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買得到幸福嗎?》這書名應該不用再多解釋了吧(笑)。大家應該都聽過「有錢」不一定會幸福;但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往往也是因為「缺錢」。那麼,錢與幸福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呢?這本書就是要來一探究竟。
作者佐藤一磨是日本拓殖大學政經學院的教授。他以親切易懂的文字,分享近年來關於「幸福經濟學」的研究,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解析幸福這回事。不僅探討金錢與幸福的關聯,書中還涵蓋了工作、婚姻、育兒、年齡等不同面向對幸福的影響。是本輕鬆又有趣的「幸福之書」。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從金錢、工作、家庭與年齡等角度,各挑幾個有趣的內容與大家分享。
【金錢】
首先,來談談錢與幸福的關係。
〔錢買得到幸福嗎?〕
這邊當然要先回答書名中的問題:錢買得到幸福嗎?
你或許聽過一個說法:當年收入超過七萬五千美元(約新台幣二百三十萬元)後,就算再增加收入,幸福感也不會提升。
這個說法源自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在 2010 年發表的一篇著名論文。他們發現,年收入與幸福感在初期確實呈現正相關,但一旦超過六至九萬美元這個區間(約新台幣一百八十萬至三百萬元,取中間值就是七萬五千美元),幸福感就不會再上升。換句話說,金錢所能提供的幸福感是有「上限」的。
然而,在 2023 年,康納曼與其他學者發表了新的研究。直接說結論:即使年收入超過六至九萬美元,幸福感仍會持續提升。換句話說,康納曼打臉了他過去的研究。
簡單來說,錢確實可以買到幸福。
〔幸福是比較來的〕
上面的結果,意味著社會中的富裕階層會更幸福,而其他人的幸福感則相對降低。聽起來像是廢話,然而,但這其實揭示了一個關於幸福的重要觀點:幸福是比較來的。
舉個例子: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與人民的幸福度並沒有直接關聯。這聽起來很反直覺——經濟成長不是會改善生活水準,進而帶來幸福嗎?其實不然。因為人的幸福感是「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
換句話說,如果大家的生活同時變得富足,人們反而不會特別感受到幸福。佐藤一磨就指出,「與周遭人比較時,自己處於什麼位置」會對幸福感產生重大影響,這便是所謂的「相對所得假說」。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國家 GDP 雖然持續成長,人民的生活滿意度卻沒有同步提升。因為人們總是忍不住與他人比較,甚至因經濟成長而看到更多比自己富有的人,導致即便生活品質改善了,幸福感卻沒有增加。
【工作】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工作與幸福之間的關係。
〔升上主管會變幸福?〕
工作在人生中佔了極大的一部份。因此,在職場高升,理應會讓人更幸福,對吧?
英國一項針對倫敦公務員的研究發現,職位越低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換句話說,職位較高的人往往更健康,而健康又與幸福感高度相關。乍看之下,似乎可以得出「升上主管會更幸福」的結論。
然而,這項研究的調查對象過於侷限。另一項針對全英國民間企業員工的研究卻顯示,情況正好相反。事實上,並不是升上主管後才變得健康,而是本身健康的人,更有機會升上主管。此外,這項研究還發現,人們在升上主管三年後,心理健康往往會惡化。總之,高升並不一定能提升幸福感。
日本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根據慶應義塾大學的調查,就算升上主管,人們的幸福度也不會提升;同時,不論男女,升遷幾年後的健康狀況都會惡化,與英國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書中指出,這很可能與主管職務增加、工時延長與責任加重有關。佐藤一磨因此下了結論:在日本,即使升到主管,幸福度依然不會提升,健康還會惡化。
〔妻子是主管,丈夫的幸福度會降低〕
書中還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發現:當妻子成為主管時,丈夫的幸福度會降低。詳細結果如下圖:

