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照現場,我一次次看見「愛」成為難以承受的重擔。許多家庭因為放不下,讓本應平靜的生命終點,被無止盡的掙扎與痛苦填滿。
我曾經照顧過一位插著鼻胃管的奶奶,她眼神裡的疲憊比病痛更深;住院後她的兒子每天在醫院和工作之間奔波,臉上的愧疚與無助,比誰都沉重。那不只是病人的痛苦,也是家屬的無盡折磨。這樣的經驗,讓我開始深思:如果有一天換成我,我希望我家少女未來面對的會是什麼?
於是我做了一個決定,在健保卡上註記安寧緩和醫療、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與不施行維生醫療。這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選擇,也是我未來能留給女兒的最後一份禮物。不同狀態下,該簽哪一份文件?

在實務上,簽署安寧或 DNR 文件,必須根據本人意識狀態與病情來判斷。
本人清醒且有表達能力:簽《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 法律依據是《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4條、第11條等規定。
- 需本人親筆簽名,並須有兩名見證人在場。
- 若本人不識字,可用印章簽署,印章與簽名效力相同。
- 此文件是預先表達自己對安寧療護的願望與意願。
本人意識模糊,且為末期病人(醫師診斷確認):簽《安寧緩和醫療同意書》
- 也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允許最近親屬代為同意安寧療護。
- 必須取得最近親屬間共識,法律上尊重家屬代表病患行使同意權。
本人意識模糊,尚未末期,但臨床呈危急狀態:簽《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DNR)
- 此為《醫療法》及衛生福利部的規範,主要用於病危時段不施行CPR。
- 由家屬簽署,代表同意不施行急救措施。
總結:
- 清醒可表達者:本人簽《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 意識不清且末期者:最近親屬簽《安寧緩和醫療同意書》。
- 意識不清非末期但病危者:家屬簽《DNR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
以上說明符合臺灣現行法律及醫療體系的操作心法和流程,是實務中常見且合法的流程。
如果需要更詳細的法律條文或做完整顧問,可向醫院倫理委員會、醫療社工或法律專業人士諮詢。
簽署流程:比想像中更簡單
想完成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或 DNR,其實並不複雜。它就像為自己規劃一份未來的保險,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就能讓自己和家人都更安心。
醫院現場簽署流程:
- 與醫師及家人討論,了解安寧緩和醫療內容。
- 填寫並親自簽署意願書。
- 醫院會協助將意願資料上傳至健保雲端系統。
- 最後會完成健保卡晶片註記,方便未來醫療時調用。
線上辦理:
- 透過衛福部的「預立醫療決定、安寧緩和醫療及器官捐贈意願資訊系統」使用自然人憑證或健保卡加讀卡機認證。
- 線上完成意願書簽署及資料登錄。
- 託管於健保系統,日後可隨時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註記。
- 急診或醫療場所即可即時調閱,家屬免於在緊急時刻被迫做決定。
這兩個步驟的方式均有官方說明,操作簡便且確保民眾的意願能直達醫療團隊,讓本人和家屬更安心。
註記完成後,可隨時透過「健保快易通 APP」查詢。未來若送急診,醫護人員能立即看到,不必再由家屬在混亂當下做出艱難決定。
我的選擇-給女兒一份安心
因為在工作中一再看見病人與家屬的掙扎,我決定將未來的選擇權交回自己手中。這份註記並不是放棄生命,而是選擇在未來,讓自己走得安穩、有尊嚴。
這份選擇,對我來說,更是一份送給少女的禮物─不拖累她,不讓她陷入愧疚與兩難,只留下愛與溫暖。
這是我在人生這趟旅程中,要為自己與家人好好的做準備。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當時間來臨時,我們都能好好道別,而不是在無盡的掙扎中互相消耗。
常見問答:你可能忽略的安寧醫療細節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安寧醫療的相關規範,這裡整理了幾個常見且重要的問題:
Q1:簽署安寧意願書,需要見證人嗎?
是的,簽署預立意願書時,必須有兩位具完全行為能力的見證人在場並簽名。不過,見證人僅需證明簽署人是本人親簽,不需負擔法律責任。
Q2:DNR 和安寧意願書有何不同?
- 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是針對單一急救項目的拒絕。
- 安寧意願書則更為完整,除了拒絕急救外,還包含拒絕插管、不施行維生醫療等選擇,並接受安寧緩和照護。
- 簡言之,DNR在法律上主要是針對心肺復甦術的拒絕,且家屬可代為決定;安寧意願書是更全面且由病人本人簽署的生前醫療決定文件,效力更強且涵蓋更多醫療選擇。兩者都具法律效力,但安寧意願書的法律保障和適用範圍更廣
Q3:本人的意願與家屬意見不同時,誰的決定優先?
依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只要病人曾簽署相關意願書,其效力凌駕於家屬的意見。因此,醫護人員應以病人本人意願為最高指導原則。
法律層面上預立醫療意願書的效力優先於家屬意見,但臨床執行時會重視家屬溝通與協調以促成共識。
Q4:如果意願書簽了,之後可以反悔嗎?
可以。簽署人可隨時自行或由其代理人,以書面方式撤回意願。這份意願書沒有期限,除非本人撤回,否則永久有效
留給大家的思考
- 如果有一天,換成你要面對,你希望如何被照顧?
- 你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家人談一談嗎?
- 你願意將這篇文章分享出去,作為與家人對話的開頭嗎?
或許,這樣的一次對話,就是你能留給家人的最後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