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近碳排放也成為「新戰場」了嗎?
不只是政府法令接連公告執行,企業面臨環境部的碳排列管、碳費徵收、自主減量、金融評級、客戶詢價、還有外部壓力歐盟CBAM的正式執行 ,大家都要認真看懂「淨零碳排」的影響。
你知道「碳排放」、「碳足跡」、「碳中和」、「碳交易」、「碳抵換」,這些名詞的差異嗎?這時候,需要誰能站出來,把政策、技術、戰略全部都搞能懂、應用與執行一把抓?
答案就是——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
我是CCChen,分享個人看法供參考
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 這張證照怎麼能成為企業與政策落地的「好幫手」。
一、政策急轉彎:企業別再「觀望」
台灣的淨零大戰,其實早在 2023 年就登上「政院舞台」——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鎖定 2050 淨零排放目標。接著陸續推出碳費、碳盤查制度與「碳費三子法」,明定電力與製造業為強制對象(年排放超過25,000噸 CO₂e),成為政府「真的要收碳費」的開始。
再加上金管會的新規:上市櫃公司、金融業於2025-2026年起陸續要揭露範疇1+2。並鼓勵範疇3(財務相關排放)揭露、設定減碳目標。
2024–2025 年:同族群(100 億元)在合併報表層級(子公司)完成盤查;資本額介於 50–100 億元之公司需完成個體公司盤查揭露。
2025–2026 年:50–100 億元公司在合併報表層級子公司盤查揭露;資本額 <50 億元者於個體公司層級完成揭露。
再加上CBAM(歐盟碳邊境稅)說靠櫃不設好碳排查報告就別想出口碳密集產品。
CBAM正式課徵(2026/1 起)
必須申報產品的碳排放量(需經第三方驗證)。
進口商需購買 CBAM 憑證,價格與 EU ETS 市場碳價接軌(目前約 80 歐元/噸 CO₂e)。
若出口國已有徵碳費(如台灣將在 2025 啟動碳費制度),可部分抵扣。
濃縮成一句話: 政策一變,企業就得立刻追上;再慢,就會被拋下。
二、iPAS 是什麼呢?就是那把能把「碳」變簡單的萬用刀
iPAS,全名「產業人才能力鑑定制度」,是經濟部在人才學用接軌上的一把金鑰。
其中的「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證照,目前已執行初級考試:
- 初級:強調碳盤查程序與實作,需要懂法規、排放係數、電力碳排、低位熱值,要的就是這一把「計算能力」的萬用刀。
這可不是單純唸唸書考一些專有名詞,而是真正在「企業面」上能幫忙執行碳盤查的實用技能。
三、數據說話:需求爆炸,人才缺口驚人
看看這些數字你就懂:
年度累計報考人數證照數量通過率

📌 整體(113+114 年合計)
總核發證書數:7,284 + 2,525 = 9,809 張
累積到考總人數:15,544 + 7,456 = 23,000 人
這表示:每 10 個報考者只有約 4 人真正取得證照,考題不簡單。但這 9,800 人相比於連百萬人才缺口都擋不住的市場需求,根本是杯水車薪。
更別提先前調查指出,綠領人才缺口可能高達數萬人之多。
四、為什麼企業需要這張證照的人才?三個理由幫你接地氣
- 政策合法性加成
有證照的人去盤查登錄,對主管機關來說如同有保證。查驗不怕被刁難,報告不怕被打槍。 - 搶供應鏈主導權的通行證
現在買電腦手機的客戶都會問「有認證才算數」。有這張證照代表你跟供應鏈溝通起來不再空口白話,能做碳披露報告、談 CBAM。 - 風險與商機並存的技能
未來金融機構可能給你專案額外融資、綠色色彩;或資方盯 ESG 表現也會多看你一眼。這牌不只加薪,還能加職涯安全感。
五、別只是拿證照,建議這樣執行讓人才變更強、更有用
- 案例+實戰:推產業導入「淨零實作場域」課:自己算能源、認基線、做專案,才是不怕只能在社群炫耀。
- 金融視角合體:新增 TCFD、債券標準、碳交易設計等模組,讓你不只是做碳,而能把它變成錢,進行碳交易。
- 企業內訓+認證同步:公司內訓搭配承辦人報考 iPAS 考試,讓取證人才一進公司就能上手。
六、小結:證照不是終點,而是轉型路上的關鍵跳板
總結而言,取得證照並非最終目標,而是邁向淨零轉型的起點。這張證照所代表的,不只是「我有資格」的標誌,更是一種專業能力的展現──能夠正確理解並連結國內外政策要求,進行科學化碳排放計算,設計並推動減量措施,並協助企業有效銜接國際規範與供應鏈要求。
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的價值,在於將「淨零轉型」從抽象願景落實為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與實際行動方案。唯有兼具策略規劃能力與現場執行力,才能確保台灣的淨零承諾不只是口號,而是逐步實現在每一座工廠、每一條供應鏈的具體路徑。
因此,這張證照應被視為企業與專業人士邁向淨零時代的開門鑰匙,既象徵專業認證,更代表能夠引領組織在政策、技術與國際趨勢下穩健前行。
最後依照 台灣現行法規要求 與 環境部列管企業的實際需求,整理出 5 個「為什麼需要 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的專業原因:
需要 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的五大原因
1️⃣ 法規強制盤查與登錄要求
依《氣候變遷因應法》及其子法,年排放量達 25,000 公噸 CO₂e 以上的事業單位必須依法進行年度盤查、登錄與第三方查驗(每年 4 月 30 日前上傳清冊與報告)。
這些作業涉及排放係數法、質量平衡法、直接監測法等專業計算,必須由熟悉標準(ISO 14064-1、GHG Protocol)的人才負責,否則容易出現合規風險。
2️⃣ 碳費與碳定價制度即將上路
2024 年 8 月 29 日公告的「碳費三子法」已標誌台灣正式進入碳定價時代,2025 年起碳費徵收將影響列管事業的營運成本。
企業需要專業人員精準計算排放量,規劃減碳專案來降低碳費支出,並協助申請自主減量計畫與抵換機制。iPAS 管理師正好具備這種能力。
3️⃣ 供應鏈與國際規範壓力
出口導向產業(鋼鐵、鋁、水泥、石化)面臨 歐盟 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 與國際品牌(Apple、TSMC 供應鏈)的碳足跡揭露要求。
沒有完整的碳盤查與產品碳足跡報告,產品可能被拒絕或課徵高額碳關稅。企業迫切需要能翻譯國際規範、製作產品碳足跡報告的人才。
4️⃣ 金管會揭露與永續金融規範
依金管會「永續發展路徑圖」與「金融業減碳指引」,上市櫃公司與金融機構需逐步揭露 範疇 1、2、3 排放量,並設定具體減碳目標與策略。
iPAS 管理師能協助盤查、查證、撰寫揭露報告,讓企業符合金管會與國際 TCFD、ISSB 標準的要求,避免資本市場扣分。
5️⃣ 專業人才缺口與企業內部能力不足
根據綠色人才需求調查,台灣在 2050 淨零轉型過程中,綠領人才缺口高達數十萬人,其中碳盤查與減碳策略是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許多企業雖已意識到風險,但內部缺乏懂 ISO、懂係數計算、懂報告揭露的人才;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能補上這個缺口,成為企業內部的「碳顧問」與「執行者」。
總結一句話:
台灣企業需要 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因為這張證照代表的不是「名片」,而是能確保企業 合規應對 → 降低成本 → 打通國際市場 → 強化金融韌性 → 補足人才缺口 的實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