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想要守護的東西。
是家庭的穩定、是工作的機會、是心理的安全感。 而這些,往往與「整體的利益」有所牴觸。 但這真的是一場非贏即輸的對決嗎?
--------------------------------------------------------------------------------------------------------
🧍♂️ 個人利益是天經地義的選擇
我們努力,是為了讓生活更好;我們爭取,是因為自己也值得被照顧。 無論是薪資談判、時間安排,或是拒絕某些公共義務, 這些選擇都沒有錯。
唯有照顧好自己,我們才有餘力去關心他人。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
🫂 但社會無法只有「一個人」
如果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飯碗,誰會去照顧那些還沒拿到碗的人? 如果每個人都想「搶先一步」, 那道路就只剩擁擠、衝突與惡性循環。
所謂的社會,是一場共生而非競賽。
🤝 怎麼兼顧?三個方向思考:
- 衡量利益的延伸性:
你的選擇是否會間接傷害他人?或能創造更大的共同價值? - 思考「合理的利己」而非「自私」:
照顧自己,不代表踐踏他人。 - 把自己當作群體的一部分來思考:
你不是對立的個體,而是影響社會的其中之一。
📌 結語
我們不該讓「利他」成為壓迫個人的工具,也不該讓「利己」成為傷害他人的藉口。 在光譜之間取得平衡, 才是成熟社會與清醒個體的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