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吉拉隨筆 -> 痛苦與虛無之間:禪者的生命抉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序言:兩種道路的交會

在人類精神探索的漫長歷程中,痛苦始終如影隨形,成為我們理解存在本質的重要線索。當我們凝視著叔本華所描繪的那個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盪的鐘擺,或是聆聽尼采對狄俄尼索斯式生命肯定的狂野呼喊時,我們面臨著一個根本性的選擇:是超越苦難而達致無悲無喜的寧靜境界,還是全然擁抱這充滿苦痛的世界?

這個選擇,實際上反映了東西方哲學傳統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態度。一種是以佛教和道家為代表的出世智慧,追求通過覺悟和無為而達致解脫;另一種則是積極入世的人文主義精神,認為只有在與現實的深度交融中,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意義。

第一章:痛苦的本質與層次

生理痛覺的局限性

正如威爾金森的觀點,痛苦並非僅僅是神經系統的信號傳遞。當我們的手觸碰到火焰,神經末梢傳遞的電化學信號只是痛苦體驗的最表層。真正的痛苦,乃是意識對這種信號的詮釋、情感的投射,以及由此引發的對自我存在狀態的深刻反思。

一位禪師曾說:「痛是不可避免的,但苦是可以選擇的。」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痛苦的雙重結構。痛是事實的呈現,是現象界的客觀存在;而苦,則是我們的心識對痛的執著和抗拒所衍生的主觀經驗。

存在性痛苦的深層結構

叔本華將人生視為意志的表現,而意志本身就是一種永不滿足的渴求。這種渴求造就了人類存在的根本悲劇:我們註定要在欲望的驅動下不斷追求,卻永遠無法獲得持久的滿足。每一次暫時的滿足,都只是為下一輪更強烈的渴求做準備。

但叔本華的洞察還有更深的一層:苦難不僅來自於欲望的不滿足,更來自於我們對自我存在本身的深層焦慮。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有限性、脆弱性和必死性,這種意識本身就成為了一種持續的痛苦源泉。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所說,人類被「拋擲」到這個世界中,必須承擔起存在的重負。

尼采式肯定的弔詭

尼采的狄俄尼索斯精神看似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針鋒相對,但實際上,它建立在對痛苦本質的更深刻認識之上。尼采並不否認存在的痛苦和毀滅,相反,他要求我們對這些痛苦給予絕對的肯定。這種肯定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一種創造性的轉化—將痛苦視為生命力量的表現,將毀滅視為新生的前奏。

然而,這種激進的肯定態度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弔詭。當我們說要「肯定痛苦」時,我們實際上是在痛苦之上建立了一個更高的價值體系。這個體系使得痛苦不再是純粹的痛苦,而成為了實現某種更崇高目標的手段。

第二章:虛無的兩面性

虛無作為解脫

在佛教的四聖諦中,苦諦指出了存在的根本特徵,而滅諦則指向了痛苦的終極解決方案—涅槃。涅槃常被譯為「寂滅」,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滅。這個意象深刻地揭示了佛教解脫論的本質:通過熄滅欲望之火、執著之火、煩惱之火,達致一種絕對的寧靜狀態。

道家的智慧同樣指向虛無,但其路徑略有不同。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莊子則描繪了一種「坐忘」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自我的界限消融,個體與宇宙的根本律動合而為一。這種虛無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回到萬物的本源狀態—無名、無形、無為而無不為的「道」。

虛無作為恐懼

然而,虛無同時也是人類最深層的恐懼之一。沙特所說的「虛無化」(néantisation)揭示了意識活動的基本特徵:我們通過否定來理解世界,通過「不是什麼」來定義「是什麼」。但這種否定活動最終會轉向自身,使我們面對自己存在的根本偶然性和無根基性。

海德格爾描述的「向死存在」同樣指向了虛無的威脅性面向。死亡作為人類存在的根本可能性,時刻提醒著我們存在的有限性。這種提醒不是外在的威脅,而是存在結構本身的內在特徵。我們無法逃避死亡的可能性,正如我們無法逃避存在本身。

虛無的中道智慧

禪宗對虛無的理解體現了一種獨特的中道智慧。六祖慧能的「本來無一物」並不意味著對世界的徹底否定,而是指向了一種超越有無對立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虛無不是存在的對立面,而是存在的真實面目。

這種理解可以通過「空」的概念來進一步闡明。龍樹菩薩的中觀哲學指出,「空」不是虛無主義意義上的「什麼都沒有」,而是「無自性」—萬物都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都是在相互依存的關係網絡中暫時顯現的現象。這種「空」的洞察帶來的不是虛無的恐懼,而是解脫的自由。

