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成長,與運動孩子的掙扎】
每年在診間出現不少運動中的青少年抱怨膝下疼痛,常常一句「應該是長高的關係」就被打發了。對於每天練習籃球、田徑或足球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疼痛往往不只是小事。Osgood-Schlatter 症候群(簡稱 OSD)是一種常見於成長期青少年的骨骼附著部疾病,主要影響脛骨粗隆,特別是在活動量大的運動員中。它不只影響運動表現,有時還會延續數月甚至數年,影響生活與自信。
📚【保守治療的方法與現況】
過去臨床經驗告訴我們「時間會治癒一切」,OSD 多被視為「自限性疾病」。但從這篇 2021 年發表於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 的系統性回顧來看,雖然治療方法多元,但真正具有高品質實證支持的研究少之又少。整體治療以非手術方式為主,包括以下策略:
🔻🔻🔻🔻🔻🔻🔻🔻🔻🔻🔻🔻🔻🔻🔻
1️⃣ 運動調整與休息:幾乎所有文獻與回顧一致認為,暫時降低活動量是最基本且必要的處置。
2️⃣ 肌肉伸展與強化:特別是股四頭肌與腿後肌群(hamstring),13篇文獻中大多數都強調柔軟度的重要性,Yatsuka等人更指出單用 hamstring 伸展就可改善疼痛。
3️⃣ 輔助裝置:如膝下束帶(infrapatellar strap)或貼紮可改善疼痛與穩定性,但相關研究多為回顧性設計。
4️⃣ 冰敷與NSAIDs:用來緩解急性發炎與不適,但並未改變病程。
5️⃣ 震波治療:Lohrer 等人的研究顯示,局部震波在 75% 的患者中能有效改善症狀,雖然樣本數仍小。
🔺🔺🔺🔺🔺🔺🔺🔺🔺🔺🔺🔺🔺🔺🔺🔺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令人意外的是,這篇系統性回顧指出,在所有相關治療中,僅有兩篇隨機對照試驗(RCT),且品質普遍偏低。換句話說,我們對於「哪一種物理治療方式最有效」仍無定論。雖然有些治療如高張葡萄糖注射(prolotherapy)初步效果不錯,但後續研究卻未能重現其效果。
這也反映出一個事實:目前的治療建議仍多建立在臨床經驗與推論,而非嚴謹實證。
這正是我們物理治療專業可以貢獻的地方。若能設計更高品質的臨床研究,確認治療參數(如:伸展時間、頻率、休息週期等),將大大有助於青少年患者回到健康的運動生涯。
💡【從治療到預防,建立長遠健康觀】
面對 OSD,我們不能只說「忍一下就會好」。疼痛是訊號,不是測驗。更重要的是教育選手與家長:這不是「正常長高的過程」,而是需要適度介入與調整的身體警訊。
作為物理治療師,我們在此可以扮演兩個角色———第一是療癒的推動者,讓疼痛的孩子重拾活動力;第二是預防的倡議者,透過訓練前暖身、增加柔軟度與核心控制等方式,降低 OSD 的發生風險。
未來,我們期盼能有更多來自本土運動場域的資料與研究,來填補這塊充滿未知的拼圖,讓每一位渴望奔跑的孩子,都能更自在、更持久地走在熱愛的運動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