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之世,放榜的喧嘩如瘟疫般席捲全球。倫敦街頭,紐約校園,悉尼報亭,無不被星星之火燎成一片沸騰之海。A-Level 的 A*,IBDP 的七分,這些字母與數字,儼然新世紀點石成金的魔咒,閃爍著令人暈眩的光芒。然細察這片「頂尖」星海,竟有逾一成學子摘得桂冠,其比例之巨,恰似昔日皇家園林中珍稀的孔雀,今日竟如廣場上的鴿群般尋常可見。這般「狀元」滿天飛舞,究竟是學術星空的輝煌燦爛,抑或分數迷霧中一場集體的暈眩?
此非獨香江之弊,實乃環球教育巨輪共同捲起的狂瀾。英美諸邦,A-Level 奪 A* 者,比例一路凌空飛升,如乘熱氣球直達雲霄;IB 七分滿貫,更如秋日林中菌菇,雨後便層層疊疊,蓬勃叢生。這分數膨脹之勢,非春風過野的自然生長,實為精密調控的溫室催熟成術。校際間排名暗戰激烈如羅馬競技,學府為爭奪排名榜單上光鮮的座次,不惜將評分標準層層鬆綁,柔若水波。考評機構深陷商業化泥淖,為穩固市場份額,試題設計如履薄冰,漸趨淺白直露,唯恐驚擾了付費的「顧客」。教師們在績效指標重壓下,如履薄冰,教學淪為試題攻略的精準傳授。家長們焦灼的目光更如無形之鞭,驅策著分數永不滿足的攀升。層層推力交織,共同將昔日高聳的學術標桿,一寸寸壓彎,最終匍匐於塵埃之上,曾經的學術高嶺,竟成眾人皆可輕鬆涉足的坦途。
分數貶值如通貨膨脹下的紙幣,其購買力日益稀薄。昔日一個 A,若騎士勳章般尊貴稀少,代表著真正的卓爾不群;今日 A* 滿天繁星,其光暈雖耀眼依舊,所照亮的「能力」內涵卻已悄然稀釋。更堪憂者,是教育土壤中那最珍貴養分的流失——批判性思維的稜角漸被磨平,創造力的嫩芽無處萌發。課堂淪為標準答案的複印工坊,學子們精於在既定軌跡上疾馳,卻鮮有人敢於劈開荊棘,另闢蹊徑。曾有 IB 七分才俊,於國際會議上論述氣候變化時引經據典、口若懸河,然被問及日常減碳的切實行動,竟一時語塞,目光遊移如迷途之鹿——紙上宏論終究難掩實踐智慧的蒼白。高分的光環,時常映照出獨立思辨能力與現實生活智識的深重陰影。這膨脹的數字背後,藏著更為隱秘的哀愁。眾多學子焚膏繼晷,苦熬於題海戰術的深夜燈下,青春朝氣被壓縮成試卷上密佈的蠅頭小楷。他們深知,縱然傾盡全力攀上 A* 之巔,亦不過是龐大群峰中的一座尋常山頭,昔日「狀元」那獨步天下的孤絕榮耀已杳然無蹤。當學術成就的衡量標準被扁平化為一串可批量生產的符號,少年人心中那份因「獨特」而生的驕傲與內驅之火,便如風中之燭,搖曳欲熄。分數的迷瘴中,個體的稜角與熱情,正被無聲地磨蝕消解。
西諺有云:「當滿街都是將軍,誰來做扛槍的士兵?」昔日學術桂冠的稀有性,恰如北極星於航海者的意義,不僅標示頂峰的高度,更為後學照亮攀登的路徑與值得仰望的價值。今者,當 A* 與七分如秋葉般輕易飄落,漫天飛舞,學術星圖中最明亮的座標已然模糊不清。學子們縱然手握耀眼的成績單,面對浩瀚未知的未來,眼神中反而更添茫然與無所適從。這膨脹的數字迷霧,非但未能為青春導航,反令真正的才華與潛力,在均質化的虛假光暈中黯然失色。
教育之本,原在點燃心靈的燈盞,而非僅僅填滿分數的倉廩。當學術殿堂的穹頂被分數通脹的霧氣所遮蔽,我們是否該暫停歡慶的喧囂?黎明將至,迷霧終會散開,唯願那穿透雲層的第一縷曙光,能重新照亮學問的真諦——那不僅是符號的堆疊,更是思想的鋒刃、心靈的深度,以及直面真實世界時那份沉著清晰的智慧。分數的幻影再輝煌,終不及靈魂深處那盞被真理點亮的長明之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