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嘴中的辛辣,彷彿依舊停留在味蕾,但那微微的酸與隱約的甜,讓原本以為的刺激有了緩和甚或是翻轉。直到最後那幾乎感覺不到的苦,以極為輕巧的方式躍上舞台,那像是惦著腳尖輕柔地在味蕾上緩行,若有似無,卻又有那麼點畫龍點睛之妙。當然別忘了,鹹在整個過程依舊以王之姿,掌控一切,那份篤定與自信,反倒欣然於接受舞台上共同演出的伙伴。就這樣辣、酸、甜、苦、鹹五味的互相平衡,成就了泰國食物的精彩。而那一直衝擊著味覺的感受,彷彿在不經意中連結到所見、所思與所感。
2024的暑假,關於旅行,一直沒能定案。原本曾經打算前往土耳其與希臘,甚至已經開始著手規劃,以及不斷查詢適合的機票,最後卻仍因某些因素而慨然放棄。才剛打消出國的念頭,卻又因心有不甘,而死灰復燃。結果幾番轉折後,決定選擇泰國作為這趟旅行的目的地。只不過因為規劃時間的緊迫與旅行時間的壓縮,所以最終決定以曼谷為中心,中間夾雜著芭達雅這個著名的觀光城市。由於整個旅程主要仍以大城市為軸心,所以幾經考量決定捨棄過往習慣於自駕的旅行模式,轉而以公共運輸及包車的方式來完成旅程中的移動。
回想整個過程,內心其實是極其震撼的,不論是百貨公司所呈現的消費的極致,抑或是佛寺中擠滿了觀光與祈求的人們。而交通的擁擠與匆忙,也許反應著曼谷城市節奏的飛快,卻偏偏因為堵塞而停滯。那像是城市跳躍式的進步,難以顧及跟不上腳步的某些環節;那也像是整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難以面面俱到地含括所有層面。然而當整個城市展演著各式各樣不同風貌時,也許對一個旅人來說,嘗試去理解或者描繪這城市的特性,就如同典型的「瞎子摸象」。
當「摸象」的意念闖入腦海,不由得想起了在這個以「大象」聞名的國度裡,甚至連國家的疆域都可以比作大象的頭部,北部為「象冠」,東北地方則是偌大的「象耳」,著名的暹邏灣則是「象口」,而那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南方狹長地帶則同樣是大象最引人注意的「象鼻」。尤有甚者,「瞎子摸象」的典故於《大般涅槃經》記載:「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萊茯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那與佛經的關連,又連結到泰國正是一個極為知名的佛教國家。就這樣幾番念頭的起落發生,竟然都能夠巧妙地發生連結,著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即便旅程帶著關於「摸象」的質疑,那依舊讓人充滿好奇,尤其是旅行過程中,創造了許多鮮明的意象。可卻也在那樣的意象裡,總是不免提問,這就是泰國嗎?就所處的所在,那答案彷彿毋庸置疑,然而,卻也旋即發現,當慢慢地積累著關於城市與國家的意象,卻難以如過往一般,找著一個統合的概念來描繪。幾天下來,甚至會覺得那樣的舉措就像是掉入前述摸象的處境之中。就如同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同時在寬大的馬路上馳騁;就如同城市中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以及破舊的平房屋瓦;就如同那奢華到讓人瞠目結舌的百貨公司,以及瀰漫著傳統氣息的市場;就如同那數量多到難以計數的佛寺,以及裡頭所涵蓋渴望修行與祈求願望的人們。
若說進步成了曼谷的象徵,毋寧說進步時程的不同所衍生的豐富更加能夠表達這個城市。然而,那或也可以回過頭來省思,透過那樣的對照,也許當可以試著去釐清進步的意涵。當然,也許任何一種解讀,都仍然不免陷入「瞎子摸象」的環節,於是乎,就只是去看、去聽、去感受,然後試著回過頭檢視那在心頭所泛起的漣漪。也許那如「杵」、如「箕」、如「石」、如「繩」,那又有何妨,既然是一個旅人,那麼就回到旅人的任性。只是試著去寫下內心的感觸與驚嘆。
回過頭想著,那樣的多樣併呈與豐富多彩的樣貌,不也正是呼應著泰國食物中講究酸、辣、鹹、甜、苦五味互相平衡的精彩。當泰式菜餚能夠擄獲這麼多人的心,那背後原就有其獨特的魅力。何妨就用這樣的視角來看待這次的旅行,而旅行的書寫就名為「五味紛陳的豐富與感觸」。既然如此,那麼何妨就粗略地用酸、甜、苦、辣、鹹來分類書寫。「酸」為辛酸、「甜」為美好、「苦」為艱苦、「辣」為刺激、「鹹」則為日常。