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記|創造彼此被需要的價值,讓關係更有溫度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前陣子和朋友聊起來,她說起自己當記者時的一段心情。她說她不喜歡麻煩別人。例如請公關幫忙折抵停車費,或者要問能不能協助買到電影票之類的。她總覺得,那是佔人家便宜,於是能少開口就少開口。

我聽了忍不住笑了,因為在我當企業公關的時候,卻恰恰相反。那時我最希望的,就是記者能來找我、請我幫忙。因為那不只是我能展現價值的時候,更是我和媒體朋友建立連結的契機。

公關的價值,本來就包含協助媒體這件事。有人願意來開口,代表我在這個位置上是有用的,也代表我有發揮專業的空間。

而且,正是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互動,記者朋友才會記得我。我需要開記者會、需要大家出席跟報導的時候,那些早先建立的交情就會發揮作用。合作不只是單次的交換,而是一種持續的信任流動。

那天聊完,我心裡浮現一個問題:在人生裡,我是否擁有「被需要」的價值?

職場裡要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

這個問題不只出現在人際往來,其實在職場更是如此。

現在常聽到「躺平」、「不想拚」的說法,但如果一個人在公司裡是可有可無的角色,沒有任何人真正需要你,那麼你很快就會被淘汰。

有時候,願意多做一點、吃一點小虧,不是傻,而是創造出自己被利用的價值。因為只有當你能被需要,你才可能被留下,也才可能在團隊裡建立信任。

換句話說,職場的價值,不只是我能領多少薪水、拿多少資源,而在於:公司和同事有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而得到支持、解決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這份「被需要」就是你不可取代的存在。

在親子關係裡,「被需要」是雙向的

我們常常在親子關係裡,直覺地把「需要」跟「孩子」連在一起。小嬰兒需要餵奶、需要換尿布;學齡的孩子需要陪伴、需要功課指導;青少年需要被理解、需要一個情感的避風港。身為父母,我們自然背負了「付出者」的角色。

但時間久了,很多爸媽會有一種心裡的疲憊,為什麼永遠是我在付出?孩子卻好像不懂感恩?

這裡有個有趣的心理現象: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親密,不只是因為「我能提供什麼」,還包含「我願意接受什麼」。

孩子需要學習「給予」,父母也需要學會「接受」

在家庭裡,許多父母常常把自己放在「神」的角色,好像無所不能,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孩子哭鬧時要有耐心,功課要會教,未來要能規劃,家務要能扛下來。父母很容易陷入「我一定要全知全能」的角色。

但其實,當我們總是維持「全能父母」的姿態,看似堅強,卻可能拉開了與孩子的距離。因為在孩子眼中,我們像一座高高在上的神壇,遙不可及。

真正有溫度的親子連結,來自於父母願意走下神壇,成為一個「人」。

我也會累,需要休息。

我也會煩惱,需要有人支持。 我也有不會的事,需要孩子幫忙。

這種「脆弱」的展現,並不是示弱,而是告訴孩子:我們是一家人,彼此可以互相需要。

有時候,我會主動問孩子:「你們最近都聽什麼歌?」「你們在看什麼球賽?」「你們玩什麼遊戲?」甚至不只是問,而是加入其中,跟他們一起聽、一起看、一起玩,還請他們教我怎麼玩。

當父母願意以「學習者」的角色去靠近孩子,而不是「指導者」的角色高高在上,那份互動裡就會多了真誠和親近。

因此,有時候我們也該大方地讓孩子「幫助自己」。例如:

  • 我們真的很累時,可以請孩子幫忙處理一些事情。
  • 遇到電腦、手機的小功能不會用,可以請孩子教我們。
  • 心情低落時,甚至可以對孩子說:「媽媽今天很需要你給我一個抱抱。」

當孩子有機會「給予」,他會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有力量的。那份「被需要」的經驗,會幫助他建立自我價值。

