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美国日本薪水吃掉的那些日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吃住經

常常有人問我,在日本住了十五年,覺得日本和台灣的生活差別最大在哪裡?我不敢說自己懂什麼大道理,但若從小市民的日常開銷來看,差別其實就藏在「薪水到底被吃住花掉多少」。

台灣:八成都吞進去了

朋友老家在台北,爸媽到現在還住在那裡。每次跟他們聊天,話題十之八九還是「錢不夠花」。台灣平均薪水看似有三、四萬,但實際到手,扣掉房租或房貸、水電瓦斯、三餐飲食,基本上八成都沒了。剩下兩成要養小孩、孝順父母、偶爾請自己吃一頓好的,根本捉襟見肘。

有一次朋友媽半開玩笑說:「我們不是月光族,我們是月初就光族。」這句話聽起來好笑,其實心酸。台灣人不是不努力,而是薪水本來就不高,吃住卻貴得要命。

美國:三成就差不多

美國打拼十多年的朋友,常常跟我分享當地的狀況。當然,美國城市差異很大,紐約和德州不一樣,但大體來說,吃住支出大概占薪水的三成。這讓人有點羨慕。因為你賺一百塊,花三十塊解決吃住,還有七十塊能投資、旅遊、教育、買房。雖然美國也有自己的辛苦,比如醫療很貴,但至少日常生存不是那麼壓迫。

我問過他:「那你們日子過得緊嗎?」


他回我一句:「緊歸緊,但不至於窒息。」這就是差別。


日本:吃住族的壓力

再說回我這十五年的日本生活。日本的吃住比例大概在薪水的一半上下。東京當然貴,但我住在關東郊區,房租跟物價雖不算便宜,但至少不像台灣八成都被吞掉。

然而,日本有個很特別的說法,叫做「吃住族」。意思就是薪水花在吃和住上,幾乎就所剩無幾。年輕人領個二十多萬日圓,扣掉房租十萬、交通兩三萬、餐飲費六七萬,口袋真的剩不了什麼。這樣過日子的年輕人,比比皆是。

所以,日本雖然不是台灣那種八成赤字的感覺,但「吃住族」卻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年輕人存不到錢、結婚率低、生育率低,不是沒原因。

三地比較:小市民的算盤

如果要我這個中壢出身的三個孩子的老爸來做個小結:

  • 台灣:薪水八成被吃住吞掉,連喘息的空間都少。
  • 日本:大概一半,但「吃住族」現象很普遍,存錢也不容易。
  • 美國:吃住三成,看似最輕鬆,卻有醫療和教育這類後面的大錢要擔心。

對我們這種普通小家庭來說,差別其實就是「能不能留一點餘裕」。在日本這些年,我們三個孩子慢慢長大,雖然沒什麼大富大貴,但至少不會天天焦慮下個月怎麼過。相比起老家中壢親戚那種「房貸壓到快喘不過氣」的狀態,我其實常常覺得慶幸。

岁月静好的小確幸

當然,不管在哪個國家,日子都不會是輕輕鬆鬆的。可是如果薪水只剩下吃住,那日子就真的太單薄了。人生需要一點小確幸,比如周末帶孩子去公園野餐,偶爾全家出去旅行,甚至只是去超市買一盒不打折的草莓。

