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特色美食、風土民情、特殊文化是吸引旅客想前往的動力,大地孕育各種豐富食材,搭配各民族代代相傳的料理方法,造就了各國獨有的美食,因此要理解陌生的國度,食物是最佳捷徑。
歐巴桑最近剛從南韓首爾旅遊回來,品嘗了多種韓式料理,像是辣炒年糕、韓式炒飯、豬肉湯飯、蔘雞湯…等,顛覆了一般人對韓國食物都很辣的印象,旅行期間吃喝得太開心造成胖了一圈的困擾,帶回最不想要的伴手禮就是身上的肥肉…
滿是對韓式美食的幸福回憶,好奇想知道這些美味料理的背後有沒有什麼故事呢?
因此到圖書館借閱了韓國知名美食家與專欄作家黃教益的《韓國飲食的素顏:從泡菜到蔘雞湯,形塑韓國飲食文化的100個事典》,也借了集結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外語導遊等多種厲害角色於一身的曹銘宗老師,他的知名台灣美食書籍《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在韓國與臺灣看似平凡的食物,竟都蘊含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讀完都不禁感嘆:「原來如此」!
一、 書籍介紹

書名: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作者:曹銘宗
繪者:林哲緯
這本書主要分為「食物的語源考察」、「美食的前世今生」及「飲食習慣與文化結構」等三部份,透過語言與歷史的角度,揭開台灣美食的命名祕密與文化意涵。
- 食物的語源考察
曹銘宗作者用認真的研究精神進行台灣食物的語源考察,包括了歐美外來語、東南亞外來語、日本語、古漢語、原住民語等,帶領讀者追溯台灣常見小吃名稱的來源。
例如在台灣南部,番茄的俗稱是「柑仔蜜」,中研院台史所者翁佳音表示台語「柑仔蜜」源自菲律賓語。泉州人把菲律賓呂宋島的水果番茄帶回原鄉和南台灣,所以在金門及泉州稱為「柑仔得」,南部叫「柑仔蜜」。
菠菜的台語是「菠蔆仔」,保留了古漢語對外來蔬菜的音譯名稱。約西元七世紀,菠菜從中亞或西亞原產地,經由絲綢之路上的尼泊爾傳到中國。在台灣。波菜由漢人移民引進,清代文獻稱之「菠蔆」、「菠蔆仔」(台語發音)。菠菜性喜冷涼氣候,<台灣通史>中說:「菠蔆..台南謂之長年菜,以度歲須食之也」。 長年菜象徵長壽,台灣南部的長年菜是波菜,連紅根帶綠葉一起煮食;但台灣北部以下至嘉義,及宜蘭花東地區,長年菜是指葉片又長又大的芥菜(刈菜)。原來除夕夜團圓飯,每個人都要吃1整株長年菜也就是波菜的習俗,是台灣南部人限定!
- 美食的前世今生
曹銘宗作者從食物名稱探究文化與歷史。
例如「牛肉麵」在台灣已成具代表性的麵食之一,戰後初期台灣民間很少人吃牛肉,但外省族群無此忌諱。美食家梁幼祥在<滋味>一書中,提到台灣牛肉麵的起源:「台大教授逯耀東說源自岡山外省老兵,但也有人說源自台北中華路,不論如何,確是老兵退伍後,為了謀生在麵攤上精調出來的美味。」
台灣的「蚵仔煎」,一般說是源自閩南小吃,但在台南另有傳說:一六六一年,鄭成功軍隊登陸台南,與荷蘭軍隊交戰期間,因糧食不足就地取材,以番薯粉和其他穀物打漿,混雜海產、肉類、青菜等,以油鍋煎成餅,此即蚵仔煎的原型。蚵仔煎從此在台灣被發揚光大。
在「粉絲與冬粉」篇中,粉絲與冬粉常被混淆的原因,華語的「粉絲」就是台語的「冬粉」,冬粉的冬從何而來?作者在日本時代的<台日大辭典>找到「山東粉」詞條:中國山東省用綠豆粉作的麵條,又稱「東粉」。台灣醫生作家陳耀昌表示他小時候在台南聽到大人講冬粉的台語就是「山東粉」。
- 飲食習慣與文化結構
書中亦涉及台灣飲食文化的社會層面,如辦桌的文化根源、素食與蔬食文化的未來潛力、節慶食物背後的吉祥寓意與傳統習俗。

書名:韓國飲食的素顏:從泡菜到蔘雞湯,形塑韓國飲食文化的100個事典
作者:黃教益
譯者:蕭素菁
