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十七)由「病的本質乃資訊流」的觀點去看「老化」之病(三)
(續上回)
二、反駁與整合
想要反駁與整合某個觀點,勢必要先對那個觀點先做了解,方能在理解的角度去接納與探討全新觀點整合的可能性。
故此,要先來了解傳統觀點的「老化不是病」觀念。
(一)為何傳統觀點認為「老化不是病」?
在人類的經驗裡,「老化」與「疾病」總是緊密糾纏。
隨著年齡增長,體能下降、記憶衰退、慢性病風險提高,這些都讓我們很容易把老化與病劃上等號。
然而,傳統醫學與社會文化卻大多數認為:「老化不是病」。
這種觀點並非武斷,而是有其深入的醫學、社會、哲學與倫理基礎。
要理解這一點,需要釐清在傳統意義上,「什麼是病?」與「什麼是老化?」這兩個核心問題。
●疾病:傳統上被定義為一種偏離正常功能的「異常狀態」,會引發痛苦或功能障礙,通常有具體病因與病程。
●老化:則被視為一種普遍的、漸進的、不可逆的過程,涉及機體功能隨時間而逐步下降。
既然所有人都會老,這意味著老化並非少數偏差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規律。正因如此,傳統觀點將老化與疾病劃清界線。
以下從醫學史、社會文化、倫理與哲學四個層次,完整說明為何傳統觀點多數認為「老化不是病」:
1.醫學史層面:病是「異常」,老化是「常態」
●病的定義:
古典醫學將「病」視為對「健康狀態」的偏離。
健康意味著身體各器官、系統功能協調運作;疾病則是某部分出現失衡或損壞。
即傳統醫學將「疾病」定義為偏離生理正常狀態的一種「異常現象」,例如感染、組織損傷、代謝失衡。
又例如:
傳染病源自外來病原體的入侵。
慢性病源自特定代謝或免疫系統的失調。
傷病則來自外力造成的組織破壞。
病因此被定位為「可以診斷、治療、甚至治癒」的對象。
●老化的特徵:
老化雖然伴隨功能下降,但它是——
普遍:幾乎所有生物體都會經歷、
漸進:逐漸發生而非突發、
必然:幾乎所有有機體都會經歷、
不可逆性:目前科學難以徹底逆轉的過程。
這些特質使得醫學界長期將老化歸類為「自然生理過程」,而非疾病。
●疾病可治 vs. 老化難治:
疾病通常具有可診斷、可治療或可緩解的特徵,但老化被視為「不可避免、不可治癒」,不符合「少數偏差」與「可治療」的條件,因此不納入病理分類。
●醫學分類的必要性:
在臨床與醫學研究中,必須區分「可治療的異常」與「自然的生理過程」。
如果把老化定義為病,那麼全人類自出生起就都是「病人」,這在醫療操作上難以成立。因此,醫學傳統將老化定位為「生理背景條件」,而非病理現象。
2.社會文化層面:老化作為生命週期的一環
●傳統生命觀:
在多數文化中,老化被視為生命循環的自然階段:「生、老、病、死」是不可分割的生命歷程。
老化在其中被賦予一種「過渡」意義,它不被看作病態,而是人類走向終點的必經之路。
●老化的正面價值:
在許多文化裡,年齡與智慧相連。老人往往象徵知識、經驗與社會地位。
若將老化等同於病,便會剝奪這層正面意義。
這會引發社會心理上的焦慮,使社會對年長者產生污名化。
例如:
在東亞文化中,白髮象徵智慧與尊貴。
在原住民文化中,老人是知識守護者。
眾多文化觀念強化了「老化不應病理化」的信念。
因此,社會普遍傾向將老化「正常化」,視為智慧與成熟的象徵。
●社會心理影響與倫理問題:
如果老化被視為病,那麼醫學是否有義務「治癒」它?