十五年下來,我學到的就是:不管吃住壓力多大,心裡一定要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和家人。因為我們過的不是數字人生,而是柴米油鹽加上一點點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子良太郎的沙龍
2會員
40內容數
感謝大家,也謝謝每一個點讚與追蹤,對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 我會繼續用平實的筆觸記錄在日生活的點滴,希望未來也能陪你走一段文字的路。🙏
2025/08/21
很多朋友跟我聊起印度,第一反应都是:「市场大、人口多、年轻劳力多、英文普及,未来潜力无穷啊!」 听起来是不是很梦幻? 但,抱歉,我要泼点冷水。 十六年的印度经商经验告诉我:如果你带着这样的美好想像去印度,那结果多半是三年后光着屁股回国。 我当年在印度常驻三年,还做过中兴印
Thumbnail
2025/08/21
很多朋友跟我聊起印度,第一反应都是:「市场大、人口多、年轻劳力多、英文普及,未来潜力无穷啊!」 听起来是不是很梦幻? 但,抱歉,我要泼点冷水。 十六年的印度经商经验告诉我:如果你带着这样的美好想像去印度,那结果多半是三年后光着屁股回国。 我当年在印度常驻三年,还做过中兴印
Thumbnail
2025/08/18
有時候,我們平凡人總覺得,軍事演習離自己很遠,電視新聞裡的飛機、艦艇、將軍們,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故事。但最近台北發生的一場「異例的國際演習」,卻讓我這個小市民也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6月初,在台北市,一場名為「台灣海峽防衛機上演習2025」的民間活動登場。光聽名字,就覺得有點嚴肅,好像要翻開地圖
2025/08/18
有時候,我們平凡人總覺得,軍事演習離自己很遠,電視新聞裡的飛機、艦艇、將軍們,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故事。但最近台北發生的一場「異例的國際演習」,卻讓我這個小市民也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6月初,在台北市,一場名為「台灣海峽防衛機上演習2025」的民間活動登場。光聽名字,就覺得有點嚴肅,好像要翻開地圖
2025/08/17
大家好,我是金子良太郎。四十歲出頭,在仙台生活了十幾年,有個日本老婆,家裡還有三個娃,平常日子就是接送孩子、陪老婆買菜、順便在這裡寫寫生活見聞。算不上什麼大人物,就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小日子。今天想和大家聊一樁最近在新聞裡鬧得不小的事——富士山下的中國人砍樹事件。 事情的來龍去脈 有個中國
Thumbnail
2025/08/17
大家好,我是金子良太郎。四十歲出頭,在仙台生活了十幾年,有個日本老婆,家裡還有三個娃,平常日子就是接送孩子、陪老婆買菜、順便在這裡寫寫生活見聞。算不上什麼大人物,就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小日子。今天想和大家聊一樁最近在新聞裡鬧得不小的事——富士山下的中國人砍樹事件。 事情的來龍去脈 有個中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你曾好奇過台灣最富有和最貧窮的地方在哪裡嗎?讓我們一同踏上這趟橫跨台灣貧富差距的驚奇之旅,探索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你曾好奇過台灣最富有和最貧窮的地方在哪裡嗎?讓我們一同踏上這趟橫跨台灣貧富差距的驚奇之旅,探索隱藏在數字背後的真實故事
Thumbnail
出國這些年想了很多,但很多時候還是不明白如何取捨。 從薪水、退休、工作環境、交通、醫療等方面比較了臺灣、德國和日本的生活選擇。
Thumbnail
出國這些年想了很多,但很多時候還是不明白如何取捨。 從薪水、退休、工作環境、交通、醫療等方面比較了臺灣、德國和日本的生活選擇。
Thumbnail
因為日幣貶到日月無光, 對於在日本工作賺日幣的我們而言, 口袋越來越薄, 感覺日子是人比黃花瘦。   但是對於日本之外國家的人而言, 卻是一個進軍日本不動產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日本業者間每天都在口耳流傳, 某棟港區塔樓被外國人買到爆, 一戶3億多的Premium頂樓Ocea
Thumbnail
因為日幣貶到日月無光, 對於在日本工作賺日幣的我們而言, 口袋越來越薄, 感覺日子是人比黃花瘦。   但是對於日本之外國家的人而言, 卻是一個進軍日本不動產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機。 日本業者間每天都在口耳流傳, 某棟港區塔樓被外國人買到爆, 一戶3億多的Premium頂樓Ocea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與日本在生活習慣中的細微不同,從筷子的形狀,手寫筆的慣用顏色,股市漲跌的代表色,批改考卷使用的符號,到公眾場所的手機鈴聲等方面。探討了背後的文化和社會差異。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與日本在生活習慣中的細微不同,從筷子的形狀,手寫筆的慣用顏色,股市漲跌的代表色,批改考卷使用的符號,到公眾場所的手機鈴聲等方面。探討了背後的文化和社會差異。
Thumbnail
生活重心 在台灣的生活、教育,最常被接受到的訊息就是, 「千萬不要浪費瑣碎的時間,未來的不痛快都是現在所成就」
Thumbnail
生活重心 在台灣的生活、教育,最常被接受到的訊息就是, 「千萬不要浪費瑣碎的時間,未來的不痛快都是現在所成就」
Thumbnail
在英國生活六、七年,遇到最多人問的問題是薪資與職涯比較。這篇文章邀請了一位跟我在英國一起讀研究所的好朋友 Shu,分享了各自過去五年的薪資與職涯生活。文章分享了薪資、開銷、工作時長、職場風格等方面的比較。
Thumbnail
在英國生活六、七年,遇到最多人問的問題是薪資與職涯比較。這篇文章邀請了一位跟我在英國一起讀研究所的好朋友 Shu,分享了各自過去五年的薪資與職涯生活。文章分享了薪資、開銷、工作時長、職場風格等方面的比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