本書以100 個主題,探討韓國飲食文化中的不同面向,從基本的米飯、小菜到御廚大菜,從農漁村到大都市的飲食差異,從本土飲食到外來食物等,書中會看到許多熟悉的食物名稱,解答對韓國食物的許多疑惑,100個短篇幅適合利用零碎時間閱讀認識韓國飲食文化。
「炒飯篇」中,在朝鮮時代以前,韓半島上的居民還不會做炒飯,因為沒有炒鍋之類的料理器具,炒飯是華僑傳入韓半島的食物。韓國的米是蓬萊米種,米粒較圓具黏性,做炒飯會像年糕狀,醬料無法均勻散開,副食材只集中在一側。在韓國的中華料理餐廳,會用黑色炸醬來彌補炒飯在米和油的口感及味道的不足,所以炒飯會拌入黑色榨醬一起吃,在中華料理餐廳點炒飯,會附贈炒碼湯,很韓國式的炒飯組合。
在「雞蛋篇」中提到,蛋雞大致分為白色蛋雞和褐色蛋雞,韓國人偏好褐色蛋雞,因1991年代當時,雞蛋業者把褐色雞蛋宣傳為本土雞蛋所導致的現象。另一個原因為褐色蛋雞有褐色羽毛可以當成土雞販賣。韓國人對於本土食物相當執著,因此市面上幾乎都是褐色蛋殼的雞蛋。
「年糕篇」中介紹韓民族長期過著以部落為單位的生活,部落的結合是以血緣為基礎,相同譜系的人們會一起煮飯。韓民族的先祖們會把穀物粉蒸熟做成年糕,然後大家圍坐著一起吃。年糕被視為共同體食物的原因。韓國人在中秋節或農曆年等節日,都會做年糕,或者至少買年糕來吃。
二、 書籍比較
- 食物分析-
《蚵仔煎的身世》:著重食物名稱的來源與語言學考據,透過語言演變的觀點,追本溯源解開台灣飲食名稱的身世之謎。
《韓國飲食的素顏》:解析韓國飲食結構、歷史、政治經濟影響到外來文化融合等,揭露了諸多不為人熟知的背景故事。
- 書籍風格-
《蚵仔煎的身世》:從食物名稱語言探究文化底蘊,搭配彩色繪圖,適合深入閱讀。
《韓國飲食的素顏》:從食物看韓國歷史與族群認同,內容多元短篇章適合快速閱讀。
- 作者背景-
《蚵仔煎的身世》:曹銘宗為資深文化記者與文史研究者,長期關注台灣日常文化中的語言故事與文化書寫,其著作已超過四十本,橫跨台灣食物、歷史、民俗與語言。他筆下的台灣,有濃厚的人情味與記憶。
《韓國飲食的素顏》:黃教益(황교익)是韓國知名美食家與專欄作家。他對古代文獻中的飲食記載如數家珍,透過100個韓國飲食主題,帶領讀者深入了解現代韓國人不只吃什麼,更明白為什麼這樣吃。
三、 心得
許多看似平常的食物背後,其實蘊含著政經影響下的歷史,韓食文化跟台灣一樣深受各國文化薰陶。
受日本影響-日本殖民韓半島時期對韓食文化影響深遠。以韓國人愛吃三層肉為例,這源自1960-70年代韓國發展大規模養豬產業,為出口日本而飼養。當時韓國投入大量人力、土地,還要處理養殖場的排泄物。日本買走大量上等部位後,剩下的五花肉、豬蹄、內臟等次級部位,反而逐漸成為韓國飲食的基本食材,販售這類料理的店家也應運而生。在台灣也有引進多家知名韓式烤肉店。
受中國影響-炸醬麵(자장면)、炒馬麵(짬뽕)和糖醋肉,都是在韓國廣受歡迎的中華料理。1883年仁川港正式開港後,1884年開設仁川清租界,「仁川區唐人街」是韓國目前最大、最古老的唐人街,這次旅遊在仁川唐人街的中式餐館點了韓式炒飯搭配黑色炸醬一起吃,附贈炒碼清湯,獨特的韓式炒飯組合。
受美國影響-部隊鍋(부대찌개)則是美國文化的影響,將美軍部隊供應的火腿和香腸,加入泡菜一同燉煮。這道料理象徵著韓國人克服韓戰後艱困歲月的智慧。
如果是對台灣食物名稱的演變與語言文化感興趣,《蚵仔煎的身世》這本書從語言切入探究美食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呈現台灣庶民美食的精神與文化意涵。缺點是著重介紹台灣北部美食餐廳,尤其是基隆廟口多種獨特小吃,讓台灣南部讀者看的到吃不到,只好規劃北部小吃之旅了~
如果是想快速而多元地認識韓國飲食文化背後的歷史故事、社會變遷與文化意涵,《韓國飲食的素顏》這本書以輕巧短篇編排,適合兼具趣味與知識性的閱讀。缺點是整本書皆文字敘述,僅搭配少量黑白照片沒有食物美照,就在閱讀效果上稍嫌不足,只好親自飛趟韓國品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