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運動腰痛_學術文翻寫08(2/2)

2024/03/3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繼上篇分享腰椎傷害的淺談,現在終於要進入文章內容了!

概述:

主訴回饋在訓練(反覆後仰)後覺得下背隱隱作痛或是刺痛。若在休息後(超過3週)症狀並 沒有減緩,加上主訴表示早上起床會痛、痛到睡不好、坐著或走路都會痛,那就要懷疑 是否為椎弓滑脫。

可用Phalen-Dickson sign,初步檢測(詳見下圖1)

圖1:站姿、屈膝、屈髖,看是否會誘發疼痛。如果有,可能就是椎弓滑脫。

圖1:站姿、屈膝、屈髖,看是否會誘發疼痛。如果有,可能就是椎弓滑脫。

結締組織檢查:

評估腰椎與髖關節活動度是否受限?通常有後脊柱失能的人在被動做髖伸會誘發疼痛。此外,也會發現腿後肌(hamstring)、屈髖肌(hip flexor)緊繃,腹肌跟臀肌可能相對虛弱。

神經學檢查:

有後脊柱失能的人可能在下肢會有放射性疼痛(radicular pain)、感覺異常、肌肉虛弱 等。作者特別提到椎弓斷裂(par fracture)的人,若伴隨脊柱不穩定(vertebral instabilities),較易有放射性疼痛。

特殊檢測:

(1) Strok test(single-legged hyperextension):檢測椎弓斷裂。詳見下圖2。 雖實務上常用這個進行檢測,但效用卻不大。(可能會測出是陽性反應,但實際上卻沒受傷)

sensitivity:0.5; specificity:0.46

圖2:單腳站,並後仰。若在動作過程中,支撐腳測的那邊腰椎會痛,就是陽性反應。

圖2:單腳站,並後仰。若在動作過程中,支撐腳測的那邊腰椎會痛,就是陽性反應。

(2) active straight-leg raise test:檢測腰椎及骨盆的動作控制能力。詳見下圖3。

sensitivity:0.87; specificity:0.94

圖3:正躺,整隻腳抬離床面約20公分。若在動作過程中產生疼痛,或是肌肉無力的現象 ,就是陽性反應。可與對側做比較。

圖3:正躺,整隻腳抬離床面約20公分。若在動作過程中產生疼痛,或是肌肉無力的現象 ,就是陽性反應。可與對側做比較。

(3) passive lumbar-extension test:檢測腰椎不穩定。此動作是營造出椎弓滑脫的機轉,也是文獻上說是檢測腰椎穩定度的最精確測法。詳見下圖4。

sensitivity:0.84; specificity:0.90

圖4:趴姿,施測者抬起選手的雙腳同時拉向自己(做出traction的動作)。若會疼痛,就是 陽性反應。

圖4:趴姿,施測者抬起選手的雙腳同時拉向自己(做出traction的動作)。若會疼痛,就是 陽性反應。

(4) prone instability test:檢測腰椎不穩定。詳見下圖5。

sensitivity:0.44; specificity:0.45

 圖5:趴姿,髖部垂出床緣,腳踩地。施測者按壓每節腰椎,若會疼痛,就請選手主動抬起 雙腳。若抬起後疼痛減輕,那就是陽性反應。

圖5:趴姿,髖部垂出床緣,腳踩地。施測者按壓每節腰椎,若會疼痛,就請選手主動抬起 雙腳。若抬起後疼痛減輕,那就是陽性反應。

儀器檢查:

包含超音波、CT(電腦斷層)、MRI(核磁共振)、SPECT(單光子斷層掃描)、骨顯影像 (bone scintigraphy)等都能檢測。在影像呈現中(X-ray)會看到scottie bone的情形。

處置:分兩種,保守治療或開刀手術。

保守治療:

藥物、休息、穿護具、運動治療藥物:可利用口服或是脊柱注射方式治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COX-2抑制劑(控制疼痛)等,都是可用方法。休息戴護具:根據醫囑,可能會休息2周到6個月。一篇文獻指出:穿護具六個月後,約有 78%的人無痛、96%的人有一點點的不穩定、4%的人有中等程度的不穩定。(該文獻利用Oswestry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問卷蒐集資料)。另一篇文獻,穿1至16個月後87%的人都變無痛;再另一篇文獻,穿6周的護具後,80%的人變無痛。儘管穿護具有不舒服、昂貴等負作用,但帶護具還是有效果的。

運動治療(詳見下方表格1):

表1:針對「後脊柱失能」的人所提出的復健指引。

表1:針對「後脊柱失能」的人所提出的復健指引。

一篇文獻指出在經過保守治療後,約有84%的人恢復良好。另一篇文獻指出年齡介於 5-21歲,有椎弓滑脫的人,經過八年的保守治療(含運動治療+有氧運動),有90%的人回 場,78%的人疼痛程度皆小於3(滿分10),58%的人沒有疼痛。顯示運動治療是有效果 的。該篇的文獻作者還說運動治療中的核心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證據力較低的保守治療:(詳見下方表格2)

利用髖關節鬆動術、刺激骨頭生長、電療、肌貼、軟組織鬆動術、乾針、拔罐等,也是坊間常提到有助於後脊柱失能的處理方法。

表2:坊間推薦處理後脊柱失能的方法。

表2:坊間推薦處理後脊柱失能的方法。

開刀手術

42%的人在保守治療後仍痛。有67%的人「受夠疼痛」(表示非常痛)。因此,也 是有部分醫師會建議採取手術治療。 十三篇文獻中有87.8%的人癒後良好,在6-12個月的復健後回場。而大部分都被醫師要求不可接觸性運動專項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反對運動復健(肌力訓練),應採取疼痛控制。作者認為因為該研究 對項多為年長者,未針對運動員。

總結:

後脊柱失能很明顯與運動參與有關,而訓練時的重複負荷都會增加運動員的受傷 風險。防護員應綜合評估,盡早發現盡早就醫治療,並以保守治療為優先。

————————————————————————————————————

心得

現代人長時間久坐或使用3C,脊柱不穩定不僅與一般大眾切身相關,運動員中也很常見。因軀幹不穩所導致一連串的代償,引起膝、踝、腕、肘等部位慢性發炎,或甚至成為運動傷害的風險因子。對運動員來說「重複性動作」是無法避免的,要運動訓練又不要運動傷害 ,做好的預防方法大概就是「較好品質的動作模式」吧。這也是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體能訓練師的專業所在。

所以受傷後也不要再說休息就會好了。那個傷只會在再次運動後再次復發⋯

這也是為什麼教練常罵選手:「不練習都不會痛,ㄧ練就痛,你是想偷懶吧?」

資料來源:Current Clinical Concepts: Management of Common Lumbar Spine Posterior Column Disorders in Young, Active Individuals 



15會員
100內容數
做為一名運動防護員,將職場上的各種大小事、甘苦談、未來趨勢以寫作文章方式分享給大家也分享給自己。如果對運動傷害防護有興趣的人快點進來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