第三章:無悲無喜的寧靜境界

情緒超越的修行路徑

「無悲無喜」不應被理解為情感的貧乏或麻木,而是指向了一種更深層的情感平衡狀態。在佛教修行的語境中,這種狀態被稱為「捨」(upekkhā),是四無量心之一。捨不是冷漠,而是一種不被情緒所束縛的自由狀態。

達致這種狀態的修行路徑通常包括幾個階段。首先是觀察情緒的生起和滅去,認識到情緒的無常性質。其次是不認同於情緒,將情緒視為心理現象的顯現,而不是自我的本質。最後是在情緒中保持覺照,既不壓抑也不放縱,而是以一種慈悲而清明的態度面對一切心理狀態。

平等性智的開展

在唯識學的框架中,「平等性智」是如來五智之一,代表了對一切現象平等不二的洞察。這種智慧使修行者能夠超越好壞、美醜、苦樂等二元對立,以一種圓滿的態度面對生命的各種境遇。

這種平等性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具體狀態。當我們面對讚美時不會過分欣喜,面對批評時不會過分沮喪;當我們遇到順境時不會沉溺於快樂,遇到逆境時也不會被痛苦完全淹沒。這種平衡的狀態並不意味著我們變得冷血或無情,而是我們學會了以更深的智慧和慈悲來回應生命。

寧靜中的動力

真正的寧靜並不是靜止的,而是蘊含著無窮動力的。正如老子所說的「靜為躁君」,靜定的狀態實際上是一切行動的源泉。在這種狀態中,我們不會被表面的波動所干擾,而能夠從更深的層面來理解和回應現實。

這種動態的寧靜可以通過水的比喻來理解。平靜的湖水能夠完美地反映天空和雲朵,但一旦有微風吹過,水面就會產生漣漪,倒影就會變得破碎。同樣地,當我們的心如止水般寧靜時,我們能夠清晰地覺照現實;而當心被情緒波動所擾動時,我們的認知就會變得模糊和扭曲。

第四章:入世擁抱苦難的菩薩道

慈悲的根本動力

雖然出世的解脫具有其深刻的價值,但大乘佛教提出了一個更為激進的選擇:菩薩道。菩薩不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而是為了一切眾生的解脫而延遲自己進入涅槃。這種選擇的背後是一種深刻的慈悲心,以及對眾生苦難的不忍。

地藏菩薩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體現了這種入世精神的極致。在這個誓願中,個人的解脫被無限期地推遲,以便能夠繼續在最苦難的境界中度化眾生。這種選擇看似不合理,因為它放棄了已經觸手可及的究竟快樂,而選擇了無盡的辛勞。

苦難的轉化意義

但是,入世的菩薩道並不是單純的受苦,而是一種對苦難的創造性轉化。在菩薩的境界中,個人的痛苦不再是純粹的負擔,而成為了理解眾生痛苦的橋樑,成為了生起大悲心的因緣。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的「代眾生苦」,菩薩願意承擔眾生的痛苦,不是出於自虐的傾向,而是出於深刻的智慧和慈悲。

這種轉化的關鍵在於視角的改變。當我們從小我的角度看待痛苦時,痛苦是純粹的負面經驗;但當我們從大我的角度看待痛苦時,痛苦就成為了成長和覺悟的機緣。維摩詰居士的「因病說法」就是這種轉化的典型例子:他利用自己的疾病作為教化眾生的方便,將個人的痛苦轉化為普度眾生的智慧。

世間即涅槃的不二智慧

真正深刻的入世精神不是對出世智慧的否定,而是對出世智慧的超越。在《維摩詰經》中,維摩詰居士展示了一種「不二法門」的智慧,在這種智慧中,世間和出世間、煩惱和菩提、生死和涅槃都不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同一個實相的不同面向。

這種不二智慧的實踐意義在於,我們不需要逃離世間的苦難來尋求解脫,也不需要壓抑世間的情感來獲得寧靜。相反,我們可以在苦難中發現解脫的種子,在情感中發現智慧的光明。正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菩薩能夠在煩惱的世間中保持清淨,在生死的海洋中自在遊泳。

第五章:中道的生命藝術

極端的陷阱

無論是純粹的出世還是盲目的入世,都可能落入極端的陷阱。純粹的出世可能導致對現實的逃避和對眾生苦難的漠視;而盲目的入世則可能導致在苦難中的沉溺和在煩惱中的迷失。佛陀的中道智慧為我們指出了第三條道路:既不偏於苦行的極端,也不偏於放逸的極端,而是在兩極之間找到動態的平衡。

