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十九)由「病的本質乃資訊流」的觀點去看「老化」之病(五)
(續上回)
4.「老化」其實可以被納入「疾病」的範疇:
(1)從「病是資訊流」的核心定義切入
「病是資訊流」的框架強調:
☆病不是單純的器質性缺陷,而是生命系統中資訊流動出現錯誤、阻塞或失真。
☆健康代表資訊能夠正確傳遞、整合並回應環境。
☆病則意味著 訊號丟失、雜訊干擾、反饋失衡,使得系統無法維持動態穩定。
在這個框架下,老化顯現為:
●基因層面:DNA 損傷修復機制逐漸失效,造成突變訊號累積。
●細胞層面:端粒縮短、細胞衰老訊號(senescence)傳遞異常,導致細胞間通訊失靈。
●組織層面:免疫系統訊號過度或不足,使得修復機制偏差。
●整體層面:神經—內分泌調控失衡,錯誤訊號累積為慢性病態。
換句話說,老化本身就是一個「資訊流逐步失序」的過程,與典型疾病並無本質差別。
(2)生物學啟發:老化等於慢性資訊病
●遺傳與表觀遺傳:
傳統觀點認為老化是「基因程式化」的自然結局,但「病是資訊流」提供另一種解釋——
基因並非單向命令,而是「資訊程式」。
若這套程式在運行過程中出現訊息累積錯誤(例如 DNA 突變無法被修復),就會像軟體錯誤一樣,導致功能逐步退化。
因此,老化不只是時間流逝,而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下,資訊處理出現慢性錯誤的結果。
●細胞與組織通訊:
在細胞層次,老化與「細胞衰老」密切相關。
這些衰老細胞會分泌大量發炎因子,形成所謂 SASP(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這是一種「錯誤訊息放大器」,會干擾鄰近細胞的正常運作。
從資訊觀點來看,這等同於 網路節點持續傳遞錯誤封包,最終癱瘓整個網路。
若我們稱癌症是「細胞過度繁殖的資訊錯誤」,那麼老化就是「細胞集體退化與錯誤傳訊的慢性病態」。
●系統層面:
老化伴隨免疫力下降、神經退化與荷爾蒙失衡。
這些並非單一器官問題,而是 跨系統資訊流失衡的綜合表現。
例如:
免疫老化意味著身體辨識「自我與非我」的資訊出現錯誤。
神經退化意味著大腦對環境與身體狀態的解碼逐漸失效。
這些現象完全符合疾病的定義,只是速度較慢,因此被誤以為「自然」。
(3)哲學反思:老化不是命定,而是病理資訊現象
●「自然」≠「必然合理」:
許多傳統認為「老化是自然現象,故不是病」。
但從哲學角度來看,自然並不等同於合理。
疾病如癌症、心臟病、感染,也都存在於自然界,卻沒有人因此否認它們是病。
如果「普遍性」就能排除「病」的身份,那麼所有人都會「死亡」,死亡是否也因此不能被視為「問題」?
●「正常」的定義問題:
醫學史告訴我們,什麼被視為病,取決於社會與科學的資訊框架。
例如:
高血壓在20世紀前並不被視為病,只是「自然的年老現象」。
但當我們發現其危害與可干預性後,它立刻被歸類為「病」。
同理,老化目前之所以被認為不是病,更多是時代定義與科技侷限,而非本質問題。
(4)倫理與價值層面的挑戰
●若老化是病,代表可治癒與干預:
若接受「老化是病」,那麼科學與醫學的任務就不再是單純延緩老化,而是積極「治療」老化。
這正是當代長壽醫學(longevity medicine)與抗老化研究的核心。
●反駁「接受老化的命運」:
傳統倫理觀點認為人應該接受老化,因為它是生命自然進程。
然而,若老化本質上是一種慢性資訊錯誤,那麼「接受老化」其實與「接受慢性病」並無不同。
我們並不會說「癌症是自然的,就應該接受它」。
那麼,為什麼要對「老化」採取例外的態度?
●生死哲學的重新定義:
將老化視為病,並不意味著人類能逃避死亡,而是重新定義死亡的性質。
不再是被動等待生物程式逐漸失效,而是積極地理解「錯誤資訊流」如何導向結束。
這種視角讓人類在面對死亡時,更有「主體性」與「干預可能性」。
(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