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惡-病-(十八)由「病的本質乃資訊流」的觀點去看「老化」之病(四)
(續上回)
(二)反方觀點:在「病是資訊流」框架下,為何老化其實可以被視為病
在傳統醫學與哲學的論述中,老化向來被視為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如皮膚鬆弛、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器官功能下降等,而非「疾病」。
然而,若我們採用「病是資訊流」的觀點重新檢視,老化便不再只是被動的、不可避免的時間痕跡,而可能是一種資訊處理異常的病態表現——也就是說,它本質上符合病理模式,只是發生的速度慢、範圍廣。
1.「老化」的傳統觀點與新觀點整合
●傳統觀點:老化是自然的、普遍的、不可避免的過程,而疾病是偶然的、局部的、可以治療的。
●資訊流觀點的整合:這個新觀點認為,傳統觀點的劃分是武斷的。幾乎所有老年人罹患的重大疾病(癌症、心臟病、阿茲海默症、第二型糖尿病),其最大的單一風險因子都是「老化」本身。
與其將這些疾病視為獨立的「病」,不如將它們看作是底層資訊流失(老化)這個「元疾病」(Meta-disease)在不同器官上跨過崩潰閾值後的最終表現。
例如治療阿茲海默症而不去對抗老化,就像是在鐵達尼號上一個漏水的船艙裡拼命舀水,卻無視船體上還有數十個其他的破洞。
2.傳統觀點認為老化是「自然」的,但從資訊流角度看:
(1)「自然」不等於「健康」:癌症、心血管疾病也是「自然」發生的,但它們無疑是疾病。老化是這些疾病的最大風險因素,因為它創造了滋生這些疾病的資訊紊亂環境。
(2)「普遍性」不等於「不可干預性」:過去,缺乏維生素導致的壞血病對水手來說是「普遍」的,但我們不會因此說它不是病。老化的普遍性只說明了其背後機制的深刻性,而非其不可治癒性。
(3)「功能衰退」是結果,不是原因:功能衰退是資訊流系統性失效的最終輸出表現。干預資訊流(如清除衰老細胞、重置表觀遺傳時鐘、修復線粒體)可以延緩甚至逆轉功能衰退,這本身就證明老化是一種可治療的病理狀態。
3.「病是資訊流」與「老化」的連結
當我們說「病是資訊流」,其核心假設是:疾病並非單純的物質損壞,而是一種身體、心理與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換異常。這些異常訊息可能是錯誤的基因表達、過度的發炎訊號、或者來自心靈創傷的長期壓抑。
將這個框架放到「老化」上,我們會發現老化同樣符合「資訊流紊亂」的邏輯:
●生物學層面:老化與細胞內DNA與蛋白質訊息傳遞錯誤有關。隨著年齡增長,基因表達逐漸失準,細胞修復與分裂的訊號傳導出現延誤或錯誤。端粒縮短、線粒體衰退,本質上都是「訊息複製精準度下降」的後果。
●神經與心理層面:老化伴隨神經可塑性下降,這意味著大腦處理訊息的「更新頻率」與「修正能力」變慢。情緒創傷與未被處理的心理資訊,會在潛意識累積,影響身體的免疫反應與荷爾蒙平衡。
●靈性層面:從靈性觀點看,老化並非單純的肉體衰敗,而是靈魂透過「身體這個載體」逐漸釋放、轉化、或停滯的能量訊息。若生命歷程中的訊息交流(自我理解、與他人連結、與宇宙的對話)不暢通,老化會更快速且痛苦。
這為我們帶來幾種啟發性的思考:
★啟發一:老化不是必然「自然」的,而是「資訊流的阻塞」。
傳統上,我們認為老化是一種自然必然的結果。但從資訊流的視角來看,老化更像是長期累積的資訊處理錯誤。
如果能持續修正錯誤訊號(如改善代謝、清除錯誤蛋白質、釋放心理創傷),老化的速度或許能顯著延緩。
這與當代「延緩老化科學」(longevity science)的研究不謀而合:透過基因編輯、端粒維護、或心靈療癒,都能讓「身心的資訊流」更順暢。
啟發二:老化是一種「資訊清理與更新的過程」。
老化帶來的不是單純的失去,而是一次資訊大掃除。
細胞凋亡(apoptosis)並非純粹的壞死,而是資訊層次上的「更新機制」:清除錯誤的細胞訊號,讓新的細胞有空間誕生。
心理層次上,老化迫使人面對「未完成的訊息」——未表達的情感、未釋放的創傷。如果能進行靈性整合,老化能成為覺醒之路。
啟發三:老化是靈魂在測試「你能否讀懂訊息」。
疾病與老化的本質,都是身體在傳遞訊號:「有東西需要被看見。」
如果把老化看作「資訊流」,那麼每一道皺紋、每一次身體機能下降,都是靈魂用身體在發送的訊號。
問題不在於老化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能讀懂訊息、並進行修正與轉化。
(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