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覺得觀看個人的展覽與博物館的收藏展,在感受上會有極大的不同。就前者而言,觀看時自然而然地會聚焦於創作者的生命經驗與作品之間的關係,然後再試著將這樣的脈絡放入到整個藝術史的洪流之中,那又會是另一番極為豐富的感受。那是人與整個歷史之間的來回碰撞,由個人而至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就後者而言,則會是以整個歷史氛圍為主軸,彷彿感受到在那樣的時刻裡,藝術家們之間的共通、聯繫與影響。尤有甚者,那往往會在不經意裡,認識更多的藝術家。
由於北上時剛好遇到「崇高的迴響:威廉・透納特展」以及「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所以剛好可以感受到兩個展覽所引發的截然不同的感受。由於原本就非常喜歡威廉・透納,所以前者的展覽原就是預定的重要行程。更何況這幾年確實很少有機會,可以觀賞來自國外如此豐富的大型個人展覽。所幸時間上的允許,所以仍安排了後者的展覽。
觀看的過程中,很慶幸沒有錯過這項展覽,因為可以如此近距離地直接觀看幾幅原就非常喜歡的著名作品,那真的是一種美好的經驗。舉凡保羅・塞尚的〈沐浴者〉、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的〈春日〉、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兩位少女〉、〈海灘上的人物〉。這次的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總共有八十一幅畫作,雖然展覽名稱是「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但是展場卻是以繪畫的主題類型來劃分成五個單元,而非以時間的軸向為主。而那分別是「身體姿態」、「肖像與人物」、「徜徉自然」、「從城市到鄉村」以及「水岸風光」。

「身體姿態」的展場之中,最喜歡的仍是塞尚的〈沐浴者〉。那關鍵當然在於原本就很喜歡塞尚的作品,如同這次展覽中的另一幅〈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觀看〈沐浴者〉時,深刻地感受到塞尚那所謂回歸到幾何形狀的創作模式,以及主體與背景之間的平衡與融合。誠如作品中有六位人物,然而卻仍能達到一種穩定的構圖,甚至觀看的過程感受到極為和諧的美感。河流與天空、草地與樹木,那所形成的藍與綠更是和人體的姿態之間形成互為主體的共融與搭配。觀看作品的過程中,真心覺得那是一種享受,享受著一種人與自然所形成的寧靜之美,那份愜意與美好,深刻地打動內心。

另一幅引起關注的作品是〈大溪地的出浴女子〉,一看就可以辨識出那是保羅・高更的作品。從色澤到構圖,那有著極為明顯的特色。而畫作中的獨特色澤與凸顯的線條所帶來的感受,旋即牽動著內心。質樸與簡單,訴說著一種單純。也讓那樣的共鳴,更為直接、也充滿力道。

進入第二個展區「肖像與人物」中,最經典的莫過於考特的〈春日〉,那是一幅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的作品。然而,實際目睹畫作時的感動,並不會因為原本的熟悉而打折扣。那份震撼依舊強烈,而畫作所鋪陳的豐沛情感,更是瀰漫於四周。尤其是觀看過程中,當可以完全感受到學院派畫家極為精湛的畫風與筆觸,那栩栩如生的作品,不僅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那畫面所形成的渲染力,更早已逸出於作品之外。彷彿在那一刻毫無保留地挑動著情愛的美好、幸福,當然還有讓人印象深刻的詩意。

延續著那樣的詩意,來到雷諾瓦的〈彈鋼琴的兩位少女〉,那又是另一番滋味。這幅畫同樣是一幅非常有名的畫作,然而鮮少人知道雷諾瓦曾創作六個版本的〈彈鋼琴的兩位少女〉。很顯然地,印象派的畫風迥異於學院派,然而,透過不同的表顯手法所呈現出來的感動,反而更加讓人玩味。舉例來說,親眼目睹〈春日〉將會極為震撼考特如何細緻地畫出少女的薄紗,然而觀看〈彈鋼琴的兩位少女〉則會震撼於衣服乃至簾幔繪製時的色彩表現竟然也可以如此迷人。

此外,瑪莉・卡薩特這位印象派中的少數女性藝術家所繪製的〈花園裡的少女〉又是另一番風味。少女的神情、動作都讓人印象深刻,而少女的服飾不經意地與背景中的樹木中點綴的橘紅,更有相互呼應之感。那樣的純真,倒也讓人憶起了幼時的種種靦腆,以及藏在裡頭的躍動。有趣的是卡薩特與塞尚都是畢沙羅的學生,這次三個人的作品都有展出。