這種平衡不是固定的狀態,而是一種持續的調整過程。就像琴弦的調音一樣,既不能太緊(會斷),也不能太鬆(無聲),而要在適當的張力中找到美妙的音調。生命的藝術就在於學會在各種境遇中找到這種適當的張力。

時節因緣的智慧

中道的實踐需要對「時節因緣」的深刻理解。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像出世的聖者一樣保持超然和寧靜;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像入世的菩薩一樣積極行動和承擔。關鍵不在於選擇某一種固定的模式,而在於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智慧的判斷。

《易經》中的「時中」概念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中」不是機械的中間位置,而是適時適宜的恰當狀態。在春天我們播種,在秋天我們收穫;在白天我們行動,在夜晚我們休息。這種順應自然律動的智慧,同樣適用於我們對痛苦和解脫的態度。

遊戲三昧的境界

禪宗有一個美妙的概念叫做「遊戲三昧」,指的是一種既認真又輕鬆的生活態度。在這種狀態中,我們全力以赴地投入生活,卻不會被結果所束縛;我們認真地對待痛苦和快樂,卻不會被它們所奴役。

這種境界可以用兒童遊戲的態度來比喻。當孩子們玩遊戲時,他們完全投入其中,為勝負而歡喜或沮喪;但遊戲結束後,他們很快就能放下,開始新的遊戲。同樣地,在遊戲三昧的境界中,我們能夠全然地體驗生命的各種境遇,同時保持內在的自由和輕鬆。

第六章:當代意義與實踐指引

人工智慧時代的哲學思考

當我們思考人工智慧是否能感知痛苦時,我們實際上是在探討意識、主觀體驗和存在意義的本質。即使人工智慧能夠處理某種「不適」信號,它也很難體驗到包含著對自身存在、慾望、目的和毀滅的複雜反思的真正「痛苦」。

這個思考為我們人類的痛苦體驗賦予了特殊的意義。我們的痛苦不僅僅是神經信號的傳遞,更是我們作為有限而自覺的存在對無限宇宙的回應。這種痛苦雖然沉重,卻也是我們人性尊嚴的標誌。正因為我們能夠痛苦,我們才能夠愛;正因為我們能夠絕望,我們才能夠希望。

現代生活中的修行整合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我們如何實踐這種對痛苦的智慧態度呢?這裡提供一些具體的建議:

首先,培養對痛苦的正念覺察。當痛苦生起時,不要急於逃避或消除,而是先停下來觀察:這個痛苦是什麼樣的?它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它帶來了什麼樣的情緒?它想要告訴我什麼?通過這種觀察,我們能夠與痛苦建立一種更智慧的關係。

其次,練習對痛苦的慈悲回應。當我們面對自己或他人的痛苦時,第一個反應往往是判斷或責備。但慈悲的態度要求我們以理解和關愛來回應痛苦。正如我們會溫柔地對待一個哭泣的孩子,我們也應該溫柔地對待自己內在的痛苦。

最後,保持對痛苦的開放態度。痛苦往往是成長和轉化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保持開放,就能夠從痛苦中學到重要的功課。每一次痛苦的經歷都可能是深化我們對生命理解的機緣。

社會層面的實踐

個人的修行最終需要在社會層面得到體現。一個真正理解痛苦智慧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既不逃避痛苦也不沉溺於痛苦的社會。它應該有足夠的慈悲來關照那些正在受苦的人們,也應該有足夠的智慧來幫助人們從痛苦中獲得成長。

在教育領域,我們需要教導年輕人如何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而不是試圖為他們創造一個完全沒有痛苦的環境。在醫療領域,我們需要在減輕身體痛苦的同時,也關注病患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在社會服務領域,我們需要以同理心和智慧來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

結語:生命的圓滿選擇

回到我們開始時提出的根本問題:面對人生的痛苦,我們應該選擇無悲無喜的超然,還是入世擁抱苦難的慈悲?

