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習慣在網路上看劇、刷短影音、聽 podcast, 習慣用文字記錄生活、在線上課程中獲得知識。
但你有多久,沒有和一個人,真正地、面對面地,好好說一段話了?
關於孤獨的感覺、與親人之間的疏離、或者在這個透明又過曝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有隱私而不感到隔絕?
這些不容易開口的話題,在這場深度對談中,一點一點被打開,也一層一層照見我自己。
那天我參加了一場深度對談的活動,主題探討的是那些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問題:
一個人可以同時愛兩個人嗎?
你更害怕被人完全看透,還是永遠不被理解?恐懼的背後原因是甚麼?
人類注定要在某種程度的孤獨中生活嗎?
這些問題不追求標準答案,而是透過開放的對話,讓每個人從自身經驗出發,拼湊出一種更加接近真實的理解。
現場十來個人圍成一圈,每個人發言時,其他人靜靜聽著,不打斷、不批判,也不急著給建議。那是一種很難得的尊重與空間,讓我也更願意把內心的東西拿出來說。
有道題目是:可以與家人斷絕關係嗎?
我分享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從自戀型人格的角度談起,如何在理解與界限之間來回摸索,以及在儒家文化下的孝順枷鎖中掙脫出來,最後以自我界線劃清的歷程。
每個人來到這裡的目的都不同,有人想練習開口說話,有人只是想靜靜地聽,有人想被理解,也有人單純聽看看別人怎麼處理人生的難題,而我,是帶著一種想與人靠近的渴望來的。
其實我能夠這樣說出來,不是因為我天生擅長表達,而是因為我曾經花了很多時間閱讀、寫作、整理自己。
那些過去看過的書、寫過的文字、想過的問題,如今終於有了一個出口。
知識不是裝備,而是陪我撐過那些時候的某種力量,也成為我現在能靠近他人的語言。
我在他們的故事裡,看見了過去的自己,也看見自己已經走出來的地方。
那種共鳴,不只是認同,而是一種「我懂你」的沉穩。
原來,當我們真的開始能夠坦然說出自己的故事、觀點、困難,甚至改變,也就代表我們已經慢慢站穩自己的位置。
這種互動的能量是非常充沛且療癒的。
閱讀固然是吸收知識的過程,但唯有與人產生連結、透過對話輸出,這些知識才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觀點。
我從這場活動中收穫了多層次的滿足:認知的鞏固、思維的面向、人際的連結等,以及那種只有「我活著並與他人真實互動」才會產生的充實感。
這段經驗讓我再次確信:輸出不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祝福。
而我,會持續走在輸出與連結的這條路上,讓累積的知識與觀察,成為可以點亮他人的語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