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和女兒去逛街。出門前我們先聊了這趟要買的東西。到了賣場,她看我拿著清單上的物品站在架前觀望很久,最後卻又把東西擺回去。她忍不住問我:「這不是你要買的嗎?幹嘛又放回去?」
我笑笑地搖頭,跟她說:「我有列清單沒錯,但不代表最後一定要買。我剛剛站在這裡,是在想我到底需不需要它。」
她點點頭,接著去挑她想買的文具。等到結帳時,我發現她兩手空空,便問她:「怎麼沒拿東西?」她對我搖搖頭,笑著說:「我剛剛學你那樣站了一下,發現我好像不需要,因為家裡還有,所以我就放回去了。」
那一刻我有些驚訝,更多的是一種溫柔的感動。
這樣的選擇與思考,並不是我刻意教她的,而是她看見我怎麼做,然後模仿著、練習著。原來,生活裡的金錢觀,就是這樣在一次次的日常裡慢慢被種下來的。
我們常以為理財是一件很專業的事,要有經驗、有錢才學得會。但其實,家庭教育就能從最小的地方開始——請孩子去買東西、給她一點零用錢、讓她練習分配、學會做選擇。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都是金錢觀養成的起點。
當了自營業者之後,家庭財務的掌握漸漸落在我手上,我也開始正視「金錢」這件事。
我試著學記帳、設計存錢挑戰,開始辨識自己對「想要」和「需要」的界線,學著在收支壓力中找出對我來說可行的方式。我並不是天生就會理財的人,而是因為生活需要,逼著我去學習怎麼照顧自己,也照顧家人。從「只是記帳」到「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我慢慢發現——理財,不是控制自己,而是更理解自己。
我開始看清自己的用錢習慣,學著改變浪費,練習把錢花在真正重要的事上。也因此,我的選擇、我的過程,就這麼自然地被孩子看見,成了她觀察與模仿的對象。
我不會要求她現在就懂什麼是投資、資產配置或長期計畫,對她來說,金錢的世界還很遙遠,但我希望,她能在每一次買東西、使用零用錢的時候,多問自己一句:「我為什麼想買這個?我真的需要它嗎?」也許她現在只是在模仿,但慢慢地,這些對話會成為她未來做選擇時的內在聲音。我也能在一次次的相處中,看見她成長出自己的判斷力與選擇權。
最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為彼此的學習者,她在學習金錢觀,而我,也在學著放下「一定要教會她什麼」的焦慮,我們不只是母女,也是一對正在「一起生活」的搭檔,我們一起經歷選擇、失誤、思考與對話,然後慢慢地,在生活裡,一起長大。
你會怎麼陪孩子(或自己)練習『想要』與『需要』的差別呢?
「你記得你第一個『理財選擇』是什麼時候嗎?」
這篇文章若讓你開始思考親子金錢教育,請留言告訴我,讓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