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人正在進行將「穗」的前端削薄的步驟。
#閱讀筆記 SAVVY(サヴィ) 電子版2025年8月號
大家用過茶筅嗎?就是日本傳統用來刷抹茶的道具。曾經去上過抹茶課所以有實際使用過,覺得沒有比這個可以更快速順手刷開抹茶粉的道具了。因此當年開咖啡館時,聽到員工抱怨抹茶拿鐵的抹茶粉實在很難融開時,就買了茶筅作為茶粉類飲品的工具。雖然折損率有些驚人,但因為不是買高級昂貴的日本職人手作品所以還可以接受。
昨夜閱讀這期以茶為主題的SAVVY(サヴィ) 雜誌時看見關於茶筅的創新報導,裡面還有茶筅(茶せん/茶筌)的製作過程說明,覺得是還蠻少見的主題,決定來做筆記分享一下。奈良縣的生駒市高山町,是日本茶筅的著名產地,也是發源地。從室町時代起就是代代相傳至今,據說全日本的茶筅有90%都產自高山町,所以又稱作「高山茶筅」。
茶筅所使用的,是經過兩個月的太陽曝曬,再放置2~3年間陰乾的竹子。把竹節以上的表皮小心地刨去,先將竹子劈分為16~18等分,再把每一等分細分割開,分成外側和內側之後移到削薄用的道具上,刨成最後看到的纖薄模樣,外側的「穗」綁上綁繩讓它呈現散開的姿態,一根一根細心調整形狀,才能完成一把茶筅。這其中最困難的部分,是將「穗」的前端刨薄的工程,因為要刨成0.05mm那麼薄,很難拿捏,但這卻是影響刷出來的抹茶泡沫體積和味道的關鍵。
茶筅師這個職業,代代單傳,因此職人的數量據說不出二十位。而今天這篇文章的主角,谷村圭一郎,年輕時並沒有繼承家業「翠華園」的打算,先是去了海外留學,然後又進了大企業工作,但在2020年疫情的影響,茶會都終止了,茶筅也就全數滯銷,突然而來的生活危機讓他有所覺悟,決定辭職回家,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讓茶筅走出另一片天,不再只侷限於茶會使用。他和同為茶筅見習師的妻子由美小姐所想出來的創新,是把原本只有黑色的綁線改成更活潑多元的形式,意圖讓茶筅變得多彩豐富,更能夠融入一般的家庭生活,甚至可以視不同季節不同的心情選擇使用。
當然,在這種古老的行業裡,創新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圭一郎先生的父親谷村彌三郎,也就是翠華園的當家,一開始並不同意改變綁繩的顏色,認為持續了530年的事情沒有改變的必要,一心只想守護傳統與歷史。
磨了許久,甚至由美小姐還偷偷地開設了IG帳號做宣傳,最後彌三郎先生才同意夫妻倆創造一個全新的品牌「SUIKAEN Takayamachasen」來嘗試販售。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傳統文化」為概念,設計出各式各樣漂亮的茶筅與茶筅座。例如有高雅美麗的山茶花綴飾的「椿茶筌」,也有靈感來自水的流動、拖著長長的水色細線的特別限量款「水-Nam-」,或是掛有招財貓吊飾的,可愛又討喜。和玻璃師傅合作的玻璃茶筅座,清透的玻璃中彷若有色彩流動,非常適合炎熱的夏季使用。
像這樣試著開拓新的道路實在不容易,可惜他們現在能夠製作的數量很有限,得用抽籤的方式販售。(可能因為還在見習中無法全心全力投入製作?)希望有一天也能買到這麼時髦的茶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