種關係最穩固,也最安心。因為當我們知道對方不是一個會永遠讓自己得寸進尺的人,我們反而會更珍惜他願意做的每一件事。
善良的價值:不該是廉價的工具
「你對他那麼好,他怎麼還那樣對你?」
「因為我沒有讓他知道,我的善意是有價值的。」
這句話我聽過一次,就再也忘不了。
當我們一再用善良去彌補別人的懶惰、理所當然,甚至情緒勒索,那些善良就會變得廉價。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你的時間、精力和情緒,那別人更不會幫你尊重。
說穿了,這是一種自我價值感的投射。你怎麼看待自己,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
所以,善良不該是你尋求認同的工具,而是一種帶有選擇權的能力。是我願意幫,不是我應該幫。這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差別。
讓關係舒服的,是「分寸感」
人際關係中最難拿捏的,不是說好聽話,而是什麼時候該說「夠了」。
真正能長久的善意,是帶著分寸感的。不設底線的對你好,不叫愛,叫縱容自己被利用。
所以你問我,為什麼有些人會對你得寸進尺?答案可能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因為——你從不說「夠了」。
如果你讀到這裡,或許可以想一想:有沒有一段關係,你其實早就該劃界線了?
不為了冷漠,而是為了讓你們都能喘口氣,重新學會如何好好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