丈夫的幸福度(截自《錢買得到幸福嗎?》)
為什麼會這樣呢?簡單來說,對男性而言,妻子升任主管弊大於利。雖然妻子升官後收入增加,使家庭經濟更加寬裕,但她也可能因工時延長而無法分擔家務或育兒。佐藤一磨進一步指出,日本至今依然保有「男性=工作,女性=家務與育兒」的傳統觀念。因此,原本不需操心家務的男性,往往因妻子升上主管而「被迫」承擔家務,結果導致幸福感下降。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研究數據中,當妻子無業、在家擔任家庭主婦時,丈夫的幸福度最高。因為這種情況最符合傳統的性別分工;反之,當丈夫升上主管時,妻子的幸福度卻會最高。

妻子的幸福度(截自《錢買得到幸福嗎?》)
當然,這並不是女性的問題。佐藤一磨強調,這反映的是日本社會在性別角色分工上的意識,亟需「更新」。
這個概念似乎也能用來解釋,為何在性別平權意識抬頭後,有些男性反而感到更不快樂(例如韓國近年的厭女問題)。因為過去的「性別紅利」消失了。只能說,唯有整體社會觀念改變,這個問題才有真正的解方吧。
【家庭】
這段落,讓我們來聊聊家庭與幸福關聯。
〔結婚後能得到幸福嗎?〕
結婚真的會讓人更幸福嗎?還是「不婚不生,快樂一生」才是真理?讓我們直接看日本的研究結果:

已婚與單身男女的幸福度(截自《錢買得到幸福嗎?》)
結論相當明確——已婚男女的幸福度普遍較高,而單身男性的幸福度則最低。
但這是否就代表「結婚=幸福」呢?事情沒那麼簡單,這裡同樣要注意因果問題。佐藤一磨指出,單身男性的收入往往較低,工作不穩定,甚至失業的比例也較高,因此幸福感自然偏低。此外,日本仍是個相對強調男性「賺錢能力」的社會,這類人在婚戀市場上更為弱勢,也更容易保持單身。換句話說,單身男性並不是因為沒結婚而不幸福,而是因為不幸福,所以才更可能單身。
〔離婚後會變得不幸嗎?〕
談完結婚,接下來看看離婚。
離婚聽起來就像是不幸的事,對吧?其實沒那麼單純。佐藤一磨指出,離婚後大受打擊的,多半是男性。
一項法國研究發現,女性往往在離婚前,就會有數年生活滿意度低落的情況,但在離婚後逐漸恢復,甚至在兩年後,生活滿意度還比離婚前更高。相較之下,男性卻沒有這樣的恢復曲線。日本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果:

男女在離婚前後的心理健康度的變化(截自《錢買得到幸福嗎?》)
從數據來看,女性的心理健康恢復速度遠快於男性,甚至在離婚一年後就能轉為正向。
佐藤一磨解釋,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提出離婚的人大多是妻子,因此丈夫往往因突如其來的狀況而受到重創;其次,由於日本長期存在強烈的性別分工意識,離婚後,丈夫被迫開始處理原本不必做的家務,生活習慣因此大亂,進而影響身心健康。
〔弟弟的懲罰〕
「兄弟姊妹的組合」對幸福度也有影響。這裡想特別分享一個有趣的現象——「弟弟的懲罰」。簡單來說,如果第一個孩子是女生,第二個孩子是弟弟或妹妹,對長女的人生影響會截然不同。
丹麥的一項研究發現,有弟弟的長女,在三十多歲時,平均年收入比有妹妹的長女低約 2%。美國的研究則顯示,差距甚至達到 7%。而在日本,情況更為嚴重:根據慶應義塾大學的研究,有弟弟的長女年收居然比有妹妹的長女低 16%。這種負面影響,被稱為「弟弟的懲罰」。

