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經
常常有人問我,在日本住了十五年,覺得日本和台灣的生活差別最大在哪裡?我不敢說自己懂什麼大道理,但若從小市民的日常開銷來看,差別其實就藏在「薪水到底被吃住花掉多少」。
台灣:八成都吞進去了
朋友老家在台北,爸媽到現在還住在那裡。每次跟他們聊天,話題十之八九還是「錢不夠花」。台灣平均薪水看似有三、四萬,但實際到手,扣掉房租或房貸、水電瓦斯、三餐飲食,基本上八成都沒了。剩下兩成要養小孩、孝順父母、偶爾請自己吃一頓好的,根本捉襟見肘。
有一次朋友媽半開玩笑說:「我們不是月光族,我們是月初就光族。」這句話聽起來好笑,其實心酸。台灣人不是不努力,而是薪水本來就不高,吃住卻貴得要命。美國:三成就差不多
美國打拼十多年的朋友,常常跟我分享當地的狀況。當然,美國城市差異很大,紐約和德州不一樣,但大體來說,吃住支出大概占薪水的三成。這讓人有點羨慕。因為你賺一百塊,花三十塊解決吃住,還有七十塊能投資、旅遊、教育、買房。雖然美國也有自己的辛苦,比如醫療很貴,但至少日常生存不是那麼壓迫。
我問過他:「那你們日子過得緊嗎?」
他回我一句:「緊歸緊,但不至於窒息。」這就是差別。
日本:吃住族的壓力
再說回我這十五年的日本生活。日本的吃住比例大概在薪水的一半上下。東京當然貴,但我住在關東郊區,房租跟物價雖不算便宜,但至少不像台灣八成都被吞掉。
然而,日本有個很特別的說法,叫做「吃住族」。意思就是薪水花在吃和住上,幾乎就所剩無幾。年輕人領個二十多萬日圓,扣掉房租十萬、交通兩三萬、餐飲費六七萬,口袋真的剩不了什麼。這樣過日子的年輕人,比比皆是。
所以,日本雖然不是台灣那種八成赤字的感覺,但「吃住族」卻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年輕人存不到錢、結婚率低、生育率低,不是沒原因。
三地比較:小市民的算盤
如果要我這個中壢出身的三個孩子的老爸來做個小結:
- 台灣:薪水八成被吃住吞掉,連喘息的空間都少。
- 日本:大概一半,但「吃住族」現象很普遍,存錢也不容易。
- 美國:吃住三成,看似最輕鬆,卻有醫療和教育這類後面的大錢要擔心。
對我們這種普通小家庭來說,差別其實就是「能不能留一點餘裕」。在日本這些年,我們三個孩子慢慢長大,雖然沒什麼大富大貴,但至少不會天天焦慮下個月怎麼過。相比起老家中壢親戚那種「房貸壓到快喘不過氣」的狀態,我其實常常覺得慶幸。
岁月静好的小確幸
當然,不管在哪個國家,日子都不會是輕輕鬆鬆的。可是如果薪水只剩下吃住,那日子就真的太單薄了。人生需要一點小確幸,比如周末帶孩子去公園野餐,偶爾全家出去旅行,甚至只是去超市買一盒不打折的草莓。
十五年下來,我學到的就是:不管吃住壓力多大,心裡一定要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和家人。因為我們過的不是數字人生,而是柴米油鹽加上一點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