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用 LINE 或 FB 傳訊息,明明只是幾個字,卻常常讓人誤會意思?
有時候不是我們真的說錯話,而是文字少了表情、少了聲音,讀的人腦補一點、心情加一點,最後訊息就變了調
常見的誤會情境:
1.「是喔」到底是肯定還是敷衍?朋友分享了一件事,你回:「是喔。」
- 你心裡的意思:哇,好酷喔!
- 對方讀到的意思:喔,好啦,你講完了沒?
2.「好」是開心還是生氣?
伴侶說:「那晚餐要不要吃火鍋?」 你回:「好。」
- 你心裡:太棒了,超想吃!
- 對方腦補:好啦,隨便你。
小劇場:
A:今晚去吃火鍋?
B:好。
A(生氣):你是不想吃就直說!
B(傻眼):蛤?我明明超想吃啊!
3.「等等」是三分鐘還是一小時?
你回「等等」或「等我一下」。
- 你心裡:三分鐘。
- 對方腦補:好吧,她可能忙到明天。
4.「你在哪?」是關心還是質問?
- 加個笑臉「你在哪😊」 → 輕鬆聊天。
- 光是「你在哪」 → 像查勤,甚至有點質問。
小劇場:
A:你在哪?
B:路上。
A(怒):是路上的哪裡?跟誰?
B(崩潰):我只是走去買鹽酥雞啊!
5. 標點符號也會惹麻煩
- 「好。」 → 看起來冷淡,像在生氣。
- 「好」 → 自然,沒有火藥味。
很多人說加句號是禮貌,但在訊息語境裡,卻可能被誤解成「不耐煩」。
那怎麼辦?
建議可以多加語助詞,像「喔~」「啊」「呀」「唷」,讓語氣變柔和;
或像有些人會用 emoji 或貼圖,補上臉上的表情; 甚至乾脆打旁白:「好(開心的那種好)」避免誤會。
當然,訊息再怎麼小心,還是比不上聲音和表情。
想聊心事、談重要的事,還是打個電話、面對面說最清楚。
文字雖然方便快速,但聲音裡的溫度、表情裡的細節,才是人跟人之間真正的連結。
所以下次,如果你覺得訊息裡怪怪的,不妨先別急著生氣或下判斷,先想想:
「或許她只是懶得打字,沒那個意思。」
「或許他其實是開心,只是文字看不出來。」
畢竟,誤會多半不是惡意,而是文字的侷限。
與其糾結對方回了「是喔」還是「好。」 不如給彼此多一點空間,多一點耐心,甚至多一份核對。
因為溫度,不在字裡,而在我們心裡。
你呢?有沒有曾經哪一句訊息,曾造成誤會,結果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