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為配合「詩歌史之歌」影片的歌詞講解文章。我們將歌詞分段,依序爬梳中國詩歌發展重點,寫成一系列重點整理。蛇年就搭配洗腦歌與重點,迅速了解詩歌史概要吧~
本文著重在元曲散曲的重點介紹,並於最後附上詞曲比較表以及曲的分類與特色一覽表。
元代將詞合小調 變為散曲而能歌
曲是從詞演化出來的,所以又稱「詞餘」。
元曲誕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南宋末年的詞高度藝術化,和平民隔絕,導致平民需要有新的娛樂。二是外族音樂流行民間,舊有的宋詞沒辦法與其配合,所以需要新的歌詞去填曲。當時在都市演唱的歌女,為滿足流行娛樂,於是請樂師收集民間小調(外族樂曲),再請文人填上配曲的歌詞,這可演奏、歌唱的新詩歌(散曲)就誕生了。
單一曲牌為小令
最早誕生的散曲是形式最簡單的小令,小令就是民間小調經過文人填詞而成。
「渠所謂小令,蓋市井所唱小曲也。」(明.王驥德《曲律》)
「街市小令,唱尖歌倩意。」(元.燕南芝菴《唱論》)
小令和宋詞一樣會先標明曲牌,然後才是題目。
下面以無名氏填的《寄生草‧無題》一首,介紹元曲的曲牌、題目,以及語言俚俗,情感活潑的本色,並與文人白樸所作的《寄生草‧飲》,作一比較:

這首曲的曲牌叫〈寄生草〉,民間無名氏所作的這首沒有題目。最後一行的「不剌(音同「辣」)」是元人使用的語氣詞,沒有意義,卻增加了口語韻味。少女熱烈的情感和鮮活的神態在此首展露無遺。
除了民間創作,文人也會填寫小令。白樸也填了〈寄生草〉這個曲牌,題目叫〈飲〉:
長醉後方何礙,不醒時有甚思。糟醃兩個功名字,醅淹千古興亡事,曲埋萬丈虹霓志。不達時皆笑屈原非,但知音盡說陶潛是。
〈寄生草〉這支曲牌的正格是3 3 7 7 7 7 7,共七句,41個字。如果把白樸這首和上一首無名氏的字句對照,就能發現文人填寫的小令句式規整,而民間填的較隨興,加了不少襯字。另外,民間創作淺顯易懂,更具通俗性,不像文人創作會使用對偶、典故,也不像文人注意上下句的平仄和諧。
曲的本色俚俗,反而是無名氏所作,有襯字、口語,沒典故、對偶,更顯出生於民間的曲的活潑尖新。
※小知識:什麼是襯字?
曲牌所規定的格式以外多加的字,稱為「襯字」。襯字是元曲獨有的特色,可以加在句首、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因為加在句尾會影響韻腳。由於襯字不受平仄、格律規定,能讓句式自由變化,元曲才能這麼鮮活和口語,。另外,襯字不佔用樂曲的節拍、音調,演唱時會快速有節奏的帶過,是不是很像現代歌曲裡Rap的部分呢?

上面幾首劃底線處便是襯字。可以加也能不加,但有了襯字,文字敘事的表現性更強了,也更貼近平民所用的口語。
套曲同宮押一韻
小令誕生後,人們漸漸希望加長演唱,以敷演故事,於是將同一個宮調的小令組合在一起,變成了散曲的另一種形式——套曲。
什麼是宮調?同宮又是什麼意思?
宮調指的是音階形成的不同音樂調式,宮調決定了曲子的音調高低與節奏緩急。宋詞用七宮十二調,元曲則用五宮四調。五宮四調又可以合稱「九宮」或「南北九宮」。
剛才的曲牌〈寄生草〉就屬於仙呂宮這個宮調。而屬於同一宮調的兩個以上的曲牌組在一起,就成為套曲。透過套曲的形式,創作者可以依照情節的繁簡,決定自己要寫多少曲牌。
今以無名氏做的《正宮.月照庭.老足秋容》一套為例。

