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某些國家書是固定價格制的。
在日本有一個「再販售價格維持制度」,基於出版社與經銷商之間、經銷商與書店間的契約規定,讓全日本各地所有書店以相同的定價販售新書。由於在明治時代,書籍進行削價競爭,造成業界陷入嚴重混亂,才訂定這個制度。但有些書籍出版時即沒有設定定價,或再次發行後可自由定價的「時間再販」,即可給予折扣。
在挪威也是固定價格,書中提到一本書平均價格約200克朗(744台幣),而這本書為108年出版,現今通貨膨脹自然更貴。
這制度有個好處,書籍的寫作得來不易,有在經營方格子的各位格友應該都特別有感觸,對於作者來說,費盡心力書寫的內容,自然希望能帶來更多收入,也能讓更多人投入文學,生活較有保障,也不希望自己的心血被當作低價品販售。
全世界自從Amazon興起,開始將書本壓低價格,不知倒了多少獨立書店,現今世代流行短影音也是,願意閱讀文章的人越來越少。
台灣則是在博客來興起後,書籍如果沒有79折,就好像買貴了一樣,79折才是常態價格。當momo開始跨足書店,常常可以買到65折的新書,對獨立書店來說,這已經是成本價,完全無法與之競爭,對小資族的我來說,自然會去挑選便宜的地方購買,但對書店傷害就非常大。
momo的行為還引發了出版社、書店等聯合抗爭,但博客來帶頭就有點怪怪的,畢竟79折的行為是他們先開始變成常態的。
甚至還有這樣的觀念出現:書籍沒有折扣,賣原價書的書店好像罪人一般,看起來貪心又昂貴。
近年來獨立書店倒了不少,這對藝文發展實在不是好事。
低價書真的會增加閱讀人口嗎?我想未必,不看書的人還是不會看。
但對經濟狀況不佳的人來說,書價如果太高,也不利於取得知識。
書中提到,在挪威的公共圖書館數量多達千家,人均閱讀量為17本,閱讀率非常高,93%的人每年至少要讀一本以上的書,而他們也有買書的習慣,有公共資源輔助,也能兼顧經濟,挪威的環境就很適合藝文發展,重點還是在民眾閱讀習慣的養成教育。
晝短夜長的冬季是挪威人集中閱讀的季節,買本書回家避冬,感覺就很愜意。
書價該高還該低,我也不清楚,身為顧客,自然希望低價,身為寫作或經營者,又希望高價,真是矛盾。
也許偶爾在獨立書店看到有喜歡的書時,能不計較那些差額,支持一下在地書店,喜愛閱讀的人能變多,才是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