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買了一個便當。只吃了一、兩口,想留到晚點再吃。
沒想到,婆婆覺得「剩下的放著不好」,就直接把它丟掉了。
那一瞬間,我心裡真的愣住了。
手裡還拿著筷子,腦子裡第一個念頭是:「我的便當呢?」 接著,就是一股說不出口的心疼。
不是因為那個便當特別好吃,也不是因為它多貴。
而是我覺得:那是我花錢買來的食物,還能吃,卻被當作垃圾。 好像有人輕輕踩過了我的心意,也踩過了我對「金錢與食物要被珍惜」的堅持。
🌿 不同的「珍惜」
這件小事,讓我開始思考:什麼是「珍惜」?
在我的想法裡:
- 珍惜食物 = 吃光、不浪費。
而在婆婆的想法裡:
- 珍惜食物 = 不要留下可能壞掉的剩菜。
兩個人都在「珍惜」,只是角度完全不同。
對我來說,「丟掉」代表浪費;對她來說,「留下」反而代表不衛生。
這就是價值觀的差異。
如果沒有看懂,很容易變成誤會: 我以為她不尊重我;她可能覺得我小題大作。
🌀 情緒轉換三步驟
知道道理 ≠ 情緒就能立刻消失。
所以,我替自己設計了 情緒轉換的三個小步驟:
1️⃣ 承認感受
👉 告訴自己:「我心疼是正常的,因為我重視食物和金錢。」
2️⃣ 重新框架
👉 舊解讀:「她丟掉 = 她不珍惜 → 我被否定」
👉 新解讀:「她丟掉 = 她的習慣(乾淨、不想留剩菜),不是針對我。」
3️⃣ 行動補償
👉 對自己說:「下次我可以買小份量 / 自己收好。」
👉 並做一個小動作(喝口水、深呼吸、寫下一句心得),找回控制感。
📌 小心法金句:
- 「食物的價值我已經吸收了,不必跟剩下的糾纏。」
- 「她的習慣是她的選擇,我可以選擇自己的方式。」
- 「下次我會更聰明,今天先放過自己。」
日常中的小浪費
其實,生活裡這種場景比我們想像的多:
- 冰箱裡的水果沒來得及吃,爛掉丟掉。
- 外送買太多,最後只能進垃圾桶。
- 家人打包回來的菜,你不愛吃,結果放到壞掉。
每一次,心裡都會有一點點「浪費感」。
但如果把它都當成「我的錯」或「別人不尊重我」,我們就會一直在受傷。
學會情緒轉換,就是在這些小場景裡,慢慢放下糾結。
因為浪費總是會發生,但我們可以選擇:
- 把它當成提醒(下次買少一點)。
- 或者,當成一次練習(轉念,讓自己自在)。
小提醒給自己
- 「錢已經轉化成能量,不算白花。」
- 「她的習慣不是否定我,只是不同的思維。」
- 「下次我可以更聰明地選擇,讓浪費更少。」
「珍惜食物,也要珍惜自己的心。」
你也有過「心疼食物被浪費」的時候嗎?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