從人物轉換到自然,展區接續進入「徜徉自然」的主題。彷彿不論是哪一個展覽,梵谷的作品總是能夠迅速地擄獲眾人的眼光,〈花朵盛開的果園〉雖然不是梵谷極為著名的作品。但是光是看著畫中的線條與色彩,總是能夠深深地著迷於那創作背後極為強大的生命力。從幾乎佔了一半的草地,然後向上延伸而至枝條交錯的樹木,最後到枝椏上的樹葉與花朵。那彷彿都充滿著一種向上生長的力道,在那盎然的生機之中,卻像是藏著某種交錯而生的混亂。但,觸動的依舊是生命底層裡,永遠難以忽視的關於存在的一種呼喚。

另一幅極為醒目,且總能引起眾人駐足的作品,是亨利-埃德蒙・克羅斯的〈水岸松林〉。坦白說,這是第一次注意到克羅斯的作品,這位作為新印象派的代表畫家之一,在這幅早期的作品中,展現著極為迷人的點描派技法。尤其是那鮮豔的色彩,以點描的方式呈現,總讓人有一種光影交錯的美感。點描所形成的細緻,與鮮豔所帶來的奪目,極為自然地相容,更帶來一種極為特殊的平靜卻又動人的美感。

而同樣是克羅絲作品的〈繁星風景〉屬於他較為晚期畫作,也可以明顯感受到那創作模式與〈水岸松林〉不太一樣。講到星空,印象中仍不免連結到梵谷的作品,然而這幅作品倒也有其極為獨特的魅力,那「點」描,變成「較長」的筆觸,在那不斷地交疊之中形成一種色彩的變化,甚至還帶有一點水墨的風格,倒也讓人眼睛一亮。

而塞尚的〈布豐莊園附近的樹木與房舍〉依舊保有他的風格,他以層層堆疊的色彩,呈現出極具結構的畫面,那直接的寬大色塊,讓人震撼之餘,確有種獨特的魅力。

接續的主題,又從自然轉移到人們所居住的城鎮,其名為「從城市到鄉村」。展場中印象派核心人物之一的卡米耶・畢沙羅偌大的作品〈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著實讓人目不轉睛。這位唯一參與所有印象派聯展的畫家,過往總是看他創作鄉村的主題。第一次看見那描繪城市風貌的作品,倒是別有一番滋味。那像是在巴黎的房間中向外看去的日常街道,帶著一種熟悉與陌生。透過畢沙羅的作品,讓人驚訝於原來因為光線、天候所形成的色澤竟然就是日常。

前述談及後印象派的塞尚、高更、梵谷,其畫作各有獨特之處,以點描技法贏得關注與讚賞的秀拉也不遑多讓。展場中沒能展示其最著名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卻有這幅作品的習作。雖然習作中所展現的筆觸較為粗獷,人物也沒有那麼凸顯,但是整幅畫作所呈現的氛圍倒也極為貼近於原本的畫作。尤其是對比著前述所言及的克羅斯的作品,以及另一位創造點描技法的保羅・希涅克的〈克利希廣場〉,讓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雖然同樣是點描技法,但那卻能夠創造出很不一樣的氛圍。尤其是點描技法中將色點並置的方式,色點的大小,色彩的選取,所營造而成的感受都值得讓人反覆玩味。除此之外,秀拉另外一幅小型的作品〈割草〉較不同於上述的點描的繪圖方式。然而,那畫作卻能擄獲目光,極為簡單的意象,但是卻在色彩的不斷變化裡,讓人身陷其中。


最後一個展區名為「水岸風光」,這一個主題的呈現,其實一開始倒是讓人感到有點特別。畢竟那可以放入「徜徉自然」或「從城市到鄉村」的主題中。展場裡,最讓人眼睛一亮的仍然是雷諾瓦的作品,不論是〈海灘上的人物〉還是〈諾曼地近瓦則蒙的海岸風景〉,那關於海洋的描繪,對於愛海如癡的我而言,都具有難以抵抗的魅力。過往接觸的藝術作品不多,對於雷諾瓦的印象停留在〈彈鋼琴的兩位少女〉。所以第一次看見雷諾瓦繪製海洋的畫作時,驚訝地說不出話來。而這兩幅畫作,一是風景、一是人物,但海洋為共同的元素,那筆觸、色調,依舊讓人著迷。

誠如一開頭所說,觀看博物館的收藏展,那來自不同藝術家之間的作品琳瑯滿目,相互比較之中倒也充滿況味。而此次展覽之中,能夠目睹許多的名作真跡,更是讓人感動不已。

離去前,腦海裡突然浮現著〈春日〉作品中的蒲公英、〈海灘上的人物〉作品中海面上的幾艘帆船,不禁莞爾一笑,也許每個細節,都依舊展現著他們獨有的魅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