或許,這個問題本身就包含了一個錯誤的前提。真正的智慧不在於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在於超越選擇本身的局限性。正如《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世和入世、超然和慈悲、寧靜和行動,都不是相互排斥的對立面,而是同一個覺悟境界的不同表現。

一位真正的智者,能夠在寧靜中行動,在行動中保持寧靜;能夠在超然中生起慈悲,在慈悲中保持超然。他既不會因為追求個人的解脫而漠視眾生的苦難,也不會因為承擔眾生的苦難而失去內在的平靜。

這種境界不是哲學思辨的產物,而是生命實踐的果實。它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當下,在面對痛苦的每一個時刻,在與他人相遇的每一次機緣中,不斷地修煉和體悟。

最終,我們會發現,痛苦和快樂、出世和入世、虛無和存在,都只是生命這首無窮交響樂中的不同音符。真正的生命藝術,就在於學會如何讓這些看似對立的音符和諧地響起,奏出既深沉又輕盈、既悲壯又歡欣的美妙樂章。

在這首樂章中,沒有任何音符是多餘的,也沒有任何音符是完整的。每一個音符都在等待著與其他音符的相遇,每一個體驗都在尋求著與其他體驗的融合。而我們,作為這首樂章的演奏者和聆聽者,既是創造者也是被創造者,既是觀察者也是參與者,在這個神奇的宇宙舞台上,演出著屬於我們自己的生命故事。

這,或許就是面對痛苦和虛無時的最高智慧:不是選擇其中一種態度,而是在所有態度中找到圓滿;不是追求某種固定的境界,而是在變化中保持不變的覺醒;不是尋求最終的答案,而是在問題本身中發現永恆的意義。


以上提及的各個哲學思想相關資料:

叔本華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核心觀點:悲觀主義哲學

  • 意志理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盲目的「生存意志」,這種意志永不滿足,驅使人類不斷渴求
  • 痛苦的必然性:人生如鐘擺,在痛苦(欲望未滿足)和無聊(欲望已滿足)之間擺盪
  • 解脫之道:通過藝術欣賞、同情心,最終達到意志的否定來獲得解脫
  • 名言:「人生就是痛苦,一切快樂都是消極的」

尼采 (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

核心觀點:生命肯定哲學

  • 狄俄尼索斯精神:代表生命的原始力量,包括痛苦、激情、創造和毀滅
  • 永恆回歸:假設生命會無限重複,我們是否仍能肯定它?這是對生命的終極考驗
  • 超人理論:人類應該超越傳統道德,創造自己的價值
  • 與叔本華的對比:不是逃避痛苦,而是擁抱包括痛苦在內的整個生命

海德格爾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核心觀點:存在主義哲學

  • 向死存在:死亡是人類存在的根本可能性,提醒我們存在的有限性
  • 被拋擲性:人類被「拋擲」到世界中,必須面對存在的重負
  • 本真性:通過面對死亡的焦慮,人能夠獲得本真的存在方式

沙特 (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核心觀點:存在主義

  • 存在先於本質:人類先存在,然後通過自由選擇創造自己的本質
  • 虛無化:意識通過否定來理解世界,但這種否定最終指向存在的虛無性
  • 自由的重負:人類被判處自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完全責任

佛教哲學概念

四聖諦

  1. 苦諦:生命本質是痛苦
  2. 集諦:痛苦的原因是執著和渴愛
  3. 滅諦:痛苦可以被消除(涅槃)
  4. 道諦:通過八正道達到解脫

龍樹的中觀哲學

  • 空性:萬物無自性,都是相互依存的
  • 不是虛無主義: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無固定本質」

