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飾北齋之筆
這樣的日子還要作畫嗎?
「正因為是這樣的日子!」
葛飾北齋相信,世上有些景象只有「此刻」才能看見,更深信「畫作可以改變世界」。

我一直很欣賞浮世繪的時代精神。江戶人懂得如何享受:春天看花、冬日賞雪、仲秋對月,或是飲酒、遊廓取樂。他們的快樂,不是今日短影音和多巴胺的即刻轟炸,而是一種節奏悠然、心領神會的美學。
會動的浮世繪展

花卉美人:情感(喜多川哥摩)
當畫作在眼前動起來,彷彿走進了江戶街頭:人潮湧動,攤販的招牌隨風搖晃,遊女回眸的姿態帶著一種靜謐而深刻的誘惑。投影與音樂重塑了氛圍,那一刻並不是單純的「看畫」,而是「入畫」。
喜多川哥摩筆下的花魁、女人風韻與姿色更顯魅惑。
江戶風情:江海(葛飾北齋)
萬花筒般的浪花。
波浪、雨景還有大江大海的波濤。
雅藝再現:富士山(葛飾北齋)
在所有大師之中,我最喜歡的仍是葛飾北齋。他的《富嶽三十六景》,讓富士山成為永恆的主角。 那座山,不只是地理上的存在,更像是精神的依託:在四季裡變換姿態,在白晝中反射著光影,既遙遠卻又無所不在。
畫筆所留下的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畫家與自然的靈魂記錄。
生活看人生
電影《北齋:浮世繪傳奇》精彩片段

「你為何而畫?」喜多川利助(蔦屋重三郎)問。
「我不是大戶人家的孩子。我認為畫畫可以讓人從底層掙脫出來」少年時期的葛飾北齋答。
「那你不要畫了。」喜多川利助扔下碎金離開。
不久,喜多川利助遇上靈魂畫師東洲齋寫樂,寫樂表示:「我只是想畫畫而已,只是遵從內心在畫畫。」

「你畫的女子毫無風韻,徒有空殼,沒有靈魂。」喜多川哥摩對年輕的北齋道。
「大海的盡頭有什麼?」「美酒、食物和女人」—喜多川利助

大自然:山與浪的力量
我甚至曾試圖透過模擬機去尋找畫家作畫的角度、時節與氣候,想要親身體驗他眼中的世界。
最觸動我的,始終是《神奈川沖浪裏》。 那一朵朵浪花像是鷹爪般翻騰,卻又在畫面中凝固成永恆。北齋沒有把大浪畫成毀滅,而是畫成生命的節奏——豪放、自在,甚至帶著某種「順其自然」的意境。

這幅畫後來無數次被再製、被二創。從樂高積木拼出的浮世繪,到現代藝術家以不同媒材呼應它。然而奇妙的是,它不會因為「被追捧」而顯得庸俗。真正的經典,是能被一再複述,卻仍保有原始的震撼。
我自己拼過的樂高版《神奈川沖浪裏》,用鳥兒和葉片去組合浪花,那是一種「重新理解經典」的過程。當積木咔噠聲響起,我覺得自己像與北齋對話:他用木板刀痕,我用塑膠積木,各自追尋浪的姿態。
浮世與人生
浮世繪教我什麼呢? 也許就是一種「懂得享受」的生活態度。

現代人習慣快、習慣刺激,但江戶人卻能在一場花宴、一盞清酒、一幅富士的景色裡得到滿足。這份閒適不是懶散,而是一種與自然、與當下相處的智慧。
北齋的浪,讓我想到:人生的波濤再大,或許不必急著抵抗,浪潮也可以是生命的節奏。載浮載沉的我,說起來,還算有說服力嗎?(笑)而浮世繪的世界提醒我:不要害怕庸常,因為庸常裡藏著純粹的美。願我們都能在自己的時代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富士山」與「浪花」,並在其中學會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