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我在帶營隊課程的時候,高年級的反應沒那麼好,雖然有聽課,可是幾個孩子興趣缺缺。」
「可能是他們比較喜歡、比較期待別的老師吧!」
小平老師在訊息裡對我這麼說,感覺出她有點沮喪。我看著她的文字,心裡閃過一個問號:「怎麼知道他們有期待的老師呢?」
她只回了兩個字:「感覺。」
這樣的對話,讓我想起很多教育現場裡老師的心聲。
孩子沒預期中的反應,容易引發老師的挫折感
「或者要檢討的是我自己帶班不夠活潑,覺得自己不適合帶高年級。」
「但我還是很認真地備課,把課上完。」
她補充著。那是一種努力之後,卻沒有得到預期回應的無力感。
我告訴她:「我覺得高年級大概都是那副樣子。」
因為我也遇過,孩子安安靜靜、臉上沒什麼表情,彷彿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那種冷淡,並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而是他們正處在高年級的特有階段。
對有些老師來說,最折磨的不是課程難不難教,而是孩子沒有反應,不笑、不答話、沒有回應。沉默,往往比吵鬧更容易讓人懷疑自己。
「原來是這樣,那我這樣子也算正常。」聽我這麼說,她鬆了一口氣。
自我價值不足時,孩子們的反應就是考卷
我們常以為,老師的專業是備課、教學方法、班級經營。
但其實,在孩子冷漠的臉龐背後,老師更需要的是「自我價值感」。
當自我價值不足時,孩子的每一個表情,彷彿都在替自己打分數:
孩子不笑,代表我不有趣; 孩子不回應,代表我沒教好; 孩子不熱情,代表我不被喜歡。
這樣的心境,會把自己逼進一個狹窄的角落。
我回應她:「你說你很認真的備課,而且把課上完這就夠了!我看到妳的用心與努力。」
因為孩子的表情不是考卷,老師不必每次都交出滿分。
當老師能意識到「孩子反應不好,不等於我不會教」,那股沉重的自責就會慢慢放下。
高年級的孩子正要進入青春期,他們的專注力、反應方式,都和中低年級不同。
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立刻表現出興趣,他們可能心裡聽得很專注,但臉上就是冷冷的。
如果老師能理解這是一種「發展的樣貌」,就比較不會把孩子的態度轉化為對自己的否定。
老師也需要被看見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老師往往被期待是穩定、專業的角色。
可是老師也是人,也會有懷疑、沮喪、甚至想逃避的時候。
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永遠熱情洋溢的表演者,而是一個穩定、願意陪伴的人。 你已經準備、已經盡力,這份投入就是孩子最珍貴的養分。
溫暖,也要給自己一份
我想起對話最後,小平老師說:「覺得自己比較喜歡中低年級,他們比較可愛。」
我笑著回她:「這就夠了!」
因為能清楚知道自己在哪裡最自在,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展現。
老師不是要符合所有孩子的期待,而是先承認自己的特質、找到自己的位置。
當我們願意肯定自己,孩子反應不如我們預期的時候,我們依然能站穩,仍舊能給他們穩定的陪伴。
教育不只是孩子的成長,也是老師自我價值的修煉。
孩子需要被理解,老師更需要被理解。
當老師能先給自己一份溫暖,就能帶著更多能量,去陪伴那些表面冷淡、心裡卻渴望被支持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