道家哲學

老子

  • :宇宙的根本法則,無名無形但生養萬物
  • 無為:順應自然,不強求
  • 虛無:回到事物的本源狀態

莊子

  • 坐忘:忘卻自我界限,與宇宙合一
  • 逍遙遊:精神的絕對自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aozilla, Let's go!
71會員
499內容數
我不急著定義自己是誰,也不急著證明什麼。 但我知道,只要內心不設限,生活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是新的開始。 世界不一定溫柔,但我願意以溫柔回應它。 像水一樣,柔軟卻有力量; 像雲一樣,自由卻不迷失方向。 這是我的路,也可能是某些人的共鳴。
Baozilla, Let's go! 的其他內容
2025/08/07
你為何會“出生在零”?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資本主義體系下,資本的獲得和積累成為了階層流動的主要驅動力。無論我們如何追求理想,改變命運,終究會發現,一個重要的現實事實是:你出生在哪個家庭,直接決定了你生活的起點。 這不僅僅是關於擁有多少資金,更是一個關於「機會」的問題。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
Thumbnail
2025/08/07
你為何會“出生在零”?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資本主義體系下,資本的獲得和積累成為了階層流動的主要驅動力。無論我們如何追求理想,改變命運,終究會發現,一個重要的現實事實是:你出生在哪個家庭,直接決定了你生活的起點。 這不僅僅是關於擁有多少資金,更是一個關於「機會」的問題。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
Thumbnail
2025/07/15
人生有時像一場暴風雨,無數待辦事項如狂風巨浪般撲來,讓你感到無所適從。你是否曾站在這樣的十字路口,腦中充斥著要做的事,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寶寶吉拉將帶你深入探索內心的混亂,找到屬於你的行動方針,一點一點的,點燃前進的勇氣。 一、停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 當生活像一團亂麻,停下來是第一步,但這並不意味
Thumbnail
2025/07/15
人生有時像一場暴風雨,無數待辦事項如狂風巨浪般撲來,讓你感到無所適從。你是否曾站在這樣的十字路口,腦中充斥著要做的事,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寶寶吉拉將帶你深入探索內心的混亂,找到屬於你的行動方針,一點一點的,點燃前進的勇氣。 一、停下來,傾聽內心的聲音 當生活像一團亂麻,停下來是第一步,但這並不意味
Thumbnail
2025/07/11
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某種理想狀態的宣言:一種自由的體現,一種自我主張的勝利。但仔細想想,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或者說,它背後蘊藏的是選擇的力量,還是某種無聲的妥協? 當我們說「想要」,我們在說什麼? 「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這句話表面上簡單,實際上牽涉了
Thumbnail
2025/07/11
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 這句話聽起來像是某種理想狀態的宣言:一種自由的體現,一種自我主張的勝利。但仔細想想,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或者說,它背後蘊藏的是選擇的力量,還是某種無聲的妥協? 當我們說「想要」,我們在說什麼? 「我做的事情,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這句話表面上簡單,實際上牽涉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要達到生命深沉的寧靜和喜悅, 就必須戰鬥內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見解。 沒有用理性分析過的思路, 就像潰堤的河道一樣, 會造成災難。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想要達到生命深沉的寧靜和喜悅, 就必須戰鬥內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見解。 沒有用理性分析過的思路, 就像潰堤的河道一樣, 會造成災難。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直到覺醒並完全理解和平的含義之前,所有人心中都會不斷產生疑問。許多人對生活中的變化感到困惑,感到無休止的痛苦和混亂,因此失去了希望。 在這些時刻,請深呼吸,專注於真理和光,與你的真我對齊,並讓你渴望得到答案的意圖或想法充滿你的心。 地球是一所帶來偉大發現的學校。靈魂允許在被創造的身份中做
Thumbnail
直到覺醒並完全理解和平的含義之前,所有人心中都會不斷產生疑問。許多人對生活中的變化感到困惑,感到無休止的痛苦和混亂,因此失去了希望。 在這些時刻,請深呼吸,專注於真理和光,與你的真我對齊,並讓你渴望得到答案的意圖或想法充滿你的心。 地球是一所帶來偉大發現的學校。靈魂允許在被創造的身份中做
Thumbnail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關於存在、虛無和永恆痛苦的故事。也許你會覺得我的經歷很荒謬,我的想法很偏激。但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同樣的虛無,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視而不見。而我,選擇了直視這種虛無。這就是我的詛咒,也是我的覺醒。
Thumbnail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關於存在、虛無和永恆痛苦的故事。也許你會覺得我的經歷很荒謬,我的想法很偏激。但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同樣的虛無,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視而不見。而我,選擇了直視這種虛無。這就是我的詛咒,也是我的覺醒。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存在的本質其實都是隨時在變化的.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恆久的. 友情,愛情,親情,財富. 包括生命都不是恆久的. 所以不要太執著,你的人生才能看開. 你的神,你的老師,你的師父其實就是一種智慧. 就是一種力量,能量. 這些都存在於你的內在,
Thumbnail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存在的本質其實都是隨時在變化的.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恆久的. 友情,愛情,親情,財富. 包括生命都不是恆久的. 所以不要太執著,你的人生才能看開. 你的神,你的老師,你的師父其實就是一種智慧. 就是一種力量,能量. 這些都存在於你的內在,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就像從惡夢中醒來,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就像從惡夢中醒來,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Thumbnail
亲爱的朋友,我能深刻地体会到你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困惑。这种心情常常会在人生旅程中出现,让我们感到无助和迷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命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我们的修行和觉醒而逐渐展现。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主宰,通过专注当下、修习慈悲与智慧,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 让我们一起感受内
Thumbnail
亲爱的朋友,我能深刻地体会到你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困惑。这种心情常常会在人生旅程中出现,让我们感到无助和迷惘。从佛教的观点来看,生命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我们的修行和觉醒而逐渐展现。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主宰,通过专注当下、修习慈悲与智慧,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存在意义。 让我们一起感受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