長女的年收入比較(截自《錢買得到幸福嗎?》)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佐藤一磨提出了兩個原因:
- 父母行為模式改變
與「長女+妹妹」的組合相比,「長女+弟弟」的組合更容易讓父母傾向與同性別的孩子互動(母親偏向姐姐、父親偏向弟弟),這會強化傳統性別角色分工的意識。 - 身邊有異性,造成孩子行為改變
在有弟弟的情況下,長女往往會被期待更像「姊姊」、更符合「女生」的樣子。
這種結果讓有弟弟的長女,更容易順從傳統性別角色的期待,在學業與職業選擇上傾向文科而非理科。由於文科相關職業在現今市場上的薪資通常較低,因此就產生了所謂的「弟弟的懲罰」。
【年齡】
最後,來談談年齡對幸福度的影響。
〔人生中最不幸福的年紀,是 48.3 歲〕
一個人的幸福感,會隨著年齡不斷起伏。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大衛.布蘭奇洛爾教授分析了歐洲、亞洲、北美、南美、澳大拉西亞與非洲等 145 個國家的資料,結果顯示:幸福度與年齡的關係呈現U字型,而最低谷的平均年齡是 48.3 歲。換句話說,將近五十歲時,人往往會感到最不幸福。

人一生的幸福度變化(截自《錢買得到幸福嗎?》)
為什麼會這樣呢?佐藤一磨認為,關鍵在於「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年輕時,人對未來充滿期待,因此幸福度較高;然而到了中年,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浮現,容易對人生感到失望。但進入老年後,人們逐漸學會接受現實,甚至能因為一些意想不到的「小確幸」而感到滿足,幸福度再度回升。
此外,將近五十歲的人往往處於典型的「三明治世代」——上要照顧父母,下還得養育子女。沉重的家庭責任,也讓這個年齡層特別感到不幸福。
那麼,有沒有辦法避免這個低谷呢?答案還是「錢」。荷蘭萊頓大學的迪米塔爾.托什科夫副教授發現,如果屬於高所得階層,幸福度與年齡的關係幾乎是水平線,根本不會出現「中年低谷」。只能說錢的力量還是很強大啊!

高所得 VS 一般人的幸福度變化(截自《錢買得到幸福嗎?》)
【後記】
這本書裡的許多研究都相當有趣,讓我讀來是津津有味。比較可惜的是,書中引用的資料大多來自歐美或日本,不確定臺灣是否也呈現相同的狀況。滿好奇的,之後有機會再來找找相關研究看看囉。
這邊也想提一下,這些研究結果只是當下的「現象」,而不是絕對的「答案」。舉例來說,書中指出在日本,「已婚、家庭主婦、沒有小孩」的女性幸福度最高。這其實反映了傳統性別意識下,女性必須承擔家務與育兒的結構性問題。
佐藤一磨強調:只要社會改變,幸福的形態也會隨之改變。像是在日本,家庭主婦的幸福度高於職業婦女,但在歐洲卻出現完全相反的結果。也就是說,社會氛圍會深刻影響人們對幸福的感受。只要知道這點,就有改變的可能。
相比日本,臺灣的情況或許相對好一些,但仍能看見相似的現象。希望未來能持續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吧!
【附錄】
最後,想花點篇幅聊聊「幸福的測量方式」。不曉得大家在閱讀前面內容時,有沒有好奇過:「幸福度到底是怎麼被測量的呢?」(如果沒有這個疑問,那下面就跳過吧(笑))
在經濟學中,幸福度大多透過問卷調查來衡量,問題設計往往非常簡單,例如:
整體來說,你最近的生活是什麼感覺?是很幸福?還算幸福?還是不太幸福?
聽起來是不是超隨便?甚至會讓人懷疑:「這樣問,真的能準確測量幸福嗎?」
答案是——可以的。
研究人員會用以下四種驗證方法來確保結果的可靠性:
- 穩定性
檢驗同一位受訪者,在不同時間被問相同問題時,回答是否一致。 - 有效性
確認答案能否真實確切反映真實感受,而不是受到外部偏見影響。 - 一貫性
對照其他間接指標(例如:他人對受訪者的觀察與評價),看是否呈現相同傾向。 - 在多國之間比較的可能性
檢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這些問卷問題是否有相同的理解與詮釋。
只要經過這些嚴謹的驗證,就能藉由簡單的問答,可靠地測量出一個人的幸福感。所以,佐藤一磨就胸脯保證:這些研究結果的可信度絕對沒問題!

↓↓也歡迎大家來追蹤〈姆斯的閱讀空間〉的臉書、哀居和Podcast↓↓
姆斯的閱讀空間 FB
姆斯的閱讀空間 IG
姆斯的閱讀空間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