這會帶來龐大的資源分配與倫理爭議。
若將老化視為病,那麼幾乎所有人類都將在晚年被貼上「病人」標籤。
這不僅會加劇心理焦慮,也可能造成保險、醫療資源分配的混亂。
因此,社會傾向將老化「正常化」,以減輕個體的存在焦慮。
3.科學與哲學層面:自然與異常的分界
●進化生物學的解釋:
演化理論認為,老化是基因選擇壓力的副產品。
生物體在完成繁殖後,維持身體的投資逐漸減少,導致功能下降。這是一種演化上的「常態」,而非異常或病態。
●自然 vs. 異常:
哲學上,疾病被理解為「自然狀態中的異常」。而老化屬於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則,是「自然演化設計的一部分」,並非「偏離」。
它是生命為了基因傳遞而設定的時限。因此,傳統哲學難以把它納入疾病範疇。
●存在意義:
一些哲學與宗教觀點賦予老化特殊的存在價值,認為老化是靈魂修行的必經過程,給予人類面對無常與死亡的智慧,因此不應將之簡化為「病態現象」。
例如:
佛教將老化視為「四苦」之一,提醒人類體悟無常。
基督教認為老化象徵靈魂逐步接近永恆歸宿。
道家則將老化理解為與自然合一的過程。
若將老化視為病,這些靈性與哲學意義將被削弱。
4.倫理與制度層面:將老化定義為病的困境
●醫療義務與資源問題:
如果老化被定義為疾病,那麼醫學是否有「治療老化」的義務?
這將導致巨大的資源分配困境,因為老化是全人類的共同現象,幾乎無窮無盡。
●保險與制度衝擊
醫療保險制度依賴疾病分類運作。
若老化被歸類為病,保險成本將無法負擔,醫療系統也難以承受如此龐大的需求。因為老化不是單一病因,而是全身性退化的總和。
●治療與研究的限制:
傳統上醫學研究聚焦於具體病症(糖尿病、癌症、心臟病),老化被視為背景條件,將難以單獨作為治療目標。
●生命倫理挑戰:
若老化是病,那麼延緩甚至逆轉老化就成了「醫療責任」。
這可能帶來新倫理困境:
是否人人都有權獲得抗老化治療?
是否會加劇貧富差距?
是否會改變對死亡的態度,讓社會陷入「不願接受終點」的困境?
因此,從倫理與制度考量,傳統觀點更傾向維持「老化不是病」的立場。
5.綜合檢視:為何傳統堅持「老化不是病」?
綜合來看,傳統觀點之所以認為老化不是病,主要有以下幾個核心理由:
●普遍性與自然性:老化是所有生物必經的普遍過程,不符合疾病偏離常態的「異常性」定義。
●不可治癒性:疾病多數可干預或治療,老化被視為不可避免。
●文化與價值觀:老化承載智慧、尊嚴與生命週期意義,不宜病理化。
●醫療操作與制度需求:若將老化歸類為病,會造成醫療與保險制度的崩解。
●倫理考量:病理化老化將引發巨大的倫理與社會不平等問題。
●哲學與靈性意義:老化被視為生命自然律的一部分,是個體與宇宙對話的契機。
這就是為什麼傳統醫學與社會大多將「老化」與「病」區隔。
雖然現代「抗老化科學」與「延壽醫學」正在挑戰這一觀點。
所以,「老化不是病」的觀點,究其原因,乃人性關懷的體貼所致,也是基於社會維護與安全倫理的考量。
「老化不是病」的傳統觀點,既是醫學分類的實用選擇,也是文化與哲學的深層智慧。它讓人類能以比較平和的態度,面對身體的衰退與生命的終點;同時避免社會因病理化老化而陷入焦慮與資源困境。
但這是過去的傳統觀點。
隨著現代科學的進展,特別是延緩老化與再生醫學的發展,這一觀點正受到挑戰。未來,我們或許需要在傳統智慧與科學創新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既承認老化的自然性,也探索改善它的可能性。
(待下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