關係的溫度,來自互相需要

創造彼此被需要的價值,不只在親子關係中,在伴侶、同事、朋友之間亦然。

當我們願意示弱、請求協助;也願意走進對方的世界,給予支持與幫忙;就是一份愛的循環。

需求,才能帶來連結;連結,才有機會讓關係有溫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的沙龍
85會員
315內容數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2025/09/11
許多老師在教學時,可能會因為孩子反應冷淡而感到挫折,質疑自己的教學能力。本文提供給老師們另一種觀點:高年級孩子正值青春期,他們的反應與中低年級不同,沉默不代表他們不專注或不喜歡你的課。別將孩子的反應當作對自己的否定,肯定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依然能給孩子穩定的陪伴。
Thumbnail
2025/09/11
許多老師在教學時,可能會因為孩子反應冷淡而感到挫折,質疑自己的教學能力。本文提供給老師們另一種觀點:高年級孩子正值青春期,他們的反應與中低年級不同,沉默不代表他們不專注或不喜歡你的課。別將孩子的反應當作對自己的否定,肯定自己、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依然能給孩子穩定的陪伴。
Thumbnail
2025/09/09
現代父母壓力大,容易情緒失控。文章分享如何透過「情緒預告」避免親子衝突,建立更健康和諧的家庭關係,並將此概念延伸至職場及人際關係。
Thumbnail
2025/09/09
現代父母壓力大,容易情緒失控。文章分享如何透過「情緒預告」避免親子衝突,建立更健康和諧的家庭關係,並將此概念延伸至職場及人際關係。
Thumbnail
2025/08/28
孩子長大,與父母相處時間減少,但日常生活中仍有許多創造親子連結的機會。作者分享透過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車程,進行自然、輕鬆的親子對話,增進親子感情的經驗。文中提及心理學研究指出,並肩而坐的狀態更有利於孩子卸下心防,鼓勵父母把握日常點滴時刻,例如車程閒聊、晚餐後散步等,與孩子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Thumbnail
2025/08/28
孩子長大,與父母相處時間減少,但日常生活中仍有許多創造親子連結的機會。作者分享透過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車程,進行自然、輕鬆的親子對話,增進親子感情的經驗。文中提及心理學研究指出,並肩而坐的狀態更有利於孩子卸下心防,鼓勵父母把握日常點滴時刻,例如車程閒聊、晚餐後散步等,與孩子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Thumbnail
最近重新融入社會,需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距離,以及如何處理與父母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暫時無法與人建立深入關係,因此需要尋求方法來保護自己並緩和與父母的關係。
Thumbnail
你想要我 我也想要你 我們都需要彼此 不應該存在任何束縛 沒有應該怎樣 什麼的方式和所謂的規則
Thumbnail
你想要我 我也想要你 我們都需要彼此 不應該存在任何束縛 沒有應該怎樣 什麼的方式和所謂的規則
Thumbnail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Thumbnail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其實就是不要隨意把自己放入泥淖的情境,這就只是自身難保而已。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感和感受,以及作者從中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交往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和人之間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價值,並且強調了與每個人都從朋友開始,因為沒有足夠的話題,便無法開啟情愛之外的話題。文中反映了作者對於與人交往的悟性和成長。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情感和感受,以及作者從中所得到的一些領悟。在交往過程中,作者發現人和人之間提供了不同的情感價值,並且強調了與每個人都從朋友開始,因為沒有足夠的話題,便無法開啟情愛之外的話題。文中反映了作者對於與人交往的悟性和成長。
Thumbnail
溝通不僅是只為了資訊的傳遞,更是促進理解與連結的橋樑。 透過文中的兩大功能概念,平衡兩者,靈活運用,建立更強大的職場與人際關係。
Thumbnail
溝通不僅是只為了資訊的傳遞,更是促進理解與連結的橋樑。 透過文中的兩大功能概念,平衡兩者,靈活運用,建立更強大的職場與人際關係。
Thumbnail
本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夫妻間在計劃假日活動時的差異,展示瞭如何共同滿足彼此的需求、不需要刻意討好對方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本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夫妻間在計劃假日活動時的差異,展示瞭如何共同滿足彼此的需求、不需要刻意討好對方的親密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