前面【】裡的字皆為曲牌,這五個曲牌皆出自「正宮」這個宮調,五首組成一個套曲。
第一支曲牌描繪場景,第二支曲牌才開始引入主角,述說故事。可以發現有了套曲後,民間小曲更有娛樂性和故事性了,大家聽著套曲可以沉浸在文字與音樂中,自己在心中搬演女子和負心漢的故事。
押一韻
雖然元曲有襯字,而顯得自由,但它的押韻可不隨便喔!和近體詩(絕句、律詩)一樣,元曲的押韻必須一韻到底,不管小令、套曲都不能中途換韻。以上面的《月照庭》為例,其五支組成的小令韻腳都是麻韻。
另外,雖然一韻到底,但元曲押韻寬鬆的地方在平上去互協,平聲、上聲、去聲字在同一韻腳內。以上舉無名氏所作一首為例,白色劃底為平聲韻腳、藍色為上聲、黃色為去聲。

當中「差」字為入聲字,元曲中入聲算作去聲使用。
小令同葉兒 套曲同散套
小令又稱為「葉兒」,套曲又可稱為「散套」、「套數」。
由於和宋詞一樣具有可歌唱、句式參差等特色,元曲在當時也被稱為「詞」和「樂府」。
元第一 關漢卿
關漢卿有「元人第一」的稱號,也是「元曲四大家」之首,這裡的元曲指的是雜劇。元曲四大家分別為馬致遠、關漢卿、白樸與鄭光祖。關漢卿著名的雜劇為《竇娥冤》,詳細介紹在下方。
至於散曲,關漢卿擅長刻畫女性的心理,風格工雅卻又有豪放處,頗能體現平民百姓的情感。以下,分別用一首小令和套曲作為例子:

上面一首小令語言通俗口語,情感生動自然,很能表現元曲本色。
下面的套曲語言工雅,不同於小令,關漢卿喜歡白描,擅長用寫景襯托情感,其中「雁底關河,馬頭明月」一句所描繪的壯闊景象可見其豪放本色。
張可久 璧喬吉
張可久和喬吉有「曲中雙璧」的稱號,兩人皆為元代後期的散曲作家,這意味著他們的作品走向典雅,講究格律音韻,而喪失了元曲本來的生動自然。
張可久
擅長小令,風格清麗雅正。他少用襯字,還喜歡將詩詞融入曲中,於是少了幾分元曲俚俗的特色。

喬吉
同樣是元代後期的散曲作家,與張可久一樣喜歡化用前人詩詞到曲中,風格婉麗。有人稱喬吉和張可久為「曲中李杜」,其實是不貼切的,因為兩人的風格更接近晚唐的雕琢雅麗,將二人比附李賀、李商隱等晚唐詩人會更確切。

北曲雜劇 每本四折
雜劇是元代的戲劇,又被稱為「北曲」,這是和同為戲劇的「南曲」——明代傳奇一北一南所產生的稱呼。
雜劇的特色是每個劇本四折,一折為一個套曲,有時會加入楔子。
關於雜劇與傳奇的比較,請見最後的整理表格。
竇娥 漢宮 梧桐 趙氏 四大悲劇
雜劇四大悲劇,分別為《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以及《趙氏孤兒》。
竇娥冤
關漢卿所作,全稱為《感天動地竇娥冤》,共四折一楔子。故事反映元代百姓有冤屈無處投訴的黑暗,後人多用「六月雪」形容冤情。取材自西漢的著名冤案「東海孝婦」(載於《漢書‧列女傳》)。
漢宮秋
馬致遠所作,全稱為《破幽夢孤雁漢宮秋》,一樣是四折一楔子。講述王昭君嫁給番王的故事,根據《漢書》、《後漢書》改編。
梧桐雨
白樸所作,全稱為《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同為四折一楔子。內容為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悲劇愛情故事,取材自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唐傳奇)。
趙氏孤兒
紀君祥所作,全名稱《趙氏孤兒大報仇》。或稱為《冤報冤趙為楚》,簡稱《冤報冤》。內容講述春秋時代,晉國貴族趙氏被奸臣陷害慘遭滅門,倖存下來的趙為楚長大後為家族復仇的故事。
※總結:詞曲比較表∕曲的分類與特色一覽


參考文獻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宋詞和元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