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運作方式可以說是一個極度先進的「影片預測」與「互動理解」系統。
簡單來說,您可以將 Genie 3 想像成一個學會了世界運作基本規則的「大腦」。它不是在「播放」一個預先製作好的遊戲或影片,而是在您下達指令的每一瞬間,即時「描繪」出下一幀畫面應該是什麼樣子。
以下是其背後的主要技術原理:1. 核心概念:世界模型 (World Model)
這是一切的基礎。與傳統的圖像或影片生成模型不同,Genie 3 不僅僅是學習像素的排列組合,而是試圖學習一個「世界」內在的物理規律與因果關係。
- 學習對象: 它透過觀看海量的網路影片(尤其是遊戲實況影片)來學習。從這些影片中,它不僅學習「森林看起來是什麼樣子」,更學習「當一個角色『向前走』時,畫面會如何變化」、「物體掉落時會往下」等動態規則。
- 目標: 建立一個內部的、抽象的數據模型來代表這個虛擬世界。這個模型知道物體之間的關係、可能的互動方式以及時間演進的邏輯。
2. 技術架構:自回歸模型 (Autoregressive Model)
這是實現時間連續性的關鍵。「自回歸」的意思是「依賴於自身過去的輸出」。
- 運作方式: 當Genie 3要生成下一幀畫面時,它的輸入不僅僅是您最初的文字提示,還包括它自己剛剛生成的前幾幀畫面。
- 類比: 這就像寫句子時的「自動補完」。要預測下一個詞,AI會看你已經寫好的整個句子,而不只是一個詞。同理,Genie 3 要「畫」出下一幀,它會看已經「畫」好的前面所有畫面,確保動作是連貫的,而不是突然跳躍。這就是為什麼它的世界能維持數分鐘的邏輯一致性。
3. 互動的關鍵:潛在動作模型 (Latent Action Model)
這是實現「可玩性」與「互動」的魔法。當您在生成的世界中進行操作(例如,透過鍵盤或控制器下達「向左走」的指令)時,系統是如何理解並反應的?
- 動作編碼: Genie 3 並不直接理解「W鍵」或「手把的左搖桿」。它有一個模型能將這些具體的玩家輸入,轉譯成一個抽象的「潛在動作」向量。這個向量代表了在那個虛擬世界中有意義的動作概念,例如「向著攝影機方向移動」、「跳躍」等。
- 結合預測: 在生成下一幀畫面時,自回歸模型會將三個主要資訊結合起來:
- 原始文字提示 (定義了世界的基本樣貌)。
- 過去的畫面 (確保時間與空間的連貫性)。
- 當前的潛在動作 (決定了畫面該如何因應玩家的互動而改變)。
總結運作流程:
- 輸入提示 (Prompt): 您輸入「一座漂浮在雲端上的古代城堡」。
- 初始生成 (Generation): Genie 3 的影片生成部分(類似其兄弟模型 Veo 3)根據提示,創造出這個場景的第一幀畫面。
- 進入互動循環 (Interactive Loop - 每秒24次):
- 接收動作: 系統偵測到您的「向前走」指令。
- 轉譯動作: 潛在動作模型將指令轉譯成一個代表「前進」的抽象數據。
- 預測下一幀: 自回歸模型看著「城堡」這個主題、看著前一幀的畫面、再結合「前進」這個動作數據,計算出最合乎邏輯的下一幀畫面應該是什麼樣子(例如,城堡的門變得更近了,周圍的雲朵在移動)。
- 輸出畫面: 顯示新生成的這一幀。
- 持續循環: 這個循環以極高的速度(每秒24次)不斷重複,從而創造出您看到的流暢、即時且可互動的虛擬世界。當您輸入「世界事件」如「天空變成紅色」,這個新提示會被加入到模型預測的依據中,從而改變後續生成的畫面。
因此,Genie 3 的原理是一種結合了強大影片生成能力、對世界動態規則的深刻理解、以及即時互動指令轉譯的複雜AI系統。它不是在檢索資料,而是在持續不